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县头季高粱及再生高粱高效栽培技术

2013-04-06廖传贞荣县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6期
关键词:苗肥高粱蚜虫

□廖传贞/荣县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荣县头季高粱及再生高粱高效栽培技术

□廖传贞/荣县长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荣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地处长江上游沱江、岷江水系的低山丘陵地带,一般为海拔450m以下的平坝、浅丘,3月份平均温度15℃,9月平均温度20℃以上,气候条件优越,适宜高粱生长发育。高粱的栽培方式主要采用头季高粱和再生高粱的连作模式。

1 头季高粱栽培与管理

1.1 适期早播,培育壮苗

1.1.1 选用良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且再生力强的杂交品种或常规品种。目前,杂交品种推荐选用“泸糯12号”、“泸糯8号”、“红糯1号”等;常规品种选用“青壳子洋高粱”。

1.1.2 适期早播

蓄留再生高粱的地区要适时早播,最迟播期要确保再生高粱安全抽穗扬花结实,“泸糯12号”、“泸糯8号”、“红糯1号”等杂交高粱品种宜在2月底~3月5日前播种,不蓄留再生高粱的地方可推迟在3月中下旬播种;根据田土栽期早迟,分批播种;采用地膜保温育苗,稀播匀播,培育壮苗。

1.1.3 种子处理

播前去除破损和不饱满的种子,晒种2~3d,播种时用温热清水浸泡2d,再用25%咪鲜胺乳油2500~3000倍液或40%强氯精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种消毒12~24h,清水洗净晾干。

1.1.4 用种量

每公顷本田播种量为4.5~6kg,每公顷育苗地播种量为60~75kg。

1.1.5 播种育苗

根据旱情、种源和水源紧张的实际情况,提倡采用肥团育苗方式进行播种育苗,以提高高粱成苗率和移栽成活率。

苗床选择:宜选择地势向阳,排灌良好,用水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作苗床。

整地施肥:及时翻耕,耙细整平,起垄开厢,厢面1.5m,厢沟0.5m,沟深16.7~20cm,每公顷施土杂肥12~15t,过磷酸钙600~750kg。

播种覆土:厢面播种量为15g/m,播后泼腐熟清粪水,做到底水充足,然后再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宜。

搭拱覆膜:在育苗过程中容易烂种烂芽,出苗率低且不整齐,可采用双膜覆盖,达到保温保湿、出苗整齐的效果。1.1.6 苗床管理

出苗期要保温保湿,确保出苗快而整齐,膜内温度不得超过35℃。出苗后要及时揭开地膜,齐苗后进行匀苗、炼苗,3~4叶定苗。匀苗后追施第一次肥,每公顷用人畜清粪水4.5t,尿素30~45kg,定苗后追施第二次肥,每公顷用人畜清粪水12t,尿素60~75kg,最好用粪水兑尿素浇苗。注意防治病虫,可用托布津、甲霜灵锰锌等防治烂苗、死苗;如有蚜虫,可用吡虫啉、康富多、蚜虱净等进行喷雾防治。

1.2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1.2.1 适时早栽

移栽时间不宜过早或过迟。移栽过早气温较低,易导致根系少、成活率低;移栽过迟气温较高,伤根多,不易成活。因此,杂交高粱蓄留再生高粱地区,应在5叶左右抢雨带土移栽,苗龄30d左右,必须在4月10日前移栽结束。不蓄留再生高粱地区可推迟到4月底~5月初移栽。

1.2.2 合理密植

杂交高粱行距60~66.7cm,窝距26.7~33.3cm,每窝2株分栽,每公顷栽9万~12万株;常规高粱净作窝行距为60cm×26.7cm,每窝2株分栽,每公顷栽12万株左右。移栽后及时浇定根清粪水,确保成活,并注意及时查缺补苗。

