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刊载通讯与正能量书写

2013-04-10龚奎林李秋萍

关键词:人民日报通讯文体

龚奎林,李秋萍

(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人民日报》刊载通讯与正能量书写

龚奎林,李秋萍

(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人民日报》刊登了许多通讯作品,创新了写作技巧和通讯文体发展,推动了先进文化弘扬和新闻文体发展。同时,聚焦于正能量书写和传播,推动了主题创新,使通讯作品雅俗共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底层民众和社会现实。

《人民日报》;通讯作品;正能量

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6 09:14

辛亥革命前后,《申报》开辟专栏刊登黄远生、邵飘萍的作品,“由于其独特的文字风格、详实的报道、精辟的分析,且大都为独家新闻,他们的通信曾风靡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讯’一词正式成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的名称,并逐渐为人们所熟悉”[1]。于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通讯文体开始大量出现,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文学创作手法,对大量材料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通过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等方式,详细、生动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事或工作经验,进而弘扬社会正能量,贬斥假恶丑。通讯文体出现在印刷媒体、电子媒介等各大传媒领域中,自然,更是成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主要核心。《人民日报》刊登了许多通讯作品,提供了民族共同体的文化镜像,满足了受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了意义、价值和主题的创新:一方面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适当曲折的情节塑造典型人物,书写先进事迹,弘扬先进文化,创新文类要素和写作技巧,升华美学内涵,创新新闻文体;另一方面在题材上反映现实诉求,聚焦于正能量书写和传播,推动了通讯主题的创新。

一、《人民日报》通讯刊载的意义和价值

好的通讯被誉为“报纸的明珠”,自然,通讯成为《人民日报》上重要的文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传达国家方针政策、反映人民意愿,描绘各地的建设新貌和欢乐生活,呈现先进典型背后的核心价值,提高受众的思想政治素养,扩大人们的社会视野;另一方面促进新闻文体的演变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新闻从业者。

(一)弘扬先进,批判落后

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是《人民日报》上最为常见的新闻体裁。《人民日报》虽然历经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和社会环境,但每篇通讯作品都在真实地记录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既反映激动人心的重大事件,也记述令人难以忘怀的小事,既颂扬名人的高尚情操,也讴歌普通人的平凡劳动。很多塑造优秀典型人物的通讯作品成为了经典。如:《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人民日报》1963年2月7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日报》1966年2月7日)、《陈景润精神魅力永存》(《人民日报》1996年3月21日)等。其他还有任长霞、洪战辉等,都是以强调事实、围绕人物为主线,书写英雄背后的无悔人生和英雄故事,不仅人物塑造有血有肉,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与人文关怀。

在通讯写作中,议论和抒情是点明主题、升华主题的有效方式。由穆青等人撰写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成为激励一代代人的经典之作。该文在开头就展开了抒情式的议论:“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副多么苦难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2]全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语言叙述的风格,都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得到了确定,而整篇通讯的情绪也通过开篇得到了渲染。接着,作者通过焦裕禄冒病奔波等感人细节的描写,巧妙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作者不仅完整地报道了焦裕禄个人的先进事迹,同时借助《人民日报》这一媒体,把焦裕禄作为典型人物与时代精神榜样进一步聚焦、塑造与传播,极大地诠释、弘扬了时代精神,直至今日还具有久远的教育意义。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刊载通讯塑造了一大批优秀典型人物,进行榜样示范,号召全社会向英雄人物学习。

《人民日报》还通过刊载通讯,针砭和控诉了当下反面典型,引领人民与落后、腐败做斗争。《沉重的代价换来什么——在山西水文制造销售假酒案发生地的思考》(《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嘉禾高考舞弊案曝光之后》(《人民日报》2000年7月21日)、《矿难瞒报何时了》(《人民日报》2006年6月20日)等通讯刊登后,给了腐败分子、落后者沉痛一击,这些檄文以悲愤的感情挖掘悲剧背后隐藏的信息、隐喻。假酒案背后,致死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整个山西酿酒行业都面临严峻考验。丢人,也害人,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高考舞弊案,人们不仅思考:“中国的教育怎么了?”“应试教育的阴影到底有多重?”也追根究底嘉禾弄虚作假的根子在哪里——“高考舞弊事件不是偶然的,县里作假的事太多了”,这是值得人们警惕的,不维护公平正义只能被人民抛弃。矿难,近年来从未停止发生的事件,但矿难发生后伤亡人数瞒报、核查报告“注水”造假不断,更让人气愤的是,发生了事故,煤矿不从安全措施上找原因,却花费大量钱财建庙拜神,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人民日报》通过通讯报道对这一系列祸国殃民的反面教材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对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的腐败分子、官商勾结者给予了无情的揭露。鲜活的案例、血淋淋的教训警醒着后人。

