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睡眠呼吸暂停与动脉硬化

2013-04-07张曼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下丘脑食欲心脑血管

张曼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循环科,辽宁 沈阳 110024)

睡眠医学是近年兴起的一门边缘科学。睡眠中的鼾症及呼吸暂停可造成多系统器官损害,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呼吸系统疾病(如肺动脉高压)、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儿童疾病(发育迟缓)、及胎儿乏氧等相关,有人称它是“黑暗中的杀手”或“无形的杀手”,已经引起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男性鼾症患病率约25%,女性约15%,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60岁以上者可高达40%~60%,是一种独立的睡眠期常见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十分有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以间歇低氧为特征,是一种累及心脑血管、呼吸、血液、内分泌及泌尿生殖等系统的睡眠呼吸疾病[1]。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对社会造成的负担大,因此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最为重要。本文对间歇低氧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做如下阐述。

1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指平均每晚7 h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大于5次。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打鼾、夜间呼吸不规律、呼吸暂停、反复憋醒、晨起头痛、白天嗜睡和记忆力减退等。

根据发病机制不同,SAS分为阻塞性(OSA)、中枢性(CSA)及混合型(MSA),其中OSA占90%以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主要的病理生理变化是在睡眠中,上气道阻塞,使呼吸时上气道阻力增加,呼吸浅慢或暂停而引起反复发作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伴胸腔负压、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神经功能紊乱、神经递质释放失调。即由于气道狭窄等形态异常,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上气道阻塞、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故又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 OSAHS)。

OSAHS可能引起睡眠时严重的间歇性低氧和二氧化碳储留,血氧饱和度下降≤60%,扰乱了睡眠时正常的自主神经功能和血液动力学调节。睡眠呼吸暂停可在夜间反复发生,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周围血管收缩。在睡眠呼吸暂停终末时,血压可高达240/130 mmHg,这种血液动力学改变多出现于严重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肾上腺素系统激活时段。间歇性低氧和二氧化碳储留启动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机制,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心血管变异性改变(心率变异性降低、血压变异性增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炎症反应增强、氧化应激加重、内皮功能紊乱、胰岛素抵抗、血栓形成、胸内压改变等参与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糖尿病等的发生、发展。

2.睡眠时间歇低氧与动脉硬化

OSA在成人中患病率高达2%~4%(2008年美国约1500万成人患有OSA)。研究显示大约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OSA,每15人中有1人患中重度OSA。Wisconsin睡眠队列调查显示[1],与无OSA患者对比,OSA患者肥胖,体重指数高;且OSA患者8年后AHI继续显著增高。Cleveland家庭研究显示[1],体重指数高者,AHI增加更明显。心血管疾病中睡眠呼吸障碍的患病率明显增加,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OSA患病率是无心血管疾病人群的2~3倍,流行病学调查指出OSA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高于无OSA患者[2]。超重、向心性肥胖、缺乏锻炼、高龄是OSA与上述疾病常见的共同危险因素。另外,OSA是独立于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以外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大约50%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卒中)患者合并有OSA,大约50%~60%已确诊为OSA的患者合并高血压[3]。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可得出结论:尽早干预OSA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护是当务之急。

最初OSA正式作为一种疾病被诊断时,患者常见于中年男性患者,多有病态肥胖和嗜睡[4]。肥胖是OSA明确的危险因素(肥胖可使OSA患病率增加4倍)[4]。OSA患者由于肥胖,骨和软组织结构所致的解剖学上的咽部气道狭窄,睡眠时神经肌肉的代偿活性减小或消失,导致咽部扩张肌活性降低,最终导致咽腔狭窄且间断性完全塌陷,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和低通气[4]。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刺激通气功能,引起觉醒,从而终止呼吸停止。在此过程中,间断的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睡眠片段化,引起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胸内压增高所致的机械效应,微循环异常,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继而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2]。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al sclerosis,AS)使动脉管壁增厚,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发病原因。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脂质浸润和炎症学说。OSA患者睡眠时反复间歇低氧类似缺血-再灌注损伤[5],可产生氧化应激,调控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形成全身的系统性炎症。在炎症介质的介导下,单核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黏附游走于内皮下,巨噬细胞表达清道夫受体,其与平滑肌细胞不断摄入多量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而成为泡沫细胞,后者堆积形成脂质核心。另外其还促使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迁移至内皮下,重塑血管壁,共同参与AS的发生和发展,造成管腔的狭窄。

