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协调的实证研究
——以陕西关中沙苑地区为例

2013-04-10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大荔沙区沙地

王 龙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杨秀英 (渭南师范学院资源环境系,陕西 渭南714000)

屈 清,刁德彬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

人地关系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1],也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人地关系即是包括人口在内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是区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综合作用的表现。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3],但对人地关系演变及协调的实证研究成果尚较少。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陕西关中沙苑这一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变化与现状进行剖析,针对当前主要的人地矛盾分别提出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科学指导大荔沙苑地区人口、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沙苑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渭南市大荔县县城以南,东临黄河,处在渭河与洛河之间,属于河岸沙丘地貌类型的典型地区,是在非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的特殊沙质荒漠景观[4]。沙苑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8~12km,总面积约458.27km2(图1[5])。沙苑地区现辖10个乡镇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23万。区内沙丘起伏不平,地表形态以平沙地、带状沙梁、沙窝和个体固定沙丘为主;海拨329~358m,年均降雨量418~587mm。

图1 沙苑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大荔沙苑区现有耕地2.49万hm2,林业用地2.03万hm2,其他村庄、道路用地1.43万hm2。土壤类型主要是风沙土,肥力较低。区域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农业人口比重高,人均收入低。沙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压力大,人地矛盾突出。

2 沙苑地区人地关系的变化与现状

2.1 人地关系的历史变化

据王元林[6]、张健[7]的研究考证,历史上,在自然与人为作用的双重影响下,沙苑地区景观格局和人地关系发生了多次变化。先秦时代之前,沙苑地区的气候环境趋于温湿,此时的人类活动以捕鱼狩猎为主,人地关系较为和谐。先秦至北魏时期,沙苑仍是河湖湿地,但已逐渐成为军队牧马和驻兵场所,人类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扰动仍十分有限。隋唐至明中叶,沙苑地区的人类活动以牧马和屯田为主,开发强度逐渐增大。明中叶至解放前,由于长期过度的放牧、垦殖,沙苑地区环境恶化,沙丘连绵,人地矛盾已十分突出。

解放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沙,经过数十年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大荔沙苑区流沙基本得到控制。但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沙苑地区人地关系较为敏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沙苑地区不断扩大垦荒面积,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增强,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近年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人地矛盾逐渐成为制约大荔沙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首要因素。

2.2 人地矛盾的现状

当前大荔沙苑地区的人地矛盾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低。自然资源贫乏,土地资源有限,后备耕地资源不足。(2)土地生产条件不佳,作物单产低,小麦、玉米等粮食生产受到较大约束。(3)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人均收入较低。(4)群众生态意识薄弱,仍有任意放牧、樵柴的现象存在,使沙地中植被遭到破坏,并对已有的治沙防护林构成威胁。

3 当前沙苑地区人地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

3.1 历史原因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破坏,生态系统脆弱

历史上,宋、元、明、清以来长达数百年的人类的过度垦殖,致使沙苑地区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的扰动。沙苑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湖泊干涸,逐渐形成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绵延十几千米的沙区。

解放后,国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理沙苑,大荔沙区流沙基本得到控制。但大荔沙苑地区的生态系统并未能完全恢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特别是近数十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过量开采地下水、扩大垦荒面积,致使沙苑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部分地区流沙有复活趋势,扬沙、扬尘天气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沙苑地区的人地矛盾。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区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民收入不高,使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均受到影响和阻制。

3.2 沙地面积大,可利用耕地面积小,土壤肥力不高,土地利用率低

大荔沙苑地区可分为耕种风沙区,固定、半固定和流动风沙区,总面积5.67万hm2。耕种风沙区多集中在村庄附近,是沙苑的农业区,约占沙苑面积的42.47%。固定风沙区和半固定风沙区所占比重较大[8]。全区沙地面积占区域国土总面积比例极高。沙苑地区可耕地面积小,仅占该区总面积30%左右,阻碍了种植业的发展。土壤结构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风蚀灾害严重,地下水过量开采,土地利用率不高,导致农作物产量低,农民人均收入较低。

3.3 沙苑处于半干旱区,沙丘沙垄众多,不易耕作

沙苑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是陕西关中东部的少雨中心,年均降雨量418~587mm,降水偏少。沙苑地区沙丘沙垄众多,最常见的沙丘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纵向沙垄等[9]。由于沙丘沙垄众多以及地表干旱缺水,土地不易耕作,严重地限制了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

3.4 沙苑地区经济结构单一,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

长期以来,沙苑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第一产业,造成沙苑地区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有关统计数据表明[8],第一产业在沙苑区域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达90%以上。另一方面,自然条件严重限制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同时导致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增长乏力。

4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面对沙苑地区突出的人地矛盾,必须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恢复、保持当地生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1 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恢复沙地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面貌

