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管理研究

2013-04-07康健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普通高校

康健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01)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担负着推动高校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为国家输送高素质运动员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对于队员大多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运动员每学期既要修满相应的学分又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比赛任务,学习和训练的压力均较大,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其建设与管理的不足及其诱因,探讨运动队治理的新思路,对提高大学生竞技运动水平,向国家队输送更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具有重要意义。

1 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

虽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但其运动成绩并不理想,还很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只能参加特定的大学生比赛,并不具备参加国家、国际性比赛的能力。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其建设与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 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矛盾。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与训练矛盾长期存在并日益加深。大学生运动员在校的两大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运动技术和竞赛水平。他们具有学习与训练双重任务,所需要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比一般学生都多。因此,高水平运动员文化课考核成绩差, “挂科”较多,对训练造成心理上的羁绊,从而使得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训练。

(2) 教练员缺乏专业化技能。目前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运动训练,缺乏大赛临场的实践经验,业务能力不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要求。而且教练员基本是肩负着教学与训练双重任务的体育教师,其投入运动队训练指导的精力十分有限。同时,高水平运动队教练组没有配备体能、科研、医务监督等专业服务人员。由于高校特定的人事制度也导致了许多有竞技运动经验的教练无法进入高校带队,大量专业的人才无法聘任。

(3) 运动队生源不理想。一种做法是大量招收体工队的退役运动员,这种方式表面看高水平运动队在短期内会达到预期水平,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实际上退役选手进入大学后,由于本身文化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负担重,加之对高校教练和场馆的不适应,大部分选手运动成绩下滑,只有少数勉强保持。另一种做法是采用挂靠的办法,招揽体工队现役运动员参加高校各种体育竞赛。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背道而驰,严重影响高水平运动队的健康发展。也有部分高校招收来自于传统项目中学的特长生,但因其入校的运动技能水平较低,需要在训练上下较大功夫。

(4) 经费难以满足队伍建设需要。随着各种经费支出的不断上升,学校下拨的经费很难保证运动员长期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更难以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运动员运动水平上不去、比赛成绩不理想又让学校增加经费支持更加困难。另外,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补贴较低,食宿条件难以保证,甚至部分高校运动队因经费不足无法参加各种高水平比赛,极大影响了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5) 管理体制和方式存在缺陷。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应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的特点,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规程。运动员很难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如果将精力大量放置于训练就很难完成规定的学分;相反如果过多倾注于学习就难以完成学校布置的运动任务。这样的教学管理体制使运动员很难协调学训两者矛盾,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办队任务的完成。此外,运动队管理方式陈旧。当今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方式大多是“保姆”型,教练和老师大包大揽,为队员做好所有准备,这样虽万无一失但导致了运动员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独自应对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旦教练员领队不在场,一个人就没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和信心。

2 建设与管理优化策略

(1) 合理调适学训关系。协调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大事。应根据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适当减免一些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制定适当的文化课考试考核办法,做到既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各科知识,又能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另外,实施灵活的学分制和教学管理方法,努力缓解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延长在校学习年限、“双重管理”、减免选修课程、比赛期教师跟队教学等措施,以保证运动员的训练时间,适当减轻课业、学业负担。

(2) 强化教练员队伍及其能力建设。探索聘请专业队教练员来校任教与加强教练员培训新模式,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除了加强专项运动理论与技术学习研究外,要针对性地强化教练员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的培训,以适应高水平运动队对教练员素质的要求。

(3) 构建优质生源保障体系。运动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建立以高校为龙头,中学、小学为基础的优质生源保障体系。这三级层层对口衔接,相互建立挂钩关系:选拔那些智能基础好又具体育天赋的小学生到建立挂钩关系的中学学习,从小学、中学阶段即实行边学习、边开展系统训练,从而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

(4) 多方筹集运动队事业经费。高校应与体育系统、企业加强合作,积极探索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机制,实现三方互取其长,合作共赢。允许运动员代表运动队所在的学校或资助运动队的企业参加有关体育大赛。同时高校可与企业合作提供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服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等形式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积极争取社会赞助,筹集运动队发展所需资金。

(5) 改革运动员教学管理和学训方式。学校应制定适应高水平运动队的特殊教学管理体制由于运动员特殊的学训方式,既能保证在学期间完成学校的比赛任务,又不影响正常的文化课程学习;可以对高水平运动队学生文化课程教学采用缩短课时、减免学分、减少教学内容、考试加分、单独办班和考试等办法,以保证运动员既能完成正常训练,同时又能完成学业任务。创新运动队管理方式,实现由老式“保姆”向现代 “引导”型管理转型,以增强运动员的独立性,帮运动员树立自信、自强、自立意识,去征服训练比赛和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难点。显然,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大撒手”,放任自流。

[1]王秉彝.体育科研数学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07–315.

[2]翁家银.广东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发展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体育师友,2005,15(1):56–57.

[3]陈福昌.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23(6):69–70.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普通高校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