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2013-04-06张潇引巴中市农业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3年6期
关键词:巴中市农技乡镇

□张潇引/巴中市农业局

巴中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张潇引/巴中市农业局

1 建设现状

依据2012年实名制调查,巴中市各乡镇公益性农技(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933人,实有农技人员843人,实有在编人数791人。全市190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均属财政全额拨款,编内人员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巴中市依托实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项目,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乡镇农技站157个,已完工的有72个,已完成中央财政资金2006万元。全市190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平昌县43个乡镇实行了县农业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通江县、南江县和巴州区、恩阳区的147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了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五县(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均建立了基层农技人员聘用、推广责任、推广考评、多元推广等5项制度并予以实施。

2 存在的问题

2.1 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配置

(1)人员身份复杂。巴中市乡镇农技人员从身份划分看,既有正式干部,又有临聘人员,既有编内人员,又有编外人员;从经费来源划分看,既有全额拨款人员,又有自收自支人员;从从业资格看,既有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又有非农业专业人员。编外人员由于身份限制、经费不能保障等因素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非农业专业人员又因缺乏农业专业知识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2)人员老龄化严重。全市实有在编乡镇农技人员中50岁及以上的占26%,36~49岁的占64%;35岁及以下的占10%。刚毕业的农业类大学毕业生普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乡镇工作,而现有农技人员由于年龄老化,接受新知识能力差,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难以担当起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技推广重任。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从职称比例来看,高级、中级、初级、初级以下职称比例为6∶44∶39∶11,具有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小。从学历比例来看,本科、大专、中专、中专以下学历比例为5∶48∶42∶5,其中部分农技人员是通过在职进修获得大学学历的,没有通过系统农技推广培训,专业素质较低。

(4)人员分布不均衡。由于部分农技人员不愿到条件艰苦的乡镇工作,造成离城区近的乡镇农技人员多,边远乡镇农技人员少,难以满足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需要。比如:巴州区城区总农业人口11万人,共有6个办事处36名农技人员,平均每名农技人员服务3 600名农民;而较为边远的凤溪、白庙、大罗、羊凤等乡镇,农业人口都在1万人以上,却只有1名农技人员。

2.2 机构保障不力,牵制工作开展

(1)现有财政体制除能够保障每个财政拨款人员工资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如巴州区枣林镇农技服务中心农技人员人均每年虽预算了5000元的工作经费,但除去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残联基金、失业保险等,所剩经费不足2000元,需用于支付单位差旅、办公等各项费用。

(2)办公设施保障不足。巴中市尚有33个乡镇未列入基层农技体系条件建设项目,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总数的17%。大多数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因为建设年代较早,设施没有得到维护,设备没有得到更新,缺乏现代化的检测、办公设备,导致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水平降低,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3 管理体制不顺,存在职能缺位

(1)工作职能定位不清。一些乡镇政府领导重视政绩工程,对农业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过程中管理错位,政事不分,致使部分乡镇农技人员的中心工作占70%,业务工作仅占30%。而业务工作中大部分时间被惠农补贴兑现、政策性保险统计、农资市场管理等工作占用,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还有部分优秀乡镇农技人员被抽调到乡镇政府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导致乡镇农技推广职能严重缺位,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农技推广职能沦为乡镇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

(2)体制改革不彻底。2011年巴中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合并入巴中市农业局,相应的各县(区)也完成了农业农机合并,而乡镇农机站尚有部分未合并入农技站,或者已完成合并的两机构存在“貌合神离”的现象,导致人员不好管理,工作不协调,严重制约农机与农技工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巴中市现代农业发展前进的步伐。同时,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部分农业机械发展较缓地区,农机管理推广职能削弱,部分农机人员是由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兼职,没有正式身份和资金来源,机构职能缺位。2.4 农业产业发展,服务需求转变

随着宏观经济的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发展,巴中市农业产业结构从封闭的单一结构向开放的多元结构转变。种植业结构中,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经济作物生产有较快的发展,农业生产以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发展,农村自给、半自给型农业产业结构向商品型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营主体由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模式向种养大户、专合组织等多元化经营主体转变,以及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导致农民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主要表现在农户对传统粮食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程度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转变为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型技术的需求。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民的现实需要。

3 对策及建议

3.1 党政重视,明确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职能职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增强,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8年出台中央1号文件,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作为提升农业综合能力的重大措施来抓。四川省委、省政府分别于2007、2011年出台了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力度。巴中市委、市政府正着力建设“一市一区一基地”(全省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川陕渝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强力推进巴中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特色农业强市、现代农业新市转变。做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维护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和核心依托。因此,县、乡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转变观念,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职能,将农业技术推广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3.2 保障经费,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造升级

(1)保证基本工资及福利。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应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和统发范畴,人员聘用期间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按有关规定由财政支出的部分,应给予保障。

(2)保证业务经费预算。农技推广工作大部分时间需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包村驻点,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把手向农民传授,因此增加了下乡频率和开支。只有充分保证农技人员的业务经费,才能确保农技推广工作无后顾之忧。

(3)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在整合农技、农机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条件,重点建设好业务用房,配置好必要的仪器设备,保证基层农技人员能够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3.3 深化改革,理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机制

(1)全面实行以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县级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制定聘用上岗的条件、程序和方法,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农技推广队伍,同时增加对年轻农技人员的选拔,走“老中青”三结合之路,实现基层农技人员农业技术水平的可持续提高。

(2)落实绩效考评制度。各县(区)农业局结合已制定的基层农技人员延伸绩效考核方案,充分参考服务对象对农技人员的评价,定期对乡镇农技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在职不在岗的农技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当年考核给予不合格处理,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人员不得继续聘用。

(3)建立工作激励制度。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晋升通道,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中、高级技术职称岗位以县(区)为单位,按技术人员总数比例规定设置。对长期在边远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且成绩突出的农技人员,在科技成果奖励、专业进修、职称评定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4)实施业务培训制度。结合四川省农业厅下达的基层农技人员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的目标任务,建立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采取产业办班、集中调训、学历提升、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每两年参加一次系统、规范的知识培训。

3.4 与时俱进,改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方式

(1)科研机构作指导。新形势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充分履行农技推广职能的基础上,要加强与教学、科研、推广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完善产学研销一体化运作模式,构建“专家-农技人员-农户”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切实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2)市场需求为导向。发现市场规律,认真总结服务对象的想法和需求,建立“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准”的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由培育单个农民向重点培育种养大户、专合组织转移;由全面推广注重推广面积向抓点示范突出辐射带动转移;由推广传统农业技术向传授先进经营理念和种植技术转移。

(3)信息建设强手段。巴中市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要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宽带网络等传媒的作用,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业管理等环节使用农业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率。

猜你喜欢

巴中市农技乡镇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特约馆员赴巴中市开展文化调研和采风写生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巴中市恩阳区:“四个聚焦”稳住就业基本盘
巴中市:奋力推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巴中隆重纪念“一二·九”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