1.3 科学施肥,强化田管

1.3.1 科学施肥

提倡有机、无机相结合,早施重施追肥,头季全生育期每公顷施纯氮150~225kg,N∶P∶K的比例以2∶1∶1为宜。

苗肥:栽后5~7d,每公顷施人畜粪肥15t,尿素75kg,过磷酸钙450~600kg。

拔节肥:拔节前,每公顷施农家肥15~22.5t,三元复合肥375~450kg(或尿素、硫酸钾各150kg)。

穗肥:幼穗分化期根据田间长势酌情施用,一般每公顷施清粪水15t,尿素45~75kg。

1.3.2 中耕培土

结合苗肥进行第一次除草、浅中耕覆土,在施用拔苗肥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

1.3.3 防治病虫

头季高粱重点防治蚜虫、条螟、穗部害虫、纹枯病、炭疽病、病毒病等病虫害,提倡采取农业防治,利用频振式诱虫灯或黄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化学防治要特别注意禁止选用高粱敏感的有机磷、有机氮、无机铜制剂农药。

高粱蚜虫:在蚜虫达到防治指标时,每公顷用10%吡虫啉300g,或3%啶虫脒粉剂750g,兑水600~750kg,常规喷雾。视虫情7~10d喷雾一次,连续防治2~3次。

条螟和穗部害虫:主要发生于抽穗至灌浆期。每公顷用5%甲维盐乳油或水分散粒剂75~150ml,或10%阿维·氟虫双酰胺悬浮剂450ml,或20%氯虫本甲酰胺悬浮剂150ml,兑水600~750kg,常规手动喷雾至穗部。分始穗期、灌浆期两次喷雾防治。

纹枯病:一是采用物理防治的办法,在上年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处理带病秸秆,可有效减少菌源,劳动力充足时,可人工拔除发病叶片和叶鞘。二是在发病初期每公顷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225~300ml,或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0~600g,兑水600~750kg喷雾,喷雾部位是植株中、下部。

炭疽病:上年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处理带病秸秆,减少菌源,发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25%咪鲜胺乳油、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农药进行防治。

病毒病:在搞好蚜虫防治的基础上,于高粱移栽后病毒病发病初期,使用几丁聚糖、氨基寡糖素等抗病毒诱导剂和20%病毒A可湿性粉剂连续喷雾防治多次。

2 再生高粱的蓄留与管理

2.1 及时收获头季

蜡熟末期收割,即头季高粱穗子上中部籽粒变红变硬后立即抢晴收割,确保再生高粱能适期完成生育进程。

2.2 控制留桩高度

蓄留再生高粱一定要按照技术要求严格进行,留桩太高,穗小不整齐,留桩太矮,再生苗细弱。要求头季收获砍杆时,茎桩高控制在离地面3~4cm,即高出地面第一节2~3cm处下刀。砍秆时要求用利刀平砍或枝剪平剪,要求刀刃锋利,砍杆速度要快,尽量避免破桩、伤芽,以免造成桩头失水或腐烂,影响腋芽萌发。

2.3 就地砍杆覆盖

无病虫高粱秆可就地覆盖行间保湿、防草,也可搬出地外集中处理。砍杆后要及时清沟,保持田间排水通畅,防止积水烂蔸。

2.4 科学施好“三肥”

2.4.1 促芽肥

在头季高粱收获前10~15d,每公顷用尿素75~150kg加15t清粪水窝施,施后覆土,促休眠芽醒芽。

2.4.2 发苗肥

头季高粱收获后3d以内,每公顷用人畜粪水15t,尿素75kg,过磷酸钙300~450kg灌窝覆土,促进腋芽萌发成再生苗,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施发苗水。2.4.3 壮秆肥

再生苗6~7叶时,每公顷施农家肥15~22.5t,三元复合肥300~375kg(或尿素、硫酸钾各120~150kg),促进茎秆健壮生长,争取大穗。

2.5 适时抹芽留苗

当再生芽生长到2~3叶时,进行疏苗定苗。方法是去弱留壮,去上留下,去挤留稀,但不能留缩颈节苗,每窝保留不同方位的对生芽2~3苗。

2.6 搞好中耕培土

结合发苗肥的施用,进行一次中耕除草;施用壮秆肥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培土上厢,促进再生苗自身根系建成,确保生长健壮、整齐一致。

2.7 有效控制病虫

再生高粱病虫害防治同头季高粱,但应特别加强对条螟、蚜虫、炭疽病的防治以及鸟害防治。

2.8 成熟收获再生季

蜡熟末期后抢晴天收获,及时打晒,避免因秋季绵雨造成损失。

猜你喜欢

苗肥高粱蚜虫
氮肥运筹方式及催芽氮肥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高粱名称考释
蚜虫婆婆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河湾春夕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油菜施用肥料的“三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