(二)汇聚写作技巧,升华美学内涵

新闻较为枯燥,特别是一些会议报道、领导活动报道逐渐模式化,这就需要运用文学语言的艺术审美技巧取长补短。好的新闻作品如同好的文学作品,耐人寻味,历久弥新。《人民日报》刊载通讯汇聚写作技巧,升华美学内涵,提升了作品质量。如龚达发等人创作的《挺起不屈的脊梁——四川抗击特大地震灾难纪实》发表在《人民日报》2008年5月27日。这是国难当头英雄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攻坚破难的一首民族史诗,是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抗灾救灾的历史讴歌。这篇通讯其实就是一篇精致的报告文学,运用文学技巧书写无私奉献、不怕牺牲、为民请命的激情。开头的对比和排比就极富气势:“危难时刻,四川人民昂起头颅,挺直脊梁!//灾难面前,四川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四川人民直面灾难的勇气与决心。正文4个篇章分别是抗灾篇、救助篇、志愿篇、重建篇,每个篇章的开头都有一首唱响着冲锋号、集结号的号召诗,对仗工整,排比气势一气呵成,每个篇章相互呼应:“快,到倒塌的学校去!/快,到灾情最严重的县市去!/快,到失去联系的偏远乡村去!/快,到一切需要救助的地方去!//国歌,让孩子不再恐惧;/加油,让生者不再无助;/救援,让死神望而却步;/一切,只为夺回更多的生命!//接送带路,让我上;/送水送饭,让我去;/献血帮忙,让我来;/灾区人民的创伤,让我们共同承当。//校塌了,搭起帐篷继续上学;/道路毁了,举全省之力日夜抢修;/房屋垮了,紧急兴建过渡安置房;/抗震救灾,一切的一切都在有力、有序、高效展开。”作者运用了排比、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还原灾难面前党和人民政府、全国民众、志愿者、灾难受害者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考验了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传递出人间大爱的人文关怀与诗意温暖。可以说,文学元素与写作技巧的充分运用增添了通讯的美学内涵,使该篇通讯不仅大气铿锵,还呈现出独有的诗意,反映出中华民族民族共同体团结协作的道德精神。

而且,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一个好的通讯标题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读者的阅读,这就需要运用文学诗化的语言建构起文化的艺术想象。如艾丰的《已是山花烂漫时》(《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2日),这篇通讯介绍的是最初提出和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形式并总结了完整经验的人——李云河、戴洁天等人,以及他们因此而经历的批斗、恢复名誉等不寻常遭遇。通讯标题是借用并改编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待到”改“已是”,二字之差,差之千里,前者是未来等待时,后者是现在完成时,这说明主人公李云河等人的苦难已经过去,他们提出的正确方法终于得到认可,同时他们的名声也恢复了。除此之外,借用诗句,使得通讯标题更具诗意,更具意境美。袁水拍创作的《六亿人民心花开》(《人民日报》1954年9月16日)主要讲述来自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大代表,一起坐在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这些人大代表,代表的是全国人民。标题“六亿人民”,指的就是全国人民,但是用“六亿”,使得标题更加宏大,更加有魄力。六亿人民人人的心间都开出一朵花,那是多么宏伟壮观的场面啊!更让读者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激情澎湃。而作家李辉创作的《巴金:巨星陨落,光还亮着》(《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8日)以对比转折的语句来进行点睛,虽然巨星陨落,但巨星的光芒却永远温暖着神州大地,老作家巴金一生为民呐喊、一生为读者奉献的知识分子良心的光辉形象永远是后人的榜样。

(三)挖掘新闻新人,创新新闻文体

《人民日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从业者。这些记者最初都是通讯报道的学习者,他们在新闻领域摸爬滚打,不断延伸、拓展新闻领域,在认真采访撰稿的同时,积极参加到新闻稿件的校对出版工作中,凭借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优秀的新闻操守和不断进取的学习心,在《人民日报》舞台上不断沉淀、爆发。如《人民日报》社原社长范长江、原总编辑李庄、原文艺部主任袁鹰等最初都是通讯写作的作者,最后通过不断的写作磨砺和经验提升,最终成为中国新闻界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日报》在原有工作通讯的基础上,创新人物通讯这一通讯形式,先后推出了雷锋、焦裕禄等一大批典型,这些人物在当时引起了强大的社会效果,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改革开放后,通讯文体不仅演变成一种围绕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典型风貌的详细报道,在实践中还逐渐形成了形态完备的典型报道范式[3]。《人民日报》创新出特写、专访、深度报道等新闻报道样式,以及近年来盛行的新闻写实主义、历史主义,还有当下流行的新闻娱乐化,成为全国媒体争相学习的圭臬,为中国新闻文体的发展打造出一个朝气蓬勃、百家争鸣的光明前景。

