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类节目故事化现象的思考

2013-04-06邱春辉黄小梅秦洁静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故事类讲故事电视新闻

邱春辉,黄小梅,秦洁静

(1.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2.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口中学,海南海口 570215;3.海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再到湖南卫视《真情》、辽宁电视台《王刚讲故事》、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等,国内电视新闻节目一路走来,不管在电视新闻本体的探究上还是基于受众的收视效果上,都体现了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成长。而其中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故事类新闻节目——用讲故事方式呈现新闻事件,文中把这类电视新闻称为故事类新闻。当前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电视媒体为争夺更多观众、取得更高收视率的一个重要策略,更是它体现亲民性、民生化,增强可视性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 故事类新闻内涵

“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①程锐.“追逐”的感悟——广播新闻专题《追逐太阳的青春》创作谈[J].中国广播,2008,(4):37-39”是故事类新闻节目特点。具体来说,“新闻故事化”指的是对于一件新闻事件,我们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是它的结果,而且是像故事一样有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而“故事人物化”讲的是新闻载体由事件当事人来担当,事情的发展由故事主人公来带引;“人物细节化”则是在新闻人物刻画和描述中,多注重细节的拍摄和描述,用细节来突出人物个性以及事件发展过程中人物性格前后变化,用细节来加深受众对新闻的印象,体现的是新闻内涵和思想性。其中“新闻故事化”是纲,是新闻作品成功与否的基础。

事实上,新闻故事是以新近发生的单一事件为记述对象、完整表现事件中主要人物行为动态演变环节的事实报道。新闻故事化的创作与一般播报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播报新闻只是简单罗列过去的、已发生的事实,关注的是事件结果;而故事类新闻不仅关注事件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过程,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增强新闻报道易读性和可视性,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同时也拓展了电视新闻报道空间。

二 故事类新闻发展轨迹

故事类新闻在国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该栏目在每周日晚七点到八点黄金时段定期播出,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每期节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这样一句话,“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该栏目播出38年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是CBS最知名的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也是同类新闻栏目中的佼佼者。如今它故事化的节目风格深入人心,并以故事化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而在中国,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到《焦点访谈》,再到辽宁电视台《王刚讲故事》,我们可清楚地看出我国电视新闻类节目从“播”、“评”,再到“讲故事”的发展轨迹。

(一)播新闻——《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称之为“播新闻”,是新闻播报的最早形态。也是国内播出最持久的一档新闻节目,它以快报方式将发生的事情及时有效地播送出去,充分体现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2009年4月24日的一期《新闻联播》:胡锦涛在山东考察工作;胡锦涛会见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在京议会;五部委要求继续实施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泰国解除在曼谷及周边地区实施的紧急状态。可以看出,它简单地罗列新闻事件,以近乎纯客观角度告知观众国内外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由此可见播新闻更多地是在告诉观众最近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事情,只是让他们知道发生的新闻。

(二)评新闻——《焦点访谈》

“评新闻”的典型——央视《焦点访谈》,是中国观众家喻户晓的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它所报道的内容重点不再是国内外重大事件,而是将目光转向国内民生问题,关注普通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此外,主持人或记者的主观介入让节目更人性化,他们的评论往往引导着舆论走向,当然这个评论是符合法律、道德标准的,也是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的。它之所以能成为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也正是其平民化的关注点和面向公众的亲民姿态所决定的。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三)故事类新闻——《王刚讲故事》

辽宁电视台的《王刚讲故事》,以讲故事方式呈现新闻事件,较之报道大量消息的“播新闻”和严肃过之的“评新闻”,故事类新闻在节目安排上,一期只讲一件事或一个故事,也有接连几期追踪报道同一事件的;在采访的深度上,它挖掘更深层次内容,揭示种种社会问题背后的原因,强调媒体的使命感和肩负的社会责任,不仅记录百姓生活、传递百姓声音,而且尽量做到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三 故事类新闻倍受欢迎原因

