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姚树锦老中医学术思想简介及治疗疑难症举隅

2013-04-07唐奇志

世界中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姚氏扶正固五脏

唐奇志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佛山,528200)

姚树锦主任医师(1936.3—),出身中医世家,为清“太医”“太和医室”第四代传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陕西省颇有威望的著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尤其是对疑难病的认识与治疗研究颇有建树,创立了一套独特的以“扶正固本学说”“阴阳升降学说”与“补脏通腑学说”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和诊疗体系。笔者跟师学习数年,耳提面授,受益匪浅,兹简要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及治疗疑难症临床思路如下。

1 扶正固本学说

姚氏“太和医室”五代相传,经百余年理论与临床实践,系统总结出一整套“扶正固本”的治法及方剂,绝不脱于“辨证论治”范畴,却颇有自己的特色及显著疗效。扶正固本学术思想是姚师最核心部分,也是治疗疑难病的重要思路。

扶正固本是针对虚损而设的中医治法,即对于正气亏虚之疾采取培补正气以治愈疾病的方法。太和诸位先贤,上溯《内经》《难经》《伤寒论》,后览东垣、丹溪、献可、景岳之书,渐成家传之学,且形成侧重培补脾肾二脏,主张补虚益损的用药特点,并以“男子注重益气补肾,女子注重养血疏肝,小儿重在消导健脾,老人侧重平补阴阳”为临床家训[1]。

“正虚”不管是因为“先天不足”或是“后天”疾病所伤,总为“本虚”。“邪实”不论“实”到何处程度,皆为“标实”。而由功能性“代谢障碍”所造成的“标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脏腑功能不足之“正虚”形成的,同样“标实”日久则导致“正虚”。通常的情况是“正愈虚”,所表现的是“表愈实”,显示了“标本虚实”的二重性。而疑难病多为虚实挟杂,标本兼病,故对此复杂病例,则扶正即助祛邪之力,祛邪即给扶正之机。即姚氏扶正固本18字方针“扶正气,固根本,开化源,增动力,执中央,运四旁”[2]。

2 阴阳升降学说

阴阳升降乃阴阳具体运动之方式,自然界四季之变迁和风雨阴云之变化,人体生理机能之新陈代谢式莫不与阴阳升降有关。阴阳升降反常或停息能造成之后果,《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已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反常则灾害至矣”。于此足见阴阳升降所关者至为重要。出入与升降虽有不同,然二者乃相互为用。有升降则出入不废,有出入则升降不息。人之呼吸谓之出入,生理机能之新陈代谢过程亦可谓之出入,然此出入实依升降运动以完成。

阴阳升降失常,或因升降之道路受阻,或升降之根不济,治之者立法运方或解表以去邪,或清里以宣通,或助阳以化阴,或补阴以裕阳,皆应顺脏腑升降之性,莫反其道而行之。助升者当设能降之机,助降者应置有升之路,或升降并施,升为降用,降为升用,欲升清者先降浊,欲降浊者先升清,此为逆治之法,要在佐使得宜,方可用之,否则不可轻试也[3]。

3 补脏通腑学说(即通补学说)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续。”

五脏者,肝、心、脾、肺、肾是也。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五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之精从来源分为禀受父母、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和经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的后天之精;气是组成人体的最基本要素,亦是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五脏主藏精气而不能泻于外,自应常为之而盈满;若满而不实,必得后天水谷之气不断充养,方能维持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

六腑系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饮入胃,服输消化,游溢精气;腐化之物,下移小肠,直接助于化物。膀胱内藏津液,气化而溺液出。膀胱之气化,实乃肾之蒸腾气化功能,“出”才是其本能,出则泄,泄则降,降则用。正是“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也。”三焦系人体气化之场所,主司一身之气,又为水液运输之通道。六腑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司饮食的传输消化,排除糟粕,虚实更替,总以通、降、泄为常,故实而不能满也。

