APP下载

赵郡李氏迁徙与唐代诗歌发展
——以李德裕家族为个案

2013-04-10郎瑞萍叶会昌

关键词:浙西李德裕

郎瑞萍,叶会昌

(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赵郡李氏迁徙与唐代诗歌发展
——以李德裕家族为个案

郎瑞萍,叶会昌

(河北北方学院 文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李德裕一门属赵郡李氏西祖房,祖父李栖筠自赵郡迁徙京洛,为李氏家族在政坛与诗坛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李栖筠祖孙3代均注重提携后辈,与众多诗人有着很深的交往。即便是在家族迁徙之中,宦海浮沉之时,他们仍然注重组织文学活动,进行文学创作,抒发个人情感。此外,迁徙经历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扩大了交游圈,提高了诗歌水平,这对当时的诗坛也有一定影响。

赵郡李氏;唐代诗歌;李德裕;家族;迁徙

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6 09:10

赵郡李氏源出河北,魏晋南北朝时期即为中原地区一等士族,支脉繁多,官高爵显。赵郡李氏既是政治家族也是文化家族,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文人才子层出不穷。李德裕一门在唐代赵郡李氏中声名显赫,他们不仅影响了政坛,对诗坛也有重要贡献。在赵郡李氏这一支崛起的过程中,迁徙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李栖筠迁洛与李氏家族的崛起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李德裕一门属赵郡李氏西祖房。”[1]2“高祖肃然,曾祖载,皆未有官职,居赵郡,为地方豪族。”[1]3“祖栖筠。李氏自栖筠始,仕宦始显,亦自栖筠始,离赵郡而移居京洛。”[1]4正是从李德裕祖父李栖筠开始,赵郡李氏这一支迁徙到共城(今河南辉县),为日后这一家族在政坛与诗坛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李栖筠的家族迁徙属于向心型的主动迁徙,也是唐代士人的一种潮流。毛汉光在《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发现,唐代大士族的迁徙主要集中在京兆——河南这条线上。袁行霈经过统计后得出,“唐代著名诗人几乎有一半出自河南,尤以洛阳、南阳两地最为集中”[2]43。此现象或与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关。栖筠“世为赵人……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华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始,居汲共城山下,华固请举进士,俄擢高第”[3]4735。以科举入仕的李栖筠德才兼备,“喜奖善,而乐人攻己短,为天下士归重,不敢有所斥,称赞皇公云”[3]4737。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栖筠在提携后辈上不遗余力,《旧唐书·裴胄传》云:“浙西观察使李栖筠有重望,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崔造辈皆所荐引,一见胄,深重之,荐于栖筠,奏授大理评事、观察支度使。”[4]3507

李栖筠善于为文,权德舆曾在《唐故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赠司徒赞皇文献公李公文集序》赞曰:“……大凡出于《诗》之风雅,《易》之贞厉,《春秋》褒贬,且以闳奓钜衍为曼辞,辩丽可喜。”“皆文约指明,昭昭然足以激衰薄而申矩度,如昆丘玄圃,积玉相照,景山邓林,凡木不植。”宋代的范晞文在《对床夜话》中言:“李赞皇《桂花曲》云:‘仙女侍,董双成,桂殿夜凉吹玉笙。曲终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空月明。’钱起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虽词约而深,不出前意也。赞皇诗,人少知之,而钱以此名世,亦可见幸不幸耳。”[5]李赞皇即李栖筠,可见李栖筠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独到之处。

李栖筠还曾与当时的很多诗人有过交往,如边塞诗大家岑参就与其交情匪浅。李岑二人曾同入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西亭子送李司马》3首诗是二人友情的见证。如《西亭子送李司马》写的是“高高亭子郡城西,直上千尺与云齐。盘崖缘壁试攀跻,群山向下飞鸟低”[6]2061之景,抒的是依依惜别之情,故“点笔操纸为君题。为君题,惜解携。草萋萋,没马蹄”[6]2061。全诗多为景色描写,惜别之情化入这无言之景,令人回味;《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则融入同病相怜的感伤,“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6]2067的边塞风光让诗人倍感思乡,故在酒醉中将家书一挥而就;《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中将李栖筠比作“移根此地来”[6]2092、“留向碛中栽”[6]2092的柏树,虽然外在环境极端恶劣,但“不须愁岁晚,霜露岂能摧”[6]209,其人格魅力将亘古长存。

