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策略探析 ——基于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案例的研究

2013-04-07高伟阎光耀

关键词:公益事业防灾志愿

高伟,阎光耀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公益事业育人功能的高度重视。公益精神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栋梁,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益精神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笔者现从公益理念的厘清入手,结合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的实践,探讨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策略。

1 公益理念的内涵

公益与慈善是既联系紧密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日本学者留冈幸助在其著作《慈善问题》中,把Charity 与Philanthropy 译为“慈善”,而将Public Welfare 译为“公益”。在古汉语中没有“公益”一词,但有“慈善”概念。[1]慈善与公益联系紧密,都包含有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的意思。在我国慈善倾向于指个人对于他人的捐助,而公益更多的是指参与社会志愿服务,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简言之,慈善是公益的一种表现形态,是众多公益活动的一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我国公益事业范围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救助灾害、救助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目前我国公益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其原因除了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限制之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众没有弄清慈善和公益的区别。根据本课题组调查问卷显示,65%的调查对象认为公益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成功人士的事情,与普通大众无关。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用于社会捐助。不少人表示自己虽然很赞成公益事业,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公益事业。

其实,公益并不仅仅指财富物资的捐赠,也不是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不求回报,更不是要人们损失自己的财富来增加别人幸福感,公益事业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全社会幸福总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精神层次和行为方式,但并不是说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不适合发展公益事业。恰恰相反,越是经济落后的国家越需要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最根本的内涵是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从事有利于增加社会幸福总量的活动,使个人和社会获得双赢。

公益精神是公益主体基于一定的关怀和利他意识而面向特定社会群体或人类发展共同关注问题的行为的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它不仅是人类情感迸发的一时冲动,更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2]。在理解公益精神的内涵时需要把握以下要点:利他的公益价值观是公益精神的核心,公益精神内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志愿参与精神。价值观是决定人们行为准则的基础,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及由此带来的志愿参与精神。

2 “一天公益”的实践经验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国社会掀起了公益志愿服务的热潮。“众志成城,多灾兴邦”,公益事业获得前所未有发展,一大批草根“公益组织”由此兴起。其中,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团队“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和关注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母亲的“妈妈之家”创始人刘猛在成都市注册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一天公益”,揭开了中国民间公益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防灾科技学院,这所因地震而闻名的学校是中国地震局下属惟一以防灾减灾教育为主的综合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派出大量专业人才赶赴灾区,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该校始终恪守“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倡导“仁爱、严谨、俭朴、担当”校风,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培养有大爱精神的人才。2012年5月4日,学校与“一天公益”联合成立“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公益精神”的有效路径。

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组织成立一年来,以防震减灾为天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服务,广大青年志愿者在公益服务中迅速成长。加入“一天公益”后很多学生出现了明显变化。项目组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的调查表明,87%的学生在生活行为方面有所改变,例如不再像以前一样随便乱花钱;食堂就餐浪费现象锐减;宿舍公共卫生有了很大改观,逃课现象基本杜绝,学风有了明显的改善。项目组同时对这些志愿者身边的人际关系进行了360°评价调查,同学、朋友、家长和老师都对这些学生的表现十分满意,认可度接近100%。现将“防灾科技学院一天公益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实践及经验梳理如下。

1) 倡导正确的公益理念。“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是“一天公益”组织的重要口号。在组织创建初期,组织的发起人就提出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公益,公益就在身边”等理念,要求志愿者正确理解公益理念的内涵,并从自身生活习惯做起,从当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不乱丢垃圾就是做公益,上课不吃零食就是做公益,爱护花草树木就是做公益,对每一个身边的人微笑就是做公益……”公益事业属于全体人民大众,并不是某些人的专责,“社会和谐,我的责任”。随着实践的深入,“一天公益”倡导的公益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由于前期正确理念的引导,很多志愿者在逐步改良生活习惯的同时,开始对公益事业产生兴趣。于是,“一天公益”因势利导,开始选派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志愿者参加到社会服务中来,利用假期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前往社区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宣讲;帮助中小学校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为白血病患者募捐,义卖;赴农村学校支教;参与“地球卫士行动”、爱心维修、“同一片蓝天下”智障儿童关爱行……充分信任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中受到启迪,开阔他们的视野,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传递社会正能量,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可谓一举而多得。