(一)听故事是一种民族习惯和文化传统

郭沫若说过:“中国人是吃故事的”,因为人们对故事自古以来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由故事构筑起来的,因此听故事也就成了一种民族习惯。所以用传奇化的叙事方式来报道新闻正好符合这一习惯,自然是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另外,故事类栏目内容结构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现今节目中讲的故事类新闻绝大部分都是一个单线线性故事,就像讲评书一样,有开始、转折、高潮、结束,是一条非常清楚非常清晰的线。通常这个故事还具有一定意义上的传奇性,往往是人物有传奇性的遭遇和传奇性的命运,最后达到一个戏剧性高潮,观众在欣赏故事时悬念被逐渐揭开,这种事件的共历性给受众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因此它也就更符合中国老百姓传统的审美习惯——这便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果。

(二)符合受众收视心理

考察目前国内成功的故事类新闻节目,不难发现他们在叙事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悬念与冲突的戏剧作用,将人物或故事的发展演绎的跌宕起伏,从而吸引观众的投入式观看。这已成为故事类新闻节目最一般叙事策略。

《“空中怪车”之谜》在节目开头便设置了悬念,十年前的那件怪事是因为什么造成的?现在有没有新的研究发现,找到未解开的答案了吗?人是有好奇心的,对于这样离奇的事不可能无动于衷,会希望跟着节目一起探索这个谜。因此能看出节目制作是花了一定心思的,利用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悬念所能产生的张力发挥到最大。至于冲突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好看呢?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因为人有寻找秩序的基本心理需要。悬念、冲突、隐私,这些在故事类新闻中大量运用的手段,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收视心理,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而观众的心理需求便是故事类新闻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三个增强”的收视效果

1.增强了亲近性

用“讲故事”手法创作新闻,主持人的亲民姿态,和讲述的百姓身边的事,都体现出强烈的平民意识,拉近了与观众距离。

2.增强了可信度

故事有真有假,但故事类新闻采用纪实拍摄方式,以长镜头记录客观事实,不仅没有削弱新闻真实性,反而提高了其可信度。

3.增强了可视性

电视新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说教,也需要体现出电视画面直观形象的特点,它用画面语言诠释所发生的事,并且借助悬念、冲突来吸引观众注意力,大大增强了可看性。

四 故事类新闻目前的矛盾和需注意的问题

(一)当前的主要矛盾

1.“新”与“故”

众所周知,新闻最为熟悉的传播特性是真实性和及时性。真实性让新闻区别于电影、文学,也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及时性则是突出了“新”的特点。电视讲故事节目固然不是狭义上的新闻类节目,但是否就不需要新闻性和时效性了?从宽泛而言,一档电视节目只要不属于艺术类、文史类范畴,似乎都应该归于大新闻。①谢亮亮.浅谈电视新闻故事化[J].青年记者,2008(23):72既归于大新闻,它的发布与由头就应该具备新闻性,要受新闻规则的约束,说故事可以从旧事中挖掘,事情发生的源头可以是很久以前,但它的播出或者对现今生活的人产生影响、有一定思想启示作用,或者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断有新发现、研究成果出现,这样才能保证在讲故事的潮流中,不失新闻的时效性。

2.“实”与“虚”

很多栏目新闻故事都是有事实根据的,是真实的新闻事件,而在“实”的对立面,还是会有虚假存在。或是为了让节目好看,或是为了让节目有足够故事可讲,起用编剧编故事,这些无中生有、彻头彻尾的假故事在本质上就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容易误导观众,是应该杜绝的。另一种情况是可根据当事人或其他知情者的口述,而“制造”出某些特定场面,用来还原故事,采取的是“真故事,假操作”制作手法。实际上,我们并不完全否定这种方式,但是在节目制作过程中,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能用,都应仔细惦量,尽量在这一对“看”似真与假的矛盾中找到恰当平衡点。

