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先进文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工作释析

2013-04-08王余丁史育华武宇清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校园文化理念

王余丁,史育华,武宇清

(1.河北大学 党委办公室 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河北 保定 071001;3.河北农业大学 党委宣传部 河北 保定 07100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该《决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纲领,其地位在中共文化建设历史上实现了两个第一:中共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发展战略问题;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文化问题的专门决议。该《决议》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理念的形成。《决议》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过程也是中华文化文化品格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中华文化使命的彰显过程。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写入报告,顺应了历史要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急切呼唤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价值观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呼唤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树立,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国几千年文明成果并吸取了世界一切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而形成的社会共识和理念。可见,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要满足三个构件:一,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二,必须以中国社会建设实际为基础;三,必须以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支撑。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1]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主体力量。人对社会的推动即表现为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将立于三个平台:一,符合社会规律的指导思想;二,准确定位的本国实际;三,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国情与社会形态的不同注定了前两个平台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而第三个平台则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要推动社会发展,就不能离开教育,教育又不能离开文化的思维,只有这样,作为教育成果的人才能以思维的文化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并呈持续发展的途径是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的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文化的思维即思维的文化呈现方式,具体说就是思维在运作路径与演绎范式上遵从文化的规制、恪守文化的规律、富含文化的蕴涵。当然,这里的“文化”特质符合本国实际与历史的优秀文化,就中国当前实际而言,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因为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中国先进文化的三个构件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其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所应遵循的思维应该是文化的思维。但是,就中国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诸多环节偏移了这一思维,即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识含糊,定位不清。本文运用分层次抽样调查方法调查了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北等17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795人。调查显示,47.97%的思政工作者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定位于精英文化,9.9%定位于流行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源上,忽视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51.32%的思政工作者只注重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历史传承,26%的思政工作者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没有人看到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宣传层面,61.1%的思政工作者认为其效果一般,甚至有相当部分的人认为是走过场,效果差。在弘扬先进文化的途径上,53.25%的思政工作者局限于学习和讲授的模式上。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高校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认知模糊;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范围界定单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导难以把握;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缺乏拓新。这一现状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以文化的思维来推动该项工作的发展,进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维稳、保姆、管家式的工作,这就进一步使的思想政治教育丧失掉了其应有的教化功能。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与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教化和引导,而教化和引导的工具则是文化,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应该是文化的思维。只有在这一思维的践行下,才能够拓展出优化的秩序、和谐的心灵,进而在例行的作用下形成社会共识和理念。可以说文化的思维是理性作用下,思维对文化的自觉接纳,这种自觉的接纳将形成理性的力量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之后必然带来的结果就是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规范和助推。所以说,文化的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思维对文化的自觉接纳的结果是文化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植入。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培植起自身的文化审视能力、文化判断能力、文化引导能力和文化表现能力。这些能力在本质上就是对待文化的思维能力,所以,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人文价值永远高于工具理性。“人的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目的有价值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价值就在于其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2]330在强调个人价值和工具理性的社会状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以思维的方式接纳文化、应对文化和运用文化,以使得文化经由高校的过滤而实现惯性的发展,进而以思维的文化方式不断拓新,并在此氛围中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的建构过程是思维的文化得以呈现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征

如果说文化的思维是思维对文化的自觉化接纳,那么,思维的文化则是文化对思维的选择化体现。思维的文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立于文化的思维基础上,出于对学校实际的考虑,将教育思维艺术化地转化为外在的文化表现形式以形成优秀文化氛围的工作过程。通过调查,有75.59%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影响思政工作的主要因素是思政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和队伍素质。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借助思维与文化的自觉对接而实现的,这一结果实现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将优化提高的工作思维作用于现实工作,实现成果的转型,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文化过程。思维的文化将文化的思维具体化、现实化、微观化之后,先进文化的氛围才能够具体地呈现在师生面前,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会将文化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进而在他们走出校园之后能够以“高效产品”的方式来提升整个社会。

思维的文化得以实现的途径是立体多元化的校园文化。立体化的校园文化是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引导和建构校园式的先进文化;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是从途经方式的角度规范和探索校园式的先进文化。前者强调应然因素,更加注重文化理念,特别是人文价值。后者强调实然因素,更加注重文化熏陶,特别是文明践行。

立体化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各行为主体在人文价值关怀理念主导下以文化为主题,高校管理者、教学执行者及学生相互有效协调的和谐化校园文化运行模式。在这样的校园文化运行模式中,自由、平等、公正、仁爱、透明是人文价值关怀理念的核心精神;秩序、全员、监督、时效、通达是人文价值关怀理念的实施途径。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亲近师生,植根于师生并要以普通师生的身份在文化的思维基础上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是教师、是学生、是先进文化的引导者,也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整个过程的理念是自由、平等。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这个群体当中,师是经验者和探索者,其主导的教育理念不是技术型,而是价值型。教师在校园内外要坚持的育人法则是公正、仁爱。校园内外行为的一致性是高校教师的生命线,这条生命线是无言的是非明辨和价值判断。学生是被教育者和被塑造者,其主导的学习理念不是考试型,而是创造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透明的校务环境,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建造者的同时更能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监督者和主要创造者。不同行为主体的创造会演绎出不同的价值理念,集思广益,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将逐渐得以体现。