筹备建立统一的建设指挥决策部门,把整个大荔沙苑地区作为整体来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巩固防沙治沙成果,通过多种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恢复沙地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面貌。

4.2 大力发展社会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充分利用沙苑地区日照充足,地势起伏小,无霜期较长的优势,发展以大棚蔬菜、花卉生产为主的现代生态农业。建立现代新型仓储物流园,发展现代物流业。同时,建立新型工业园,引进低污染低能耗的企业,解决当地人口的就业问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多种措施并举,减轻人口对农业、土地的压力,改变当地贫困局面,提高当地群众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4.3 加大农业投入,改良沙地,提倡发展农区舍饲牧业

从政策上进一步鼓励农业发展,扩大沙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改良沙地,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可耕作性。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农区舍饲牧业,改变传统农业的单一模式。

4.4 提高群众对沙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沙苑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把保护沙苑生态环境摆在首位。沙苑地区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当地群众树立保护沙苑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当地群众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

4.5 兴修水利设施,改变缺水状态

沙苑地区地表水资源相对短缺,制约沙苑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要大力发展沙苑地区的沙地农业,发展当地的经济,必须新建、扩建农田水利设施保证当地的用水,改变沙苑地区的缺水状态。沙苑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发展沙区节水抽灌、滴灌有着较大潜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沙苑毗邻洛惠渠灌区的优势,引洛淤灌,改良土壤,补给地下水。

5 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明确思路,坚持科学治沙,确保生态稳定

立足沙苑实际,以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土地资源综合开发为中心,通过项目带动,全面实施绿色屏障工程。继续坚持科学之沙,兴建治沙防护林。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治沙经验技术,确保沙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维护生态稳定。

5.2 制定沙区综合开发计划,继续发掘沙区土地潜力

一方面,继续坚持防沙治沙,巩固已有治沙成果。同时,大力发掘沙区土地潜力,引进适宜沙地培育的作物,发展沙地农业经济。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特色农业发展,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带动,走出一条科学防治结合、综合开发的路子。

5.3 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引进低污染、低能耗项目。抢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切实加大项目争取力度,依靠项目带动,集大资金,促大发展。同时,积极吸引外资,加大治沙投资力度。敢于引进低污染,高效益的新项目落户。合理调整各产业比例,使沙区经济增长走可持续健康道路。

5.4 地方政府给予政策鼓励,积极扶持沙区相关产业的发展

制定相关扶持性政策,创造便利条件,鼓励沙苑地区发展多种经济,支持沙区综合开发事业健康发展。对当地特色农产品实施产地保护,对落户沙苑地区的外来企业减免相关税费。大荔沙苑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带东部,同时与河南、山西两省相连,拥有良好的旅游市场。开发沙苑旅游产业必须抓住关中唯一沙地 (沙漠)的特点,大打沙漠特色旅游牌,以 “关中-天水经济带”旅游市场为重点,建成高标准、多方位的综合旅游区。同时,积极组织各项沙漠汽车、摩托车越野赛,提高沙苑旅游区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推动沙苑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6 结语

沙苑地区应坚持生态保持与人民生活、经济增长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在不断巩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基础上,制定区域统一发展规划,进行国土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改善当地生态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地制宜,走治用结合、多业并举的人地协调、综合发展利用道路,造福当地群众,实现生态效益、人民生活水平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致谢:感谢同赴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进行实地调研的渭南师范学院资环系韩晨老师,以及调研组的杨建鹏、胡明明、张焕玉、王曼、管理和韦国春同学。感谢大荔县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本课题给予的帮助。

[1]刘继生,陈 涛.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 [J].地理科学,1997,17(3):224-229.

[2]孙 武.人地关系与脆弱带的研究 [J].中国沙漠,1995,15(4):419-424.

[3]石敏俊,王 涛.中国生态脆弱带人地关系行为机制模型及应用 [J].地理学报,2005,60(1):165-174.

[4]陕西省考古学会.陕西考古重大发现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5]白开霞,查小春,黄春长,等.渭河下游沙苑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40(5):88-93.

[6]王元林.泾洛流域的自然环境变迁 [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张 健.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及其启示—以黄洛渭河三角地带沙苑为例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0):84-88.

[8]陕西省地情资料库.大荔县志 [DB/OL].[2013-4-20].http://www.sxsdq.cn/dqzlk/dfz_sxz/dlxz/.

[9]李昭淑,张生春,杜占武.沙苑地貌成因与治理的研究 [J].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83,13(4):81-91.

猜你喜欢

大荔沙区沙地
能钻过柔软沙地的蛇形机器人
呼伦贝尔沙地实现良性逆转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沙地迷宫
A watchmaker father's advice
风滚草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永定河故道沙区治理技术集成应用
嬗变大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