姚氏通补学说源于中医“虚实”“标本”等传统理论及姚师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基本观点有三条[3]:1)正虚不能御邪且可生邪;2)邪实也能致虚复生内邪;3)补虚即所以祛邪,祛邪适助以扶正;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4 姚师治疗疑难病症的临床思路

1)学会准确辨证,寻找突破口,落定下手处。掌握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中医诊断体系,灵活运用,而脏腑辨证是所有辨证的基础。

2)真正做到理法方药的统一,即以理治病,以法治病,以方治病,以药治病。另辟蹊径,难中求索,以药测症,治疗性辨证。贯通书本,不要忘记三因治宜,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3)下药既要有胆有识,又要有方有守[4]。治疗急性病,抓住治疗机会,认准病证,果断下药,有胆有识,稍纵即逝,悔之晚矣。如阳明三急下保胃阴,少阴三急下保肾阴。慢性病治疗要有耐性,要有方有守,方寸不乱,防止求胜心切,违反康复规律,蓄水养鱼,源源流长。

5 临床典型病例二则

5.1 扶正固本法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建奇功。病案号:11385,某,男,62岁,广东省深圳市人,患胃溃疡20年,3个月前因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3/4,术后胃纳差,进行性消瘦,恶液质,体重由术前100斤减至60斤,精神萎靡不振,曾在多家医院住院静滴氨基酸、脂肪乳及白蛋白等营养液,上症均无明显改善,甚至输营养液时出现过敏反应,求治于姚氏。现症见:心悸气短,语声低微,倦怠乏力,卧床无力行走,腹稍胀,纳呆,极度消瘦,瘦骨连珠,恶液质,大便稍干,小便调。舌质暗淡,苔少花剥,脉沉细。证属手术伤正,胃气衰败,气阴两亏,脾肾两虚。治宜健脾开胃,益气养阴,补肾填精。方用:经验方消导散合生脉散、当归补血汤加味。药用:砂仁10g,鸡内金 10g,花旗参 90g,麦冬 10g,五味子10g,当归15g,黄芪60g,冬虫夏草30g,龟甲15g,鳖甲15g,沉香10g,西红花10g等15味中药材,做成90丸,每天3丸,共服30d。

二诊:服用上方30d,胃纳大增,可进食肉类,精神大振,体重增至80斤,可扶拐杖行走,觉腰膝酸软无力,颈部酸痛,间有头晕。上方加杜仲15g,续断15g,补骨脂15g,紫河车15g,葛根15g,川牛膝10g等6味中药材。做成90丸,每天3丸,再服30d。

三诊:服用上方30d,胃纳继续好转,饥饿感明显,精神矍铄,体重增至100斤,可自行行走,腰颈部症状减轻,间有头晕。继以上方再服30d。嗣后,上症继续改善,改以砂仁10g,鸡内金 10g,花旗参 90g,麦冬10g,五味子 10g,龟甲 15g,鳖甲 15g,沉香 10g,西红花10g等9味中药材,为基础方作丸长期服用,巩固疗效。随访数月,未诉不适。

按语:姚氏认为:“手术伤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人以胃气为本,得谷者昌,绝谷者亡”,本例患者为术后虚损,胃气衰败,气阴两亏,脾肾两虚。由于脾胃居中央,为上下之通道,升降之枢纽,而且是治疗最关键的环节,而治脾胃可以左右逢源,上输心脾,下益肝肾,外灌四旁,且“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中土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通过脾的转输,经脉环绕不息,源源不断地化为脏腑之精,即姚氏“持中央,运四旁”之意,另外肾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故培补肾精同样至关重要。因此调理脾肾乃治疗术后虚损的根本大法。方中在经验方消导散合生脉散、当归补血汤调理脾肾、益气养阴的基础上,重用冬虫夏草、龟甲、鳖甲补肾填精之品,再加沉香、三七、西红花行气活血,使全方补而不腻,共奏脾肾同补之功,使精血化生、扶正培本的作用更强。