二、《人民日报》刊载通讯主题与正能量传播

通讯是新闻文体中最接地气的文体,不仅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日报》刊载通讯一直聚焦于正能量书写和传播,反映现实诉求,推动主题创新。

(一)优秀事迹的聚焦书写

优秀事迹往往最能感染人。《人民日报》刊载通讯着力于书写优秀事迹,呈现事迹背后的不竭动力,还原英雄为了国家利益的慷慨悲歌,从而进行榜样示范,熏陶读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日报》1951年4月11日)、《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人民日报》1963年5月8日)、《“三连冠”》(《人民日报》1984年8月9日)、《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一九九八中国抗洪抢险纪实》(《人民日报》1998年9月9日)、《决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北京全面抗击非典型肺炎纪实》(《人民日报》2003年5月31日)、《挺起不屈的脊梁——四川抗击特大地震灾难纪实》(《人民日报》2008年5月27日)等,这些英雄群像都奋斗在实现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沿,为了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些英雄就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一面丰碑,引领后来者前行。

1984年,中国女排赢得“三连冠”,在全国刮起了女排旋风,女排队员们为国争光的精神成为国人学习的榜样。《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追踪报道,刊发了长文通讯《“三连冠”》,“去寻找她们洒落在‘三连冠’之路上的汗水和泪珠,苦恼和喜悦时,我们不禁为这些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女子们大声赞好”。尽管处在老将引退,新秀进场,整个女排队伍伤筋动骨的局面下,尽管主攻手的担子越来越沉重,防御的屏障越筑越结实,女排副队长郎平仍然竭尽全力地努力:“每天早早地起床,去叫醒那些多眯一分钟也好的新队员,不知疲倦地训练、训练。在球场上,她树大招风,是众矢之的。美国队把她的动作输入电脑,日本队潜心研究她的每一条进攻路线……”中国女排队队长张蓉芳是世界杯、锦标赛冠军的功臣,“可就是这位重任在肩的‘元老’,却被一场出其不意的病魔击倒在病榻上,‘急性胰腺炎销蚀了她20斤体重,人瘦了一圈’。病后,她第一次出现球场上时,人苗条得像个中学生。有的观众甚至都不敢认她了。”[4]尽管张蓉芳大病初愈,很小的运动量也会给她带来痛苦,她仍然咬牙坚持训练,一点点长劲,一点点恢复失去的素质和体力。女排的每个队员都有一颗勇于战胜困难、坚持不懈的心,都有力争第一的信念。就是这颗自强不息的心,引导着她们走向更远。最后,她们终于成功了,获得了世界女排史上首个五连冠的佳绩。这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的中国,成为国家腾飞的象征,而中国女排成为了国人的模范和骄傲,女排精神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时代精神。《人民日报》抓住了这个关节点,书写女排的优秀事迹,以小见大,吹响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号角。

(二)现实问题的深度关切

通讯作品往往是对现实发声,对社会代言,一方面总结经验,另一方面也披露问题和矛盾所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新中国的一大创举,但谁又能知道当年责任制创新的艰辛以及担当的风险有多大。《人民日报》长期致力于现实问题的深度关切,敏锐地嗅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于中国和农村的巨大能量改变,许仲英深入一线采写了经典通讯《在农村好形势面前——安徽采访札记》,该通讯主要介绍安徽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获取的成功经验,以及分析成功背后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实质是安徽贯彻执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见闻记录。文章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具体数据、实地考察、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农村的大好形势进行剖析,有理有据地指出了安徽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劳动者活跃起来了,“称心如意的生产责任制激发出来的劳动者的积极性,可以改变客观生产条件,转化为物资力量”[5]。同时对安徽农村存在的问题,也展开了客观深入的分析,并指出了正确可行的解决之道。地多人少的地方由穷变富易,地少人多的地方该怎么办:首先,着眼于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打破单一种植,向多种经营发展;其次,搞好流通环节方面的工作,加强对农业生产的计划指导。正是这篇通讯的肯定及其传播,使安徽的这一创举迅速成为全国解放思想、创新农业发展的领头羊。而这种经验经由《人民日报》的肯定与传播,迅速成为神州大地农村改革的春雷。

