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晶日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13-04-07林晋濠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3年10期
关键词:口苦方用胃病

林晋濠,张 杨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谢晶日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林晋濠1,张 杨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早在1978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治疗CAG不良反应少,可使部分肠化和增生减轻和消失,从而逆转胃癌癌前病变,预防胃癌的发生。谢晶日教授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谢师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思路和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呕吐”等范畴。谢师认为,本病常可见木壅土滞,由于肝木失于条达,易横犯脾土,而脾和胃互为表里,脾不升健,胃失和降,《素问·六元正纪大》言:“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本病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二脏关系最为密切[1]。

研究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谢师认为本病病程大多绵长,病情易反复,病机亦复杂,并非单因素造成,其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早期,多与外邪侵袭、情志不遂、饮食所伤或长期劳累过度有关,最后导致机体正气耗损、邪毒内生。其发病往往与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阻、浊毒有关。虚实夹杂的特点可贯穿整个病变的发展始末,但具体在病情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2 辨证施治

谢师按脾胃的生理特性与病情的发展演变,提出将本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分别予以治疗。

早期:多以实证为主,分为脾胃湿热证、气滞血瘀证两个证型。脾胃湿热证常表现为脘腹痞闷,嘈杂不舒,或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纳少,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燥湿,方用胃病1号(黄连、厚朴、草豆蔻、陈皮等)。气滞血瘀证常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脘腹痞闷,嗳气厌食,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方用胃病2号(炒蒲黄、五灵脂、丹参、乳香、没药等)。

中期:以虚实夹杂多见,常见肝郁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常表现为脘腹痞满,时轻时重,喜按,或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纳呆便溏,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治以疏肝健脾,方用胃病3号(柴胡、佛手、党参、炒白术等)。

晚期:多为虚证为主,可分为中焦虚寒证、气阴两虚证两个证型。中焦虚寒证常表现为胃脘隐隐作痛,喜温洗按,泛吐清水,神疲倦怠,四末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缓。治以温中健脾,方用胃病4号(附子、桂枝、干姜、大枣、炒白术、茯苓等)。气阴两虚证常表现为脘腹痞闷不舒,饥不欲食,疲劳乏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治以补气滋阴,方用胃病5号(黄芪、沙参、麦冬、火麻仁等)。

谢师强调,由于本病病情发展演变以及个体先天禀赋的差异,具体症状往往并不典型,可见不同证型相兼,在本病早期和中期,病位常局限于中焦,随着病情的拖延和发展,可影响到心、肺、肾等上焦或下焦脏腑而出现为心脾两虚、脾肺气虚、脾肾两虚等,故具体治疗时应灵活对待,不可拘泥于条规,须“观其病变,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3 病案举例

高某,女,37岁,2012年04月11日初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两目欠神,胃脘部胀闷不适10年,时感刺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善太息,口苦,疲乏懒言,寐差,纳呆,矢气频作,腹泻、1日2次,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细。服用过奥美拉唑等。自诉有胃癌家族史。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胃窦)黏膜慢性炎伴萎缩(中度)肝木壅滞,横犯脾土,脾胃气机升降无序,可见胃脘胀闷、纳呆,矢气频作。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则血运受阻,进而可成气滞血瘀之象,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有刺痛、痛连两胁等症状。心烦易怒,善太息,口苦皆为肝郁之征。脾病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精微物质无以生,机体失于濡养,故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两目欠神,疲乏懒言等症。脾失升举,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腹泻。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见寐差。舌质紫暗苔白,脉弦细为肝郁脾虚兼气滞血瘀之象。诊断为痞满,肝郁脾虚兼气滞血瘀证。治以疏肝健脾,化瘀止痛。方用胃病1号合胃病5号加减。药用柴胡15g,佛手10g,厚朴20g,炒白术20g,茯苓20g,丹参15g,制乳香15g,制没药15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注意休息。2012年4月21日复诊,胃脘部胀闷不适有所减轻,时感刺痛,痛连两胁,仍有口苦,疲乏,寐差,纳欠佳,腹泻、1日1次,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加陈皮15g、炒蒲黄15g等以活血理气止痛。继进15剂,水煎服,嘱勿劳累,调畅情志。2012年5月6日再诊,服药后胃脘部胀闷不适明显好转,略感刺痛,口苦,疲乏症状减轻,纳尚可,大便不成形、1日1次。睡眠差,多梦,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弦。遵二诊之方去厚朴以减其汤药温燥之性,加炒酸枣仁20g以养血安神, 15剂,水煎服,嘱勿食辛辣油腻之品,慎起居。2012年5月21日四诊,服药后诸症均明显好转,胃脘部时感胀闷,无明显疼痛,略感口苦,睡眠明显改善,纳尚可,大便尚可、1日1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略弦。三诊之方佛手增至20g以增其和胃理气之功,20剂,水煎服。嘱注意饮食,勿食生冷,防风寒。2012年6月11日五诊,胃脘部偶有不适,略感口苦,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沉。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胃窦)黏膜慢性炎。四诊方去炙甘草,防其滋腻,20剂,水煎服。遵原治法缓缓图治,以冀巩固,并嘱注意饮食,保持情志舒畅,勿劳累。后随访至今,未见明显不适。

[1]梁国英,孙健伟.谢晶日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J].中医药学报,2011,39(2):91-92.

R249.7

B

1004-2814(2013)10-857-02

2013-05-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774)

猜你喜欢

口苦方用胃病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口苦口臭,可能是肝脏不好受
别把胃病当小病!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口苦咽干,是生病了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走路治好老胃病
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晨起口苦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