2003年Narkiewicz等[6]提出,睡眠并不是脑活动的简单抑制,中枢神经及神经递质参与睡眠活动的转化过程,呼吸暂停后间歇低氧直接影响中枢神经传感器,致儿茶酚胺水平增加,并与OSA平均血氧饱和度降低水平密切相关。下丘脑分泌激素的神经元参与睡眠异常等病理过程的调节[7,8]。下丘脑是全身食欲调节的中心。下丘脑神经元主要合成神经肽Y(NPY)、刺鼠相关蛋白(AGRP)、阿片-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和促黑色素细胞激素(α-MSH),同时由于该部位缺乏血脑屏障,因此成为中枢与外周循环各食欲因子交换信息的重要通道。晚近研究指出间歇低氧促发下丘脑神经内分泌激素异常分泌,通过可的松、儿茶酚胺以及肾素、醛固酮和血管紧张素等的作用,导致睡眠异常,加重OSA症状,并且引起一系列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代谢异常调控AS。

3.胃饥饿素与动脉硬化

胃饥饿素(ghrelin)是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一种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其除特异性促进生长激素释放外,还与心脑血管疾病、食欲、肥胖、免疫炎症反应、睡眠异常以及衰老等密切相关[9]。ghrelin主要由胃分泌,并释放到血液中,还可直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参与能量平衡的调节等作用[10]。另外,下丘脑、外周血管和单核细胞等自身亦可表达ghrelin,直接作用于中枢和外周血管[6,8]。ghrelin前体蛋白(preproghrelin,GHRL)在鼠和人胃内分泌细胞及下丘脑中发现,其除产生ghrelin,还通过不同剪切产生另一种多肽obestatin,它们的受体GHSR和GPR39亦属于同一家族,研究指出肥胖抑制素与obestatin发挥完全相反作用[10],可共同参与机体能量、动脉炎症等的调节,二者功能的协调发挥对机体功能的调节起重要调控作用[10]。

ghrelin促进摄食的作用是通过中枢食欲调节网络实现的,而与其促进生长激素释放无关[11]。ghrelin的增强食欲、增加体重、促进脂肪合成作用主要通过NPY/AGRP系统。刺鼠是一种AGRP过度表达的肥胖老鼠模型。AGRP是α-MSH黑皮质素(MC)家族成员之一,是MC3型受体和MC4型受体的拮抗剂,是构成中枢食欲调节作用的重要促食欲因子。瘦素(leptin)可以直接抑制下丘脑释放NPY,研究表明ghrelin可以阻断leptin引起食欲降低,在摄食调节中ghrelin和leptin有竞争性作用。

给予小鼠脑室和外周静脉内注射ghrelin,可强烈刺激小鼠食欲,减少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利用而引起体重的增加,甚至可增加生长激素缺乏小鼠的食欲[12]。leptin受体缺陷的ob/ob鼠即使给予leptin后,胃ghrelin mRNA水平也较正常对照组低,表明ghrelin对能量平衡具有独立的调节作用。在已发现的促进食欲的肽中,ghrelin是最有力的,ghrelin是外周唯一的促进食欲的信号,而且经静脉注射有效,因此终止ghrelin的活动可能逆转肥胖状态[13]。而obestatin在机体食欲及体重调节中与ghrelin功能完全相反,经脑室短期给予正常小鼠外源性obestatin可以明显抑制其摄食量,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同时其还能明显延长小鼠的胃排空时间、减少空肠收缩活动,也可抵消ghrelin在这方面的促进作用[14]。Guo等[15]发现ghrelin/obestatin比值升高可以反映机体促食欲信号的增强,餐前ghrelin比例增高,进而导致摄食增加可能是肥胖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食欲增加可导致肥胖,肥胖是引起OSA解剖学异常的基础,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肥胖可致脂质利用障碍,机体脂肪量增加,血脂异常、血糖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16]。肝脏是合成脂肪的器官,多种脂肪酸合成和代谢的限速酶,如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等,对脂质代谢起重要作用。血脂增加可致AS已被证实[16]。