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是指高校各环境要素在文化理性塑构理念主导下以文明为主题,以文化外显为目的,多渠道、多部门、多主体相互协调的丰富化校园文化运行模式。在这样的文化运行模式下,勤俭、开拓、坚韧、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等理念将以文化实体的方式融入到校园的每一个环境要素当中。惯常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校园文化理解为板报、橱栏、标语、卫生和学生的文艺活动,其实这仅仅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小小部分。除此之外,校园文化还应包括:建筑物的设计、师生的精神风貌、评价体系建构、规章制度优化、大学精神传承等等。就其本质而言,校园文化就是师生精神风貌、大学精神的体现,这种体现是灵魂,需要借助外化的建筑、板报、橱栏、标语、卫生和学生的文艺活动等来表现。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无法挖掘师生精神风貌、大学精神的情况下,其校园文化的外在表象必然是无价值的。而对待师生精神风貌、大学精神,必须持有理性的文化观,进而使得校园文化的外显在文化理性的主导下趋向于文明。这个过程是专业知识教育所无法完成的。通过调查,从教师的角度看,有65.99%的思政工作者认为学生对先进文化的认知状态是:不太重视,想了解,甚至是根本不想了解。68.22%的思政工作者认为高校的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于先进文化教育。这个结果恰恰表明人文价值与工具理性在高校有本末倒置的情况,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的统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

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的统一在本质上就是文化理念与文化行为的统一,这一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题。文化理念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文化行为的主体是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全体师生。在文化理念引领文化行为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是思维主体,又是实践主体,其所采用的途径就是校园文化。简单说,校园文化就是文化要素对校园环境的植入,这种植入需要以文化理念为基础。可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题关键在于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的建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借助理性的力量创造智慧的过程。“理性不是先于一切经验、揭示了事物的绝对本质的天赋观念的总和……是一种引导我们去发现真理、建立真理和确定真理的独创性的理智力量……这种能力和力量只有通过它的作用和效力才能充分理解。”[3]在理性创造智慧的过程中,先进文化是其中的关键环节。高校的领导需要具有这种理性的文化思维,而不是工具的专业思维。进而在班子搭配中,多学科兼顾、搭配的同时需要突出领导班子的先进文化建校思维。而先进文化建校思维的外化表现是置身于学生当中、置身于教师当中,以使每一位班子成员成为先进文化引领者的同时,更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并用这种感染力带动师生。“一个社会不可以没有客观的价值标准,一个社会在事实上也肯定有客观的价值标准。”[4]高校的价值观要与社会的价值标准统一的同时,更要彰显高等教育环境下的自由、平等、公正、仁爱、透明。这些文化要素是高校领导层感染师生的最佳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群体除了高校领导层,还有广大的一线教师、辅导员和各部门的管理人员群体。这一群体由于人数多,工作多样,行为多元,进而有必要建立符合校园特色的规范系统,这种规范系统要符合先进文化的评价准则。“从逻辑上看,规范系统的建构总是以价值的确认为前提:人们首先是根据价值形态来规定行为的规范和评价的准则。”[5]规范系统文化评价准则的原则是坚持服务学生、服务校园的人本主义。这个规范系统操作的理念是秩序、全员、监督、时效、通达。“规范固然以人在关系中的存在为本体论的根据,并折射了人伦关系中蕴含的普遍之理,但相对于一般的价值原则,它往往较多地引向具体的实践领域,并更为直接地影响实践过程。”[5]这种规范系统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以理性的方式规范社会、修正秩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最高价值体现,是人的类本质的核心,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客观标志。”[2]

文化具有本土属性,先进文化亦具民族特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锻就文化理念、践行文化范式的始点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兼具时代性和大众性。调查数据显示,70.81%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素质教育。这种呼声的本质在于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德化教育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性,使其成为既具有独立人格,又兼具道德修养的人。“现代社会需要形成的价值共识是,独立人格是道德的基石,一个人如果不能自主自决就只能是‘他者’的工具而已,他就不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根本谈不上是个有道德的人。”[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题是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的统一,从系统关系上来讲,这种统一所作用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这种统一的目的即在于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修养,以使其走出校园后,其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所贡献。“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我们就是根据他在这方面的态度,说他是好的还是坏的。”[6]

四、结语

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是理性主导下文化理念和文化践行的统一。理性本身就是文化范畴,这一范畴是人的操作活动改变对象世界的优化手段。“理性主要是保存、贮藏、巩固和传递经验,它是一种形式、结构、能力。它保存的经验,不是具体有关对象世界的经验,而是人的操作活动(实践)与对象世界关系的经验。所以它才可以超具体时空的文化,却不能超总体的人类文化。”[7]所以,理性主导下的文化的思维与思维的文化要建立在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题必须在先进文化视阈下进行。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企盼,更是一种希望,一种探索。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

[2]宓文湛,王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20.

[3]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1.

[4]崔宜明.道德哲学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

[5]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7.

[6]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8.

[7]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2005:140.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校园文化理念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