但栖筠仅余诗两首,分别为《张公洞》和《投宋大夫》,前者取名山仙洞为题,传达的是“愿言出尘笼。扫除方寸间,几与神灵通”[6]2245的道教思想;后者则是在朋友家借宿时想起老母,“谁念高堂未授衣”[6]2246,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但由于李栖筠存世诗歌数量太少,故难以窥其诗学堂奥。

“唐人入仕的途径,根据《旧唐书·职官志》的记载,主要有科举、流外入流和以门资入仕三种。”[7]191李吉甫与李德裕皆以门荫步入仕途,即受益于此。李栖筠迁居京洛意义非凡,使得自己与子嗣有更好的机会与当时的政坛贵胄及诗坛大家交往,这对李吉甫与李德裕日后的成就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远离京城的李吉甫与其诗歌交游

李栖筠之子李吉甫以门荫入仕,官至宰相。他继承了父亲提携后辈的传统,“叙进群材,甚有美称”[4]3993,“引荐贤士大夫,爱善无遗,褒忠臣后,以起义烈”[3]4743。李吉甫“少好学,能属文”[4]3992,有《元和郡县图志》、《十道州郡图》、《元和国计簿》和《六代略》等多种著作传世。清人孙星衍在《元和郡县图志序》中评价:“文义简括,便上省览。唐宰相之善读书者,吉甫为第一人矣。”[8]1107另外,吉甫与武元衡、郑絪、刘禹锡等人也经常作诗酬唱,其诗才亦可见一斑。

贞元年间李吉甫为郴州刺史,期间曾作《夏日登北楼十韵》,杨於陵、柳宗元都曾有和作。元和二年“十月,武元衡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赴任途中曾有诗(《途次近蜀驿,蒙恩赐宝刀及飞龙厩马使还奉寄中书李郑二公》)寄李吉甫、郑絪”[1]48。

元和三年(808年)九月,李吉甫为宦官所抑出镇扬州,授淮南节度使。李吉甫在淮南与西川节度使武元衡有诗唱酬。李吉甫先赠诗元衡,元衡回以《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中“蜀江分井络,锦浪入淮湖。独抱相思恨,关山不可逾”[6]3565之句将二人友情之深、离别之苦抒发尽致,只可惜李吉甫原诗已佚。在贬任朗州司马时,刘禹锡还以《咏史二首》赠与李吉甫,希望寻求其帮助。“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6]4106是对朋友的黾勉之情,“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6]4106则表达了对李吉甫有才难展、有志难舒的不平。

元和八年,武元衡由西川入相,李吉甫作有《癸巳岁吉甫圜丘摄事合于中书后阁……呈集贤院诸学士》,武元衡有《奉酬中书相公至日圜丘行事,合于中书省斋,移止于集贤院,叙情见寄之什》。李吉甫后有《夏夜北园即事寄门下武相公》、《九日小园独谣赠门下武相公》相赠。诗人在欣赏“烟霞霄外静,草露月中繁”[6]3580的夏日风景时,不忘旧交,“怀君欲有赠,宿昔贵忘言”[6]3580;在小园自得于“树杪悬丹枣,苔阴落紫梨。舞丛新菊遍,绕格古藤垂。受露红兰晚,迎霜白薤肥”[6]3581的风物时,想起的还是远方的朋友。郑絪在岭南节度使任时作《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在慨叹“寒露滋新菊,秋风落故蕖”的美景后,生出的却是“同怀不同赏,幽意竟何如”[6]3581的感伤。

李吉甫在外放之时并未沉沦颓废,而是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如王起、刘禹锡、柳宗元都曾得到过他的扶助。他与武元衡、刘禹锡、郑絪等人互相唱和,怀念故人,在增进友谊的同时,也为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三、宦海浮沉的李德裕与诗歌创作

李德裕,字文饶,唐代名相,其文采历来备受推崇。裴庭裕说他“文学过人”(《东观奏记》卷上)[9]90。明王世贞在读完《会昌一品集》后赞曰:“无论其文辞剀凿瑰丽,即揣摩县断,曲中利害,虽晁、陆不及也[10]5488。”(《弇州四部稿》卷112)清王士祯云:“李卫公一代伟人,功业与裴晋公相伯仲。其《会昌一品制集》,骈偶之中,雄奇骏伟,与陆宣公上下。别集忆平泉五言诸诗,较白乐天、刘梦得不啻过之[11]215。”(王士祯《池北偶谈》巷17)李岳端在《李卫公》一书中,更是设专章评价李德裕之文学:“其古体出入陶、谢,律体颉颃文房、子厚,清新浑雅,固晚唐一大家也。”

