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亮点 抓重点扎实做好农业科教工作

2013-04-06牟锦毅四川省农业厅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技农民基层

□牟锦毅/四川省农业厅

显亮点 抓重点扎实做好农业科教工作

□牟锦毅/四川省农业厅

1 创新思路,四川农业科教工作亮点突出

近年来,通过农科教的大联合、大协作,四川农业科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现代农业发展供给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应用主体、应对了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技服务,对促进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围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四川省农业科教工作主要有五大亮点。

(1)以服务产业发展为根本方向,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自2008年以来,率先在全国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团队建设,依托省内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教学推广机构,组建11个产业创新团队,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中,以需求为导向设置科研课题,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川西40万hm2“稻菜”轮作产业带、川西南13.33万hm2茶叶产业带、川东6.67万hm2优质柑橘产业带、龙泉山脉6.67万hm2伏季水果产业带的形成和建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基本路径,构建了新型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近5年来,四川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14.65亿元支持,其中,基层农技推广补助财政专项资金5.79亿元,乡镇机构条件建设8.86亿元,基本实现了中央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目标,政策支持全面到位,投入保障显著增强,法律法规更加完善,激发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活力;同时还研究出台了多个关于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文件。2013年,四川省农业厅被农业部评为2012年度强农惠农政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落实延伸绩效管理优秀单位,全国通报表扬并主送四川省政府。

(3)以探索科技推广模式为基本方法,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捷通道,构建了“首席专家+岗位专家+产业基地示范县”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和“专家+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业主)+辐射带动户”技术快速传递链。专家深入产业示范基地县,广泛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建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集示范、展示、推广、培训为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科研教学优势,推行“院地”、“校地”结合的农业科技合作型、“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型”、“农业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广大农民获取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提供多平台服务。

(4)以培养科技成果应用主体为重要手段,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新模式。在省内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机构,建立686个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编印15本阳光工程特色农业培训教材,依托粮经作物高产示范片、现代农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等,建立60个教学实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扎根农村,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5)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构建了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新机制。完善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三家”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省重大农业科技问题、抗灾减灾应急科技服务技术难题。

2 抓住重点,扎实做好农业科教工作

(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是围绕产业发展加快调整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以高产、优质、高效、适宜机械化种植为导向培育突破性新品种,集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的配套新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为实施现代农业千亿增收工程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创新团队与产业基地紧密联系,强化熟化完善技术配套、示范推广、科技培训,推进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强化与产业基地示范县的合作,产业基地示范县也要为创新团队工作开展提供方便和条件。三是充分发挥市(州)农科院(所)的作用。全省有16个市(州)农科院(所),分布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各具优势特色。各市(州)农科院(所)要发挥区位优势,上联科技创新、下联农技推广,进一步加强农业应用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为全省区域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扎实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深化改革与建设,练好内功,增强服务意识与能力。要在工作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要由单纯技术服务向技物配套转变,由单一产中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转变,由千家万户一般性服务向兼顾一般性服务、重点为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服务转变,由技术推广向技术推广与提高综合服务能力转变。一要进一步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发挥好公益性农技推广主导引领带动作用,对市场化推广主体进行规范。二要理顺管理体制,采取“综合建站、县管乡用”、“县办县管”等模式,强化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切实解决因条块分割造成的管人和管事分离问题。三要创新工作机制。一些地方改革结束后,运行机制没有创新,工作还是老样子,农民仍然不满意。要主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和农民需求变化,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多元推广制度等工作制度,加快推动农技推广由主要依靠自上而下行政推动向“一主多元”转变。要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搭建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结合的农技服务综合平台,建立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四要强化支持保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倾斜和绩效政策,建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认真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加强绩效考评,规范专项资金使用,切实解决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放大财政项目实施效果。抓紧实施好乡镇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目前,成都市全额落实了地方配套资金,并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广元市、西昌市分别按计划109%、146%落实地方配套资金;长宁县、筠连县、珙县、洪雅县、汉源县、涪城区、游仙区、江油市、东坡区等地按计划100%落实地方配套。但从全省总体情况看,目前全部竣工的仅占2013年应完成任务数的25.3%。各地要按照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条件建设项目的通知》(川农业[2013]75号)要求,加快工作进度,要在抓紧落实建设用地、地方配套投资和相关配套政策,加强资产管理等关键环节上下功夫,确保在2013年底前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五要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确定人员编制,落实岗位设置,全面推行人员聘用管理,实行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管理,选拔符合学历条件和岗位职责要求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优化队伍结构。制定分类分层培训规划,创造培训条件,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方式,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服务本领。

(3)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程。四川省已将2013年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下达到各地,培训对象、内容和补助标准都有了新变化,各地要抓紧组织实施。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粮食生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农业专项技术培训。二是在蒲江县等40个试点县开展好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形成制度,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三是积极探索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分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并逐步形成模式。依托科研教学单位,特别要发挥各级农广校作用,构建培训体系。同时,发挥农业企业、现代示范园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四是探索制定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条件、标准、程序和管理服务内容,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五是研究制定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相关政策,将国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现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如土地、财政、金融、保险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政策体系。

(4)认真做好农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要切实将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按照《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职责的通知》要求,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日常监管。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科普宣传和安全监管法律法规培训,为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深入推进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作。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和地方品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宝贵资源,要加强重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三是切实做好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紫茎泽兰、水葫芦、水花生、福寿螺等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大面积蔓延,已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各地要切实开展防除活动,隔离和阻止外来有害生物向新的区域蔓延。泸州、乐山、宜宾、雅安、自贡要重点做好紫茎泽兰的阻击;川南、川中、成都平原等,要做好水稻生产福寿螺的防除工作。

(5)扎实抓好全年全程农业科技服务。一是转变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适应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变化新形势,合理布局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机耕、机播、机收等服务。二是抓好农业科技成果在现代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聚集区和产业带的转化推广,广泛开展“千斤粮万元钱”科技示范,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提质增效。三要抓好秋冬种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全省农业科技人员,在秋冬种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实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用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带动更多农民跟着学、照着干。

(此文为四川省农业厅牟锦毅副厅长在2013年全省农业科教工作会上的讲话摘要)

猜你喜欢

农技农民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