3) 强化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在项目组的调查中,志愿者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占78%。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不仅仅满足于为社会、他人提供服务,还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提高自身能力,使自身得到发展。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具有求知的需求,因此,对具有求知欲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训是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3]。调查同时表明,大学生志愿者更希望得到与志愿服务相关的培训知识。基于防灾科技学院以培养防震减灾人才为主,近年地震灾害频发、人民群众普遍缺乏地震避险和应急救护知识,学校将大学生救援队结合“一天公益”志愿者团队,推出了防灾救援知识义务宣讲系列活动,延请专业人士对志愿者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利用公益平台为志愿者创造实践应用的机会,有效推动了公益教育,提高了志愿者自身的知识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制定充分的激励机制。公益事业并不是要求志愿者大公无私、无欲无求。没有充分的激励机制,志愿活动就难以为继。大学生有奉献社会的热情,但同时又面临着升学、就业、发展等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要确保公益服务持续健康开展,就必须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形成长效机制,为学生在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获得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物质保障。鉴此,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如定期召开志愿者表彰大会,对优秀志愿服务者颁发志愿者荣誉证书及加个人德育分;将志愿者所获得的各项荣誉作为学年评优、评奖、评助、推优、入党的依据之一;建立星级志愿者制度,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享受相应的评先推优等荣誉,并配发相应标识;实行课外学分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等等。这些激励措施既是对志愿者服务社会的合理回报,又是不断吸引新鲜血液的有力手段,为公益组织正常运转和持久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5) 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公益服务是一项高尚的事业,需要每一个志愿者通力合作并无私奉献。为保障公益志愿事业健康发展,学校在大力推进大学生公益志愿服务时,必须为大学生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防灾科技学院专门设立了“一天公益”志愿者基金,为组织成员在进行各项社会公益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邀请社会各界的爱心人事为组织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为公益组织志愿者提供一系列的实习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参与社会公益服务的志愿者集体办理商业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建立课外学分制度,在学分修读方面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保障等。

3 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策略

3.1 加强公益理念宣传,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公益理念不清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绩效不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首先应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从点滴做起,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对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最后要善于利用社会典型事件结合公益理念宣传,发掘社会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公益意识需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新的环境条件下,要求大学生只讲社会价值,不讲自我价值是不现实的,要引导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摒弃单纯利己的道德标准,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因为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二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主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主人翁意识。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自我责任意识,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其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学会关爱社会、关爱集体、关爱他人[4],同时多给予学生集体荣誉,使他们明白集体对于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

3.2 健全工作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养大学生公益精神必须加强大学生志愿队伍建设,为广大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积极的导向;其次要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第三要拓展服务平台,畅通参与的渠道;第四要整合学校及周边的社会资源,形成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合力。具体而言,学校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从制度层面形成合力,明确责任归属,将学生公益组织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制定统一的学生公益组织管理规章,委派专职指导教师,同时也可与社会公益组织结合建立社会服务基地。对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及志愿者人才数据库,对志愿者进行合理分配,实施网络化管理。

3.3 积极拓展实践途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

学校应结合自身教育研究特色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努力拓展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途径,例如师范类大学可以在社会义务教育方面做出特色,理工类大学可以利用学生专业技能参与到爱心帮扶中去,其中地震系统的学校可发挥抗震知识宣讲和应急救援演练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定期对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服务能力的同时还能丰富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的兴趣也会在多种多样的社会服务过程中逐渐提高,而不是一味的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避免产生倦怠感,一举而多得。总之,积极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尤其是公益社会实践中来,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技能,还可以通过公益服务奉献社会,增强广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大学生公益精神具有深远意义。

3.4 构建充分激励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保障

充分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服务热情,是巩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养成果的重要保障。应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合理而充分的激励制度引导学生。在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还要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充分保障志愿者的切身利益,从资金、人员、后勤、安全等各个方面建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消除公益组织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在保研升学、推荐就业等大学生最关注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真正为国家培养和选拔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重在引导,有效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投身公益事业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有利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担负着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而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育是实现这一使命的重要保障,是一项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1]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8–169.

[2]卓高生.公益精神内涵的理性审视[J].理论文萃,2009(1):29–35.

[3]李静.高校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春市高校为例[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1:25.

[4]朱强.浅谈大学生公益教育[J].网络财富,2010(3):25.

猜你喜欢

公益事业防灾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我志愿……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分析媒体对公益事业的促进作用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