(三)先进人物的形象塑造

通讯最擅长于优秀事迹的聚焦书写和先进人物的形象塑造。2005年,最广为人知的民间英雄莫过于带着妹妹求学的洪战辉了。在他13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了。他既要伺候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又要抚养不足周岁捡来的妹妹,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为筹措学费,他趁着寒暑假外出打工,读高中时利用课余时间卖学习用品,靠着自强不息的执着与努力,成为大学生。洪战辉就是这样,从一个孩子曲折成长为一个青年,十几年来从未放弃照顾父亲和妹妹,他一直艰难地努力向上。贺广华、周立耘根据这一素材创作了通讯《男儿当自强——洪战辉带着妹妹求学记》,这篇人物通讯在《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4日发表以后,洪战辉的先进事迹感动了社会上的很多人。毋庸置疑,洪战辉志存高远,自身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坦然面对人生,这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顽强进取精神。同时,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以电话、信件、网络留言甚至捐款等方式,争相表达对洪战辉的敬意。不可否认,人物通讯这种文体与生俱来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而且,《人民日报》刊发的这篇通讯在叙述洪战辉奋发向上、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巧妙运用文学技巧,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表现了洪战辉在苦难面前从不言弃、积极向上的优良品格,呈现出草根民众在巨大的不幸间寻找微小幸福的执着与努力。记者描绘的具体画面和塑造的先进人物形象,极富感染力,既催人泪下,更催人奋进,人性的光芒就在细微的生活中显现。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讴歌

几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产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团队,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为祖国添砖加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人民日报》作为权威党报,一直通过通讯报道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呈现中国社会发展、国富民强的发展历程。如新中国建立初刊发的商恺创作的通讯《鹰厦铁路纪行》就描写了鹰厦铁路修建中的英雄事迹。1954年,一只英雄的筑路部队,来到鹰潭这个地势险要、山峦重叠的革命根据地,他们穿山凿壁,奋勇前进。“‘这里的岩石,全是普氏强度系数15级以上的坚硬的花岗岩。1955年6月开始挖导坑,每天一端只能进1.7公尺,照这样下去,光开挖导坑,就要14个月……就在这时候,优秀的共产党员上尉连长尹尚龙同志,首先改善了循环作业的组织,制定了严密的交接制度……1955年7月份日进2.13公尺,10月份日进3.5公尺……大禾山隧道终于在2月底全部完工……较计划完工期限提前了5个月。’”当铁路修建完成后,给当地人民生活、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过去,光泽城里只有县供销社的一个百货食品门市部,价格贵,货色又不全,至于要吃新鲜的水果,那比什么都困难……在过去吃不到的东西,现在吃到了,过去没有穿过的东西,现在穿到了……水果摊上,摆的更是琳琅满目……”“世世代代和外界隔绝的闽北山区人民,自从鹰厦铁路北段通车以后,常三五人结伴买票上车,到鹰潭或者南平玩上一天,住上一夜……”[6]作者通过叙述、白描等文学手法,运用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鹰厦铁路修建时的困难以及建成后对周边地区造成的风貌变化,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不仅融合了通讯的新闻性与文学性特色,更讴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壮观图景。

可以说,《人民日报》刊发的许多优秀通讯都关注现实,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又如《湖南乡里事》(《人民日报》1983年1月29日)、《一个集体农庄的成长》(《人民日报》1952年3月24日)、《有胆略的决定——武汉三镇大门是怎样敞开的》(《人民日报》1985年5月11日)、《三峡工程:一部民族史诗》(《人民日报》1997年11月6日)等通讯,一方面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宏阔历程,反映党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实现人自我发展的巨大努力和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呈现人定胜天的主体创造性,肯定人性价值,表达了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总之,《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文体始终坚持党性新闻与文学相结合原则,对社会、人性、时代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时代发展进程中人类与社会的富足,进一步推进优秀典型的塑造和先进文化的弘扬及新闻文体的发展,同时,聚焦于正能量书写和传播,推动了主题创新,使通讯作品雅俗共赏,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底层民众和社会现实,为中国通讯的写作提供了示范,为通讯发表提供了稳固的媒体平台。

[1] 刘雪梅.论通讯文体特征的萌生、嬗变与发展[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2):101-104.

[2]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N].人民日报,1966-02-07(4).

[3] 沈莉.论通讯文体的嬗变[J].新闻界,1996,(3):15-16.

[4] 何慧娴,李仁臣.“三连冠”[N].人民日报,1984-08-09(4).

[5] 许仲英.在农村好形势面前——安徽采访札记[N].人民日报,1982-02-28(4).

[6] 商恺.鹰厦铁路纪行[N].人民日报,1956-12-10(4).

CommunicationWorksandPositivePowerinPeople’sDaily

GONG Kui-lin,LI Qiu-p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Jiangxi 343009,China)

Published inThePeople’sDaily,a lot of communication works bring forth new ideas for writing skills and literary forms,and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journalese.Meanwhile,these works focus on reporting positive power,which promotes the thematic innovation,makes them suit 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much closer to daily life,common people and social reality.

People’sDaily;communication works;positive power

2013-09-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ZW08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0YJC751020)

龚奎林(1976-),男,江西新干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媒介研究。

I 022

A

2095-462X(2013)06-0001-05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31126.0914.029.html

(责任编辑刘小平)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通讯文体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通讯简史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