李德裕一生宦海浮沉,但即便是在贬谪期间,他的诗歌创作也并未中断。而且他还在很多方面提携寒门士子,帮助诗坛后辈,在中晚唐诗歌发展中有一定影响。

(一)长庆二年(822年)到大和三年(829年)的诗歌概观

长庆二年九月,李德裕受李逢吉排挤,出任润州刺史、浙西观察使。政坛不顺的李德裕并未颓废沉沦,他改革旧俗,破除迷信,禁止厚葬,奏去制内淫祠1 015所,赢得了浙西人民的爱戴。与此同时,他常常怀念好友元稹、刘禹锡等人,时有诗歌唱和。刘禹锡后将他与李德裕唱和之诗编集,名为《吴蜀集》。刚刚经历罢相之厄的元稹,在好友李德裕的宽怀慰藉下,感怀友情可贵,遂赋诗以志。此诗即《酬李浙西先因从事见寄之作》:“浙郡悬旌远,长安谕日遥。因君蕊珠赠,还一梦烟霄。”[6]4559语言质朴,意味深长。

宝历元年(825年)岁暮,时任浙西观察使的李德裕作《述梦诗四十韵》:“目睇烟霄阔,心惊羽翼高……宛马嘶寒枥,吴钩在锦弢。未能追狡兔,空觉长黄蒿。水国逾千里,风帆过万艘。阅川终古恨,惟见暮滔滔。”[12]194-196字里行间激荡着一腔豪迈之情,诗人拈物于诗,既有与元稹同在翰林时的欣喜与得意,又有而今功业未建,英雄落寞的慨叹。元稹作和诗《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四十韵,大夫本题言赠于梦中诗赋以寄一二僚友故今所和者亦止述翰林院旧游而已次本韵》:“早弯摧虎兕,便铸垦蓬蒿。渔艇宜孤棹,楼船称万艘。量材分用处,终不学滔滔。”[6]4647既是对友人的赞扬,也对李德裕诗中的失落与感伤给予了鼓励。刘禹锡继之作和诗《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山是千重障,江为四面濠。卧龙曾得雨,孤鹤尚鸣皋……吴越分双镇,东西接万艘。今朝比潘陆,江海更滔滔。”[6]4099气魄雄浑,令人击节叹赏。

大和三年(829年),李德裕任浙西观察使,好友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李沈二人交情至厚,德裕曾言:“余与沈侯,同侍禁林,俱守藩翰,出入光宠,垂二十年。君性乐山水,尤好丝竹,良辰美景,不废赏心[12]181。”(《会昌一品集》,别集卷二,《问泉途赋序》)诗人在招隐山看到玉蕊树,想到昔日与沈传师欢游诸事,便以诗相酬。《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云:“玉蕊天中树,金闺昔共窥。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旧赏烟霄远,前欢岁月移。今来想颜色,还似忆琼枝。”[12]196诗中回忆了二人昔日在金闺共窥玉蕊落花之情景:落花盘旋飞舞如白雪弥空,绿叶密密匝匝似帷幕低垂。此景可恋,此情可追,昔日的欢笑已成为遥远的回忆,诗人在回忆中思念故友,甜蜜中又有几分惆怅。此诗短小精悍,却将真挚的友情抒写得回肠百转。沈传师作《和李德裕观玉蕊花见怀之作》和之,诗云:“曾对金銮直,同依玉树阴。雪英飞舞近,烟叶动摇深。素萼年年密,衰容日日侵。劳君想华发,近欲不胜簪。”[6]5304诗人回忆了昔日与李德裕“共对金銮”、“同依玉树”的情景,但风景如昨,岁月无情,惆怅之情下却有老友在远方思念着自己,足感宽慰。

(二)大和四年(830年)到开成元年(836年)的诗歌概观

大和三年(829年)八月,李德裕被宰相李宗闵排挤,外放为义成节度使、滑州刺史。这时滑州正处于战乱之后,“物力殚竭,资用凶荒”。德裕抵任后,“下车三日而新政兴,涉旬而旧俗革,周月而风偃三郡,逾时而泽流四境。”(贾餗《赞皇公李德裕德政碑》)