5.2 巧用通补法拟补肾利尿汤治疗慢性肾炎大量蛋白尿显奇效。病案号:15150,某,男,33岁。2011年3月体检发现蛋白尿1+,血尿潜血2+,无高血压及浮肿。既往有脂肪肝,转氨酶偏高。曾在陕西省西京医院口服雷公藤、金水宝、潘生丁、复方肾炎片等药,服用雷公藤近1个月因转氨酶高停药,多次复查蛋白尿逐渐增高。2011年12月复查尿蛋白3+,潜血3+,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 200g,前来求诊于姚师。现症见:腰困乏力,全身浮肿,小便泡多,大便调,纳眠宁。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亏虚,水湿内停。治宜补肾填精,收敛固涩,利尿消肿为法;药用:莲须3g,芡实15g,金樱子 10g,锁阳 10g,龟甲胶 3g,鹿角胶 3g,阿胶6g,白茅根 30g,泽泻 10g,车前子 15g,杜仲 15g,续断15g,菟丝子 10g,补骨脂 10g,黄芪 15g,太子参 30g,白术15g,每天1剂,共服14d。

二诊:腰困及全身浮肿减轻,小便泡减少,仍头晕,血压控制较差130/100mmHg,夜间汗出,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细。药用:上方加珍珠母30g,生石决明30g,生龙齿 15g,磁石 15g,龟甲 15g,鳖甲 15g,麦冬10g,五味子10g,天麻10g,每天1 剂,共服14d。

三诊:全身无浮肿,无头晕,纳可,大便正常。血压130/90mmHg,复查尿常规:蛋白1+,潜血1+,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1 000g,舌淡红苔白脉沉。药用:上方去珍珠母,生石决明,生龙齿,磁石,龟甲,鳖甲,麦冬,五味子,天麻,加柯子肉(柯黎勒)10g,石榴皮10g,刺猬皮10g以加强收敛固涩,每天1剂,共服30d。

四诊:全身无浮肿,无头晕,纳可,大便正常。血压120/80mmHg,复查尿常规:蛋白—,潜血1+,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300g,舌淡红苔白脉沉。药用:莲须3g,芡实15g,金樱子10g,锁阳10g,龟甲胶3g,鹿角胶 3g,阿胶 6g,杜仲 15g,续断 15g,菟丝子 10g,补骨脂 10g,黄芪15g,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白术 15g,打粉长期口服。

按语:姚师认为水肿乃水液代谢失常,为肺脾肾三藏失司所致,治疗水肿须发汗、利小便为主、取“开魄门,洁净腑”给邪以出路,则邪去正安。“五脏以补为法”,“六腑以通为用”,姚师从补脏通腑出发,五脏主升清,以补为主,方用黄芪、党参补肺脾之气,山茱萸、五味子、芡实、金樱子等益肾收敛固涩;杜仲、续断、菟丝子、补骨脂补肾强腰,姚氏三胶饮龟甲胶、鹿角胶、阿胶填精养血;六腑主降浊,以通下为主,药用姚氏特色组合白茅根、泽泻、车前子利尿消肿,全方共奏补肾填精,收敛固涩,利尿消肿,一升一降,一补一通,“阴阳升降学说”及“通补学说”之卓越临床疗效可见一斑。

[1]唐奇志.姚树锦老中医扶正固本治疗脾胃病经验方介绍[J].新中医,2012,44(7):205 -207.

[2]邵燕燕,黄伟,王维英,等.姚树锦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J].陕西中医,2005,26(8):809.

[3]王维英主编.姚树锦中医世家经验辑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4-59,197 -198.

[4]杨晓媛,王维英,邵燕燕,等.姚树锦导师治疗风湿顽痹的临床经验[J].陕西中医,2012,33(5):583.

猜你喜欢

姚氏扶正固五脏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当归四逆汤的妇科临床运用
河北唐山“姚氏”唢呐花吹传承人的现状与思考
徐涟老师善用“生麦芽”治疗妇科诸疾
扶正固本法治疗晚期肺癌临床疗效观察
远山的呼唤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五脏神”学说探析
扶正固本法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