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方治疗发热性疾病验案举隅

2013-04-07李明凤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故用白虎桂枝汤

李明凤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6)

·证治集粹·

经方治疗发热性疾病验案举隅

李明凤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6)

近年来,笔者常用经方治疗发热性疾病,效果显著,介绍如下。

1 柴胡桂枝汤案

刘某,女,28岁,2010年4月4日初诊。7天前因淋雨而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9.3℃,咳嗽,随即到当地卫生院按“肺炎”治疗,输液治疗7天无效。入院时高热不退,体温39~40℃。联合用抗生素输液治疗3天,病情依旧。症见体温39.1℃,恶寒,无汗出,虽春温之时仍穿几件毛衣、夜盖2床棉被仍觉寒冷,咳嗽、咳白痰、量少,头痛,恶风,时恶心欲呕,不思饮食,大便3天未解,夜寐不安。形体消瘦,鼻周布满疱疹。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弦数。为太阳与少阳合病。治以发汗解表,和解少阳。方用柴胡桂枝汤加味。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大黄10g,枳壳10g,桔梗10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6g。服药1剂后周身汗出,继而体温下降到37.4℃,大便已解3次、质干,其鼻周疱疹已消退大半。上方再服2剂,体温降至正常(36.8℃),恶寒罢,只穿1件毛衣,头痛消失,精神转佳,恶心除,食欲已开,二便平,惟稍有咳嗽,再予止嗽散5剂调理而愈出院。

按: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154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疼烦,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合剂成方,具有和解少阳、发汗解表的作用。患者发热、恶寒、头痛、恶风、时恶心欲呕、不思饮食、脉浮弦,正合《金匮要略》“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故用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之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因其大便3天未解,故加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因其咳嗽,故加枳壳、桔梗宣降肺气以止咳。

2 白虎汤案

庞某,男,3个月,2011年8月10日初诊。3天前出现高热,体温40℃,在当地某院按“小儿夏季热”治疗,输液治疗3天无效。入院后用抗生素等输液治疗2天后高热依旧,后加用激素治疗2天仍然无效,体温39.5℃。症见高热,体温39.5℃,脸面通红,烦躁不安,不时啼哭,喜含着奶瓶不停的喝凉开水,无汗出,皮肤烫手,夜寐不安,时时啼哭,小便多,大便正常,指纹紫红,已达气关。为阳明经证,气分大热。治以清解阳明气分。用《伤寒论》白虎汤加减。药用石膏20g,知母6g,山药10g,甘草3g。服1剂,高热已退,体温37.5℃,脸红减,安静,饮水量亦减少,但腹泻、大便已解3次、如水状。上方减去石膏10g,再服2剂,体温降至正常(36.9℃),诸症消失,观察2天病无反复,痊愈出院。

按:白虎汤见于《伤寒论》185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具有清热生津之功。为治阳明经证、气分热盛之主方。患儿高热、烦躁、喜喝凉开水,正合白虎汤之大热、大烦、大渴之方证,故用白虎汤治之效果甚佳。因药房无粳米,故用山药代之,以护胃气。

3 桂枝加附子汤案

罗某,女,63岁,2011年7月23日初诊。于半个月前因暑天高温突降大雨,抢收稻谷时淋雨,而后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在乡镇卫生院按“中暑”治疗,输液治疗半个月后呕吐止,但一直低热,温度37~38℃。入院后用抗生素、氨基酸、安乃近等治疗5天后没有明显效果。症见低热,体温37.8℃,恶寒,恶风,头痛,无汗出,精神倦怠,喜卧,虽炎炎夏日仍盖棉被,头裹毛巾,身穿长衣。口不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纳食乏味,夜寐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无力。早上喝热粥时身上微有汗出,头痛减轻,发热亦暂时消失,但过后诸症依旧。为营卫不和,阳虚发热。治以温阳散寒,调和营卫。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药用桂枝10g,白芍10g,党参20g,制附子10g,生姜3片,大枣4枚,炙甘草6g。服1剂汗出热除,恶寒罢,头痛减。再服2剂诸症悉除,痊愈出院。

按:桂枝加附子汤见于《伤寒论》22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具有温阳散寒,调和营卫之功。本为治疗发汗过多,损伤阳气之方。患者虽无汗多伤阳之因,然其病机为营卫不和、阳气亏虚,与桂枝加附子汤证病机相同,故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因素体亏虚,气血不足,故加党参补气生津、以滋汗源。

4 大柴胡汤案

熊某,男,78岁,2013年3月27日初诊。3个月前出现低热,体温37.5~38.3℃,多处求治不效,入院后作相关疾病检查,如结核、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支原体感染、病毒感染均未发现异常。用生脉注射液、维生素等治疗半个月无效。症见低热,体温37.8℃,下午3:30后开始发热,到下午5点以后热势慢慢退去,每日如此。口干、口苦,无汗出,无畏寒,纳可,寐安,大便偏干、1~3日1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为少阳与阳明合病。治以和解少阳,通腑泄热。药用柴胡20g,黄芩12g,姜半夏10g,大黄6g,白芍10g,枳实12g,金银花20g,白薇20g,甘草6g。下午3:00将药汁顿服。服药1剂后解大便2次,排出顺畅,下午3:30 ~ 5:00未再发热,体温36.9℃。自行停药观察1天,病无反复,诸症若失,痊愈出院。

按:大柴胡汤见于《伤寒论》109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具有和解少阳,通腑泄热作用,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患者口干、口苦,脉弦,少阳证备矣。午后3~5时乃阳明经气旺盛之时,且大便难解,此段时间低热当为阳明热结无疑,故为少阳阳明合病,与大柴胡汤证相同,故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效果甚佳。加金银花、白薇意在增强透表达邪。

R249.7

B

1004-2814(2013)10-865-02

2013-05-22

猜你喜欢

故用白虎桂枝汤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
完形乐园趣多多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高考英语全国卷中邀请信写作导练
白虎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从桂枝汤论经方活用的思路
答案专页
唐白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