大和四年(830年)十月,李德裕改为西川节度使,由滑州前往成都。赴任之前,李德裕在滑州作有《东郡怀古二首》、《故人寄茶》等6首诗。七绝《上巳忆江南楔事》亦是这一时期的佳作:“黄河西绕郡城流,上巳应无祓禊游。为忆渌江春水色,更无宵梦向吴州。”[12]289看到奔腾流淌的黄河,不禁勾起了诗人对浙西往事的美好回忆。刘禹锡有《和滑州李尚书〈上巳忆江南禊事〉》:“白马津头春日迟,沙州归雁拂旌旗。柳营唯有军中戏,不似江南三月时。”[6]4126描写两地风光之异,表达对故交的理解与勉励。

大和五年(831年)冬,西川节度使任上的李德裕作《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悼念去世不久的元稹及韦处厚,并感伤于杜元颖的远谪,“已悲泉下双琪树,又惜天边一卧龙”[12]202就是这种情怀的真实流露。诗人感慨宦海漂泊,人事多变,在矛盾与无奈中隐隐有“岁暮相期向赤松”[12]202的出世思想。《忆平泉山居,赠沈吏部一首》则表达了诗人陶然山水、隐居山林的理想,但“常恐似伯玉,瞻前惭魏舒”流露出诗人在出世与入世矛盾中的纠结。

大和八年(834年),李德裕第二次出任浙西观察使。赴任途中经过汝州,时为汝州刺史的刘禹锡作《奉送浙西李仆射相公赴镇》:“郡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6]4046书写浙西人民对李德裕的爱戴之情。后又有《重送浙西李相公顷廉问江南已七载后历滑台剑南两镇遂入相今复领旧地新加旌旄》,对李德裕此行予以慰藉。诗人在初贬浙西任期内,去淫祠,变风俗,禁厚葬,有美政,为民称道,而今故地重游,黎民百姓莫不欢欣鼓舞,一时之间“欢声喜气满吴州”[6]4046。

(三)开成二年(837年)到大中三年(849年)的诗歌概观

开成二年(837年),李德裕由浙西改任淮南,其诗歌多为回忆平泉别墅之作。自开成二年至开成四年,李德裕在任职淮南节度使期间,作有《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峡山亭月夜独宿对樱桃花有怀伊川别墅》、《近腊对雪有怀林居》、《怀伊川郊居》等多首怀念平泉别墅的诗作。

会昌六年(846年),武宗驾崩,宣宗即位。此后,李德裕的仕途生涯急转直下。在厌恶李德裕的宣宗与宰相李宗闵的共同作用下,李德裕罢相,且一贬再贬,直至大中元年十二月,被贬为潮州司马。温庭筠有伤李德裕南贬之诗《题李相公敕赐锦屏风》:“丰沛曾为社稷臣,赐书名画墨犹新。几人同保山河誓,犹自栖栖九陌尘。”[6]6729饱含对德裕被贬的不平与愤懑。

《到恶溪夜泊芦岛》、《谪迁岭南道中作》等诗当为南贬途中所作。“甘露花香不再持,远公应怪负前期”[12]205写南迁之后自己再不能持香花到润州甘露寺礼佛,高僧应错怪他有负前约;“青蝇岂独悲虞氏,黄犬应闻笑李斯”[12]205则引用三国时触犯孙权谪戍交州的虞翻,以及功成不退、临刑东市的李斯之典,悲悯个人命运,更有儿子李烨受牵连而被贬蒙州立山的酸楚;“风雨瘴昏蛮日月,烟波魂断恶溪时”[12]205写他在鳄鱼滩的不幸遭遇,据《岭表录异》载:“故太尉李德裕贬潮州,经鳄鱼滩,捐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此厄可谓雪上加霜,令他后来被贬崖州时的生活陷入困境:“大海之中,无人拯恤。资储荡尽,家事一空,百口嗷然,往往绝食。”(《与姚谏议剖书》)此情此景,诗人倍加怀念故乡,遂有“岭头无限相思泪,泣向寒梅近北枝”的举动。七律《谪岭南道中作》描写了李德裕被贬岭南时的心境。诗人看到“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12]204的岭南风光,心中“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12]204,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12]204,飞鸟尚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如今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令人肠断。这其中也深深地蕴含着诗人被排挤打击、非罪谪贬的愤懑。全诗写景抒情互相交替,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为晚唐抒情名作。