ghrelin及其受体在血管和心室表达已被证实,在体外ghrelin可以阻止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17]。动物体内研究发现ghrelin能够抑制脂多糖刺激引起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血浆浓度的增加[18]。研究还发现在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可表达ghrelin和GHSR,ghrelin可通过与GHSR结合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β、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其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抑炎因子,在调节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17]。核因子-кB通路是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研究发现ghrelin能明显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的核因子-кB通路活性的增强。Guo等[15]提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obestatin的绝对和相对水平明显升高;且其可通过Rho激酶及磷脂酰肌醇激酶3途径加重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明显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细胞间粘附因子-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1基因表达,其中部分机制是通过Rho激酶及PI3K途径。目前关于obestatin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也有研究认为obestatin不是GPR39的配体,外源性obestatin并不影响鼠的体重、进食量和GH分泌。尚待进一步研究。

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证实[1], OSA常合并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其可单独或与代谢综合征共同作用于心脑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参与AS的形成和发展,尽早干预OSA对AS进展的影响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重要,其机制可能是OSA引起的间歇低氧应激激活下丘脑和外周血管ghrelin和(或)obestatin表达异常,调控食欲调节中枢和血管炎症反应加速AS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2008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AHA), 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

[2]Harada Y,Oga T,Chin K,et al.Differences in relation ships among sleep apnea,glucose level,sleep duration and sleepiness between persons with and without type 2 diabetes[J].Sleep Res,2012,9:1365-1369.

[3]睡眠呼吸疾病学会.睡眠呼吸暂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894-897.

[4]Okabayashi K,Kasahara E,Uchiyama H,et al.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patients with overweight and hypertension in a Japanese workplace[J].Occup Health,2007,49(2):117-124.

[5]Zhang GG,Teng X,Liu Y,et al.Inhibition of endoplasm reticulum stress by ghrelin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n rat heart[J].Peptides,2009,30(6):1109-1116.

[6]Narkiewicz K,Somers VK.Sympathetic nerve activit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Acta Physiol Scand,2003,177(3):385-390.

[7]Tortorella C,Neri G,Nussdorfer GC.Galamin in the regulation of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 adrcnal axis [J].Int J Mol Med,2007,19:639-647.

[8]Lurie A.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adul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J].Adv Cardiol,2011,46:139-170.

[9]Dhillo WS.Appetite regulation:an overview [J].Thyroid,2007,17:433-445.

[10]Hu CZ,Cao YL,Huo HY,et al.Inhibitor effect of ghrelin on nicotine-induced VCAM-1 expression in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J].Cardiovasc Pharmacol,2009,53(3):241-245.

[11]Chang GQ,Karatayev O,Ahsan R,et al.Dietary fat stimulates endogenous enkephalin and dynorphin in the paraventricular nucleus:role of circulating trigly cerides [J].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7,292(2):F561-570.

[12]De Vriese C,Delporte C.Ghrelin:a new peptide regulating growth hormone release and food intake [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08,40:1420-1424.

[13]Baragli A,Lanfranco F,Allasia S,et al.Neuroendocrine and metabolic activities of ghrelin gene products [J].Peptides,2011,32(11):2323-2332.

[14]Engeli S.Central and peripheral cannabinoi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he control of food intakeand body weight [J].Handb Exp Pharmacol,2012,209:357-381.

[15]Guo ZF,Zheng X,Qin YW,et al.Circulating preprandial ghrelin to obestatin ratio is increased in human obesity [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5):1875-1880.

[16]武阳丰,赵冬,周北凡,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和危险分层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8-433.

[17] Muccioli G,Lorenzi T,Lorenzi M,et al.Beyond the metabolic role of ghrelin:a new player in the regulation of reproductive function [J].Peptides,2011,32(12):2514-2521.

[18]Granado M,Chowen JA,García-Cáceres C,et al.Ghrelin treatment protects lactotrophs from apoptosis in the pituitary of diabetic rats [J].Mol Cell Endocrinol,2009,309(1-2):67-75.

猜你喜欢

下丘脑食欲心脑血管
莴笋开胃增食欲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肚子饿了却没食欲,原来是胃阴不足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科学家发现控制衰老开关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中药对下丘脑作用的研究进展
一切从食欲及性欲开始
食欲大开的吃货小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