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夫妻间的礼貌语用原则

2013-04-07罗鸿伟

关键词:夫妻间平顶山礼貌

罗鸿伟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合作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夫妻间的礼貌语用原则

罗鸿伟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合作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1)

俗话说:熟人不讲理(礼)。对于再熟悉不过的夫妻来说,往往容易忽略礼貌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适当了解及正确使用夫妻的礼貌原则,对于家庭和谐大有裨益。

礼貌原则;夫妻;和谐;建议

家庭生活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从某种角度来说家庭生活和谐与否决定着幸福指数的高低。因为夫妻双方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心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用同语言的人们通常也会出现语言失误,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它是客观存在的。夫妻间之间的语用失误常常导致你不知我所言,我不懂你之意,甚至升级至争吵、打骂,导致沟通失败。本文借用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通过具体的语料分析来解释、说明其在夫妻具体语境中的适用性,以期对夫妻和谐相处起到微薄之力。

一 礼貌原则

1.Leech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 (1983) 在总结P. Brown 和S. Levinson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违反Herbert Paul Grice(1975)的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的根本原因是要遵守另一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包含6项准则,其中每条准则都包含两条次准则,而且“通常都是按下列方式成对出现。”即:策略准则与慷慨准则;赞誉准则与谦逊准则;一致原则与同情原则。

2. 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先生根据Geoffrey.Leech的理论,结合中国文化特征,于1992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礼貌5原则:贬己尊人原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顾老的礼貌5原则是基于中国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总结、升华的,较符合中国礼貌的特点,是总结中国礼貌原则最为经典的论述。

二 夫妻间的礼貌原则

人们通常认为夫妻已不是外人,再谈礼貌就难免生分了似的,很多人在语言表达上不加考虑,随口即出。以下从礼貌5原则做简要分析。

1.文雅准则与夫妻礼貌原则。

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语,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作为天天相处的夫妻,雅语的使用是夫妻关系达到相敬如宾的层次最易实现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受教育广度及深度都在往纵深发展,人们的素质也相对有很大提升,秽语的使用频度在逐渐降低。但有时加入另外一些语用因素,在某些语境中,妻子娇嗔的对丈夫说:“你真坏,滚开”。本句话字面粗俗,违背了顾老所讲的文雅准则,但因为话语双方的特殊关系加上特定的语境,这句话就起到了雅语所达不到的效果。

2.称呼准则与夫妻礼貌原则。

称呼语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现代社会虽提倡人人平等,但因职务、性别、年龄、社会阅历等的差异,称呼的差别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客观存在的。如在很多单位,新来上班的通常以某某老师来称呼资历较老的同事。夫妻称呼语是家庭成员称呼语的一类,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它也在不断演变。

汉语常见的男子配偶称呼语有夫人、太太、妻子、老婆、媳妇、爱人等6种;常见的女子配偶称呼语有先生、丈夫、老公、爱人等4种。书面化较重的夫人、太太、妻子、爱人、先生、丈夫等称呼语使用较少。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像乖、达令等较时尚、中性的称呼也在逐渐流行开来,起到了亲密、拉近彼此关系的效果。更有些年轻人以一些爱称来称呼配偶,如小猪猪等。但如按照职位或职务称呼则往往适得其反,很少人在家称呼自己的配偶“王处长”“王教授”。当然,此类称呼在特定语境下也可能被人使用,如夫妻争吵中,而这种称呼通常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导致沟通失败。

3.求同准则、贬己尊人,德、言、行准则与夫妻礼貌原则。

因为夫妻间的特殊关系,此三类原则在夫妻家庭生活中的作用不是那么普遍,而是具有一定的特定性。试分析下列一段对话(丈夫外出应酬,晚归,满身酒气)。

夫:夫人,小人回来了。

妻:你还知道回来呀,现在都几点了?

夫:应酬的事么,还不是为了咱们这个小家早日奔小康嘛,我喝的这么点也就值了。

妻:(笑)就知道贫嘴,赶紧洗洗睡吧。

夫晚归,自觉理亏,贬己尊人,自称“小人”,尊称妻子“夫人”,以此来减轻妻子对自己晚归的不满情绪。妻则表现出得理不饶人的架势,反问“现在都几点了?”。夫则同时使用了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他没有驳辩,给足对方面子,并使用“咱们”等词汇来取得和谐一致的效果;虽自己酒喝的难受,在言辞上尽量减少自己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此类语境在家庭生活中极其常见,如何正确使用这三类准则,在共同的生活中求大同存小异就要根据夫妻双方的社会背景、文化层次、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加以论述了。

三 几点建议

夫妻关系的和谐原因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只言片语能阐述清楚的,本文中作者仅从语用角度来提出两点建议。

1.适度使用语言礼貌。

对于语用距离较近的夫妻来说,交际过程中适度使用语言礼貌是必不可少的,应正确分析双方的语用距离,否则会使对方感觉不够礼貌(under-polite),或不礼貌(impolite),或过于礼貌(over-polite)。在家时常称呼对方的工作职位或职称虽然符合语言礼貌,但却忽视了语用距离,这样就会使受话方觉得发话方在刻意拉大语用距离,导致受话方采用同样或更大语用距离的言语来表达,从而致使沟通失败现象的产生。

2.防止过分泛化。(over-generalization)

泛化问题是在夫妻关系中,女方特别容易犯的一种毛病,虽然夫妻的情爱关系类型没有改变,但双方的语用的亲密度(intimacy degree of pragmatic distance)却大大改变。夫妻双方应做到就事论事,不泛化,保持较高的语用亲密度。以王建国(2001)论文中的例子来简要说明。

Wife:Would you like to help me with the shopping today?

Husband:No, I want to watch a ball game on television.

Wife:You never want to do anything with me any more.

Husband:Oh, that’s not true.

Wife (Becoming upset): I sometimes wonder if you love me any more.

在本例中妻子首先使用了“Would you like ……”这种句型,说明在妻子看来应该使用较礼貌的请求方式,或表现出两者的语用亲密度本身就不是很高。当然丈夫的选择就更让妻子不满,于是在下面的对话中就出现了把“No”泛化成“never”,把“shopping”泛化成“anything”,把“不陪购物”泛化成“不爱”,最后可以看出来语用亲密度已降至最低,严重影响夫妻感情。

[1]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83.

[2]Brown, P. amp; S. Levinson.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4):10-17,80.

[4]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和研究,1987(2):42-46.

[5]王建华.话语礼貌与语用距离[J].上海外国语, 2001(5):25-31.

[6]王建华.礼貌的相对性[J].外国语,1998(3):18-22.

[7]刘群.现代汉语中的夫妻称呼语[J].襄樊学院学报,2006(1):82-84.

ClassNo.:H030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PolitenessPrinciplebetweenCouple

Luo Hongwei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chool, Pingdingshan Polytechnic College,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1,China)

As Chinese proverb goes: No politeness among intimates. A couple may ignore the importance of politeness in daily life. But it is good for a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ple to know and use proper politeness principles in daily life.

politeness principle; couple; harmony; suggestion

罗鸿伟,硕士,助教,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水库路平职学院外事办。

1672-6758(2013)01-0130-2

H030

A

猜你喜欢

夫妻间平顶山礼貌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抚顺平顶山惨案纪念馆
论夫妻间的赠与行为
平顶山诗群
夫妻间赠与的法律适用文献综述
当诚实遇上礼貌
夫妻间财产赠与和撤销问题研究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夫妻间财产赠与法律适用探析
平顶山:第四支红九军诞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