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湿性多肌痛13例临床分析

2013-04-08刘国平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风湿病学动脉炎肌痛

刘国平

风湿性多肌痛(polymyalgia rheumatica,PMR)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以下发病少见,随年龄增长发病渐增多,女性较男性多2~2.5倍。国外报道其发病率约为20.4~53.7/10万,7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112.2/10万。我国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流行病学和大宗病例的资料,但临床也并不少见[1]。由于该病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加之临床医师对该病的总体认识程度不足,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风湿科2005 ̄01—2012 ̄06门诊和住院收治确诊的13例原发性风湿性多肌痛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旨在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减少和防止误漏诊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男3例,女10例;发病年龄56~77岁,中位年龄64岁。确诊病程1周至17个月,中位病程4个月。全部13例均未合并发生巨细胞动脉炎,排除因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等继发性病因。

1.2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确诊的具体时间,分别采用文献[1]、[2]中的诊断标准。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应用二个不同时期的诊断标准对全部13例进行了重复验证,也均符合这二个不同时期的诊断标准。巨细胞动脉炎的诊断采用1990年ACR巨细胞动脉炎分类标准[2]。

1.3 方法 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重点对每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及肌肉活检结果、治疗结果及确诊前的误诊病种进行综合分析。因本文例数量较少,未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均表现为特定部位的对称性肌肉僵痛:颈肌7例、肩胛肌11例及髋臀肌13例,3例严重者不能起床或翻身,9例上肢活动受限,11例下肢活动受限,上下肢同时受限者11例。颈肩联合受累者7例,颈髋联合受累者5例,髋肩联合受累者13例,三个部位均受累者5例。肌力正常者10例,3例受累部位肌力表现为4级,反复询问为肌肉酸痛畏惧用力配合检查。1例确诊病程达17个月,关节主动和被动运动受限,右侧髋部肌肉呈现轻度萎缩。伴发关节一过性滑膜炎2例,集中于腕及近端指间关节,1例呈对称性表现。全部13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全身酸痛不适、乏力、睡眠障碍,消瘦9例,低中度发热11例(体温低于39℃),热程<3周9例,≥3周者2例。

2.2 实验室检查 均表现为ESR增快为59~141 mm/h;CRP升高 9 例,为 24~56 mg/L(正常参考值<20 mg/L),中位数29 mg/L;WBC计数升高 10例,但均<1.5×109/L,轻度贫血6例,血小板升高7例,但均<350×109/L;免疫球蛋白升高4例,其中IgG升高1例,IgM升高4例,但均<2倍正常参考值,补体C3、C4正常;碱性磷酸酶升高3例,但均<2倍正常参考值,血浆蛋白含量及分类正常;类风湿因子升高9例,但均<3倍正常参考值,抗核抗体1∶160阳性2例,抗SS-A低滴度阳性2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N)阴性;LDH增高3例,但<2倍正常参考值,CK及同功酶检测均正常;肿瘤标制物血液免疫学及细胞学检测阴性,颈部、腹部超声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肿瘤;甲状腺功能检测FT3降低1例,<2倍正常参考值。13例均进行肌电图检查,排除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损害。受累肌肉活检病理检查5例,均正常。

2.3 治疗 全部13例均使用泼尼松为基本治疗措施,起始剂量为15 mg/d,2例最大剂量用至30 mg/d,显效剂量中位数为20 mg/d。全部13例合并使用常规剂量的白芍总甙、雷公藤多甙等植物类药物无不良反应。2例因泼尼松用至30 mg/d出现激素抵抗合用甲氨蝶呤10 mg/周,6周后激素抵抗现象消失。以数字标记法(0~10)评定疼痛改善情况,改善50%时间最短3 d,最长11 d,中位数8 d,疼痛全部消失时间最短9 d,最长67 d,中位数23 d。肌肉疼痛好转依次为:髋部肌肉、肩胛部肌肉和颈部肌肉。全部13例自症状及ESR均正常后1周开始激素减量,按每周2.5 mg/d,至7.5~15 mg/d维持治疗12个月以上,视情停药,最长用时间20个月。复发1例,激素停药17 d后出现颈部及肩胛部肌肉疼痛,ESR 87 mm/h,泼尼松20 mg/d治疗1周后症状及ESR均恢复正常。

2.4 误诊病种统计 其中9例确诊前被误诊,最短时间3周,最长时间17个月,中位数7个月,以确诊前最后误诊病种统计:上呼吸道感染后持续状态表现1例,类风湿关节炎2例,多发性肌炎3例,纤维肌痛综合征1例,骨质疏松症1例,椎间盘突出症1例。