大中三年(849年)正月,李德裕到崖州贬所,《登崖州城作》表达了对帝京的怀念及有家难归的痛苦与绝望。年底,李德裕死于崖州,此诗几成绝笔。诗人登临郡城,念及先皇武宗,怀念长安,怀念君臣相得的美妙时光,感怀今日被宣宗逐出长安,一贬再贬的贵贱升沉和宠辱变幻。“鸟飞犹是半年程”[12]205是诗人看飞鸟而寄相思,望归路而感贬谪的反映,隐隐流露出对一再遭到贬谪的抑郁和愤懑;“青山似欲留人住”,以山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无限痛切而又含而不露;“百匝千遭绕郡城”,写郡城周遭千山万水,回环往复,远路难望,故乡难寻。绝望的痛切与郁积的愤激交织在一起,叫人肝肠摧折。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是委婉含蓄的,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抒写心中的愤慨和贬谪的哀愁,用语也是从容而舒缓的,然而正是在这看似从容不迫的语气之中,却包孕着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李德裕的外任贬谪在某种程度上对中晚唐诗歌的发展有所影响。以小而论,在任浙西观察使期间,郑亚、刘三复等寒士受其提拔,入其幕府,李德裕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小文学集团;以大而言,李德裕在外放贬谪期间仍与李绅、郑亚、裴度、李商隐、杜元颖等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屡屡有诗文唱和之举,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与演进。

此外,李德裕虽以门荫入仕,但并不反对科举取士制度。李德裕执政时期,取消了每年录取进士名额大致为25人的限额,增加了进士录取人数,为家室寒微、无有依恃的读书人打开了方便之门。故(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好放孤寒》云:“李太尉德裕颇为寒畯开路。及谪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13]74

李栖筠迁居京洛为自己及子孙在唐代政坛与诗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吉甫、李德裕均以门荫入仕,概得益于此。提携后辈为李氏家族的良好传统,特别是李德裕执政期间扩大进士录取名额,寒门士人受益于此者不在少数。迁徙对他们来说虽情非所愿,但在某种程度上开阔了眼界,扩大了交游圈,诗歌创作水平也有所提高。迁徙过程中的诗歌既有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亦有对影自怜的无奈。身处异地故多作思乡之语,结交新友常心涌故交之情;身处山水之间而思堂庙,欲效元亮采菊东篱而终不可得,故诗中多发对隐逸之情的向往,这也是他们在迁徙过程中诗歌的特点。

[1] 傅璇琮.李德裕年谱[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范晞文.对床夜话[A].曹溶,陶樾.学海类编[M].上海:涵芬楼,1920.

[6]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8] 孙星衍.元和郡县图志序[A].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裴庭裕.东观奏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1976.

[11] 王士禛.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唐)李德裕.李卫公会昌一品集[A].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C].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3] (唐)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1959.

TheMigrationoftheLiFamilyinZhaoPrefectureandtheDevelopmentofTangPoetry—ACaseStudyofLiDe-yu’sFamily

LANG Rui-ping,YE Hui-ch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As a branch of the Li’s Family in Zhao Prefecture,Li De-yu’s grandfather Li Qi-jun moved to Luoyang from Zhao Prefecture.His migratio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his family’s success in political and poetic circles.Three generations of Li Qi-jun emphasized cultivating young generation and keeping contact with many poets.Even in the movement and ups and downs in officialdom,they still organized literary activities,conducted literary creation,and expressed their feelings.In addition,the migration broadened their field of vision,expanded their circle of friends,and improved their level of writing poems,which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poetic circle at that time.

Li’s Family in Zhao Prefecture;poetry of Tang Dynasty;Li De-yu;family;migration

2013-06-22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SQ126017)

郎瑞萍(1980-),女,河北曲周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文学。

I 207.22

A

2095-462X(2013)06-0011-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31126.0910.006.html

(责任编辑白晨)

猜你喜欢

浙西李德裕
濮礼建
浙西坡地型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浙西传统民居生态观探析
大咖衰
浙西屋脊清凉峰
溪洛渡-浙西±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浙西换流站绝缘配合
谈我演《名相李德裕》
长安秋夜
浙西葬礼中买地券书写与使用习俗调查
神童就是这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