3.严肃与娱乐

也许有人会说,新闻传播信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讲故事”是一种文艺娱乐,用讲故事形式说新闻,这不是把新闻娱乐化了吗?严肃与娱乐的区别表现在形式上,对于同一件事情报道而言,只要传达给观众的宣传、教育、启示目的能够达到,受到推崇的当然是轻松的娱乐方式。而新闻故事化又正是对娱乐化矫正所进行的一次修订,它强调报道的细节化和情节性,不仅仅顾及了受众阅读快感,同时也更重视挖掘新闻社会价值。

(二)应注意的问题

以上现象和矛盾,都是故事类节目在新一轮传播浪潮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故事必须真实可信

新闻故事化必须建立在真实客观前提下,如果脱离了真实性,就违背了新闻规律,不能称之为新闻了。节目制作过程中要始终以真实为生命、新闻价值为红线,紧紧把握好新闻真实性以及事件的新闻价值。

2.注重思想启示功能

故事类新闻比消息类新闻展现更多提供分析、交待、说明的背景材料,是多层次、全方位、大容量解剖广阔背景下新闻事件重大事实的报道。它区别于一般电视新闻的突出特征在于不仅仅介绍一个事件,说明它的意义,而是要挖掘事件深层底蕴,展示矛盾症结和问题关键所在,并且带给观众更深层次思考和启示。因此,报道时尤其需要强调思想启示功能,而不是单纯的宣传功能。

3.正确把握主观介入程度和方式

电视新闻发展到“评新闻”,就已经出现了主持人介入评论形式。到了说故事,便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具有强烈思辨色彩,体现更多主观意识。这说明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的主观介入是不可避免的,是报道自身特点要求的。但是主观介入的角度应客观公正,最好的方式是淡化主观介入,尽可能留给观众更多思考空间①李洪辉.讲好新闻故事 把握主观介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注点[J].声屏世界,2008,(8):24-25。淡化主观介入不是减小报道中主观评论的力度,做完全中立或纯客观报道,而是要在报道中尽量减少给观众造成的主观压力,将主观意念隐藏在事实中,让观众自己去发现、去判断。

4.报道要以人为本

这里所说的人不仅包括观众,还指采访拍摄的对象。新闻的产生根源于人本身,而新闻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围绕人本身,所以新闻的播报,不能离了人的根本。一方面要时刻站在观众立场,把握观众收视心理,了解他们的收视需求和收视习惯,另一方面,就其故事文本本体来说,故事主角无疑是形形色色采访对象,要接近人物生活原生态,了解人物真实处境,表达人物真实想法。

总之,在电视新闻占据屏幕半壁江山的媒介化时代,将新闻最快、最真、最有效的传播出去是电视新闻一贯目的。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栏目广告词这样说:您可以拒绝一种观点,但不能拒绝一个故事。故事化新闻,使新闻生动有趣,它关注民生,贴近观众从而牵动观众心弦。所以电视媒体要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完成宣传意图,达到教育目的,最佳手段就是借助故事形式,使真实的新闻宣传通俗化,严肃的新闻形式多元化。这是适应大众文化的叙事法则策略,也是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回归。

[1]孟东.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现代视听,2008(5).

[2]程锐.“追逐”的感悟——广播新闻专题《追逐太阳的青春》创作谈[J].中国广播,2008(4).

[3]谢亮亮.浅谈电视新闻故事化[J].青年记者,2008(23).

[4]苏健.在幻像和现实之间:新闻故事类节目的隐忧[J].青年记者,2008(14).

[5]柏玲.试说电视新闻的故事化[J].新闻传播,2008(10).

[6]李洪辉.讲好新闻故事 把握主观介入——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关注点[J].声屏世界,2008(8).

猜你喜欢

故事类讲故事电视新闻
听冬神讲故事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多维阅读》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歇后语知多少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