3 讨论

风湿性多肌痛(PMR)定义为一组以颈部、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明显疼痛和晨僵伴有ESR明显增快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女性比男性多2~3倍。该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理学研究发现骨骼肌发生Ⅱ型肌纤维萎缩和虫蚀样氧化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内脂肪滴增多,可出现破碎样红肌纤维,提示该病伴随能量代谢异常,可能是导致出现肌肉疼痛和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3]。PMR与巨细胞动脉炎(GCA)两者受累的人群一致,临床观察显示二者关系密切,资料统计40%~60%的GCA伴有PMR,有学者认为PMR是GCA的临床表现之一。但大多数PMR单独存在,始终不会发展成为GCA,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是分别独立的疾病,常在同一患者中合并出现[4]。二者虽关系密切,但治疗方法和预后显著不同,临床在诊断PMR前应确认GCA是否存在。当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出现颞动脉怒张、搏动增强或减弱,伴有明显且新近发生的头皮痛、头痛或视觉异常等,均需动脉超声、血管造影或颞动脉活检等进一步鉴别。本组13例患者均排除了GCA的临床诊断,国内相关报道也提示国人GCA的发病率低于国外水平[5,6],是否表明国人PMR与GCA伴发频度低下仍需大样本进一步的观察与统计。

虽然不具特异性的ESR显著升高是PMR诊断的主要血清学指标,迄今为止,PMR仍完全为临床诊断,特异性诊断指标缺乏,误诊、漏诊现象多发。本组13例患者有9例曾误诊,误诊率近70%。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诊疗指南虽规范了国内PMR的诊断标准,临床仍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①巨细胞动脉炎(GCA):GCA与PMR关系密切,出现头痛、视觉异常、颞动脉怒张、搏动增强或减弱并伴有触痛、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不佳等,需动脉造影、超声、活检等进一步协助诊断;②类风湿关节炎(RA):以对称性小关节滑膜炎为主要表现,常有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阳性;③多发性肌炎(PM):以进行性近端肌无力为主要表现,出现肌萎缩、血清肌酶升高、肌电图异常,肌肉活检示淋巴细胞浸润、肌纤维萎缩;④纤维肌痛综合征(FMS):有固定对称的压痛点,肌力和关节正常,常伴有睡眠障碍、紧张性头痛、激惹性肠炎、激惹性膀胱炎等,ESR和CRP一般正常,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⑤根据相关疾病的特点和表现,进一步排除如感染、肿瘤、其他风湿性疾病。

目前糖皮质激素是治疗PMR主要且十分敏感的药物。本组全部13例均使用泼尼松为基本治疗措施,起始剂量为15 mg/d,2例最大剂量用至30 mg/d,显效剂量中位数为20 mg/d,短期效果显著,并以7.5~15 mg/d维持治疗均在12个月以上,远期疗效肯定。本组2例因泼尼松用至30 mg/d出现激素抵抗而加用甲氨蝶呤10 mg/周,6周后激素抵抗现象消失,显示合用小剂量免疫抑制剂对消除激素抵抗有一定作用。常规剂量的植物类药物——白芍总甙、雷公藤多甙等对疾病治疗及预防复发有一定到帮助作用。本组1例激素停药后复发,分析原因为减量过快、疗程过短,使用泼尼松20 mg/d治疗1周后症状及ESR均恢复,显示了激素治疗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临床遇到老年人长期低热伴肌痛、肌无力,ESR持续>50 mm/h,在除外肿瘤、感染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后,应考虑到PMR的可能,必要时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常是诊断的重要佐证,亦列为2011年诊疗指南诊断标准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但由于该病多发于老年人,长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引发的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重视。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性多肌痛和巨细胞动脉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5):348-350.

[2]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风湿性多肌痛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8):506-507.

[3]毕鸿雁,张 巍,沈光丽,等.风湿性多肌痛的骨骼肌病理改变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11):832-835.

[4]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7-918.

[5]尚桂莲,刘建华,石晓建.风湿性多肌痛19例临床分析[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7,11(7):444-445.

[6]罗 薇,张 文,曾小峰,等.风湿性多肌痛86例回顾性临床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2):194-197.

猜你喜欢

风湿病学动脉炎肌痛
浑身难受、哪哪都疼,可能是“纤维肌痛”
PBL结合CBL教学法在风湿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刘智斌教授针灸辅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经验
“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
感染性主动脉炎CT血管成像特点分析
莫名全身酸痛 警惕纤维肌痛
这是一种怎样的“痛”
纤维肌痛误诊率近90% “怪”病其实并不怪
风湿病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讨
病例教学法在风湿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