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院校管理

2013-04-02陈琮化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4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职业院校基地

黎 露,陈琮化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院校管理

黎 露,陈琮化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特别密切,在新时代环境中,“以人为本”成为对职业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研究,试图提出一些在“以人文本”视域下职业学校管理的策略,以提高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以人文本;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近年来,我们可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看到“以人为本”的体现,那么,在职业学校的管理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加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求建设更为积极的教学环境、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更为和谐的校园氛围,以此来提高职业院校的吸引力.笔者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探寻“以人为本”视域下的职业学校管理.

1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含义

1.1 “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显然,在学校的管理中,以人为本的“人”是相对于物而言的,一个学校的构成,除了人之外还有很多软硬件设备,以人为本就要求管理者要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那就是所有的设备都是为“人”服务的.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1.2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的含义

所谓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是指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这一理念将人本身视为管理的目的,它所追求的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双重实现.作为一种管理观念,强调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落脚点.同时要求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它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特性.[1]

在旧模式学校的管理中,管理者是少数的领导,教职工和学生是被管理者.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已没有明确的界线.同时,以人为本是管理者在制定一些列学校管理章程时的出发点,但以人为本也是所有这些管理章程最终要达到的管理目的.

2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在职业院校的体现

2.1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

提高就业率,并且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主要的目标.而这一目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学校高度关注学生的未来,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提高毕业生竞争力.也就是说学校教学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因为实践操作是职业院校学生参与竞争的核心所在.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和社会合作,“敞开门”来办学,让企业进入学校,或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广泛的开展实施“校企合作”,例如有些地方已经开展的“校中厂”或“厂中校”模式,这一模式的亮点就在于让学生在参与到实践的同时还能有而外的收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其次,职业院校应该与劳务市场密切联系,实时关注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实现“无缝上岗”.

第三,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要求职业院校把教学放在整个学校工作的首位,“教”与“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教学督导工作,成立教学督导监控小组,监控内容包括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材、教案、授课计划、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实验实训等,除学校教师外,还随机抽取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或用人单位参加.小组将检查的信息及时反馈各教师,通过召开教师大会进行全面总结,使每个有针对性的教学检查都取得相应收效.[2]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企业和市场为对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关注企业用人要求以及市场用人变化,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

2.2 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

职业院校的教师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专业课的授课教师,另一部分是技能课的授课教师,即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专业课教师大多是学校聘请相关领域企业、行业中有经验的人员来当任.这样的教师组成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师的管理上比普通院校更为复杂,这也就要求学校要平衡好两部分教师的需求,使教师队伍团结协作,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助力.

首先,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也是对教师的理解和宽容,这一点是对待教师最基本的态度,教师这个职业在我国自古就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对学生的言行教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要尊重教师,让教师可以在一个宽容和谐的氛围中工作,这样教师才能把这种宽容和和谐更好的传递给学生.

其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让教师身处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而不是枯燥的一沉不变.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培训措施.江苏无锡卫生高峰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师的培养上有其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是注重岗前培训,使教师适应教学的需要.二是鼓励教师在岗提高.该校鼓励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近几年先后有10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并已有6人获硕士学位.三是注重校内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四是倡导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二者相互教学,使“双师”变为“双证”教师,这一点尤为值得在职业院校广泛推广.五是给教师提高社会地位提供方便.[3]上述几点无一不体现了该校在教师管理方面切实以教师为本,这样的教师管理机制值得各职业院校学习研究.

2.3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在我国,职业院校长期被视为“二流”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

第一,学校管理应允许学生参与其中.大多数情况下,管理都是由所谓“领导”这一角色来实施,但是在以人为本的视域下,管理应该更为人性化.学生作为常规意义的“被管理者”,也应该转变角色,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简单来说,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估,学校根据评估成绩来考虑任课教师的评选;学生也可以对食堂窗口打分,连续多次分数不合格的窗口,学校要令其整改,若整改不善就应要求换人;学生还可以参与到宿舍、教室、校园规划的管理之中,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能提高其自身约束性,是校园更加和谐.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激励.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很大部分是因为无法升入普通高等学校才选择进入职业院校,这些学生在择校时已受到打击,入学后职业院校的激励就更为重要.对学生的激励有物质的激励和精神的激励.首先,学校可以提高奖、助学金比率,奖、助学金的根本在于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也让稍微落后的学生有向前努力的目标,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激励,学校的管理也会更加轻松.其次,学校应设置更多的进步生奖励,对那些学习成绩或是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4 以人为本的实训基地管理

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所特有的教学场所,对实训基地的管理,是职业院校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训基地是提高职业院校竞争力的主要支撑,要想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质量,就必须有一个规范的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因为有企业的参与,管理相对更为严谨.而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或许可以有一些更为人性化的策略.

第一,开放的管理方法.职业院校传统的实验室、实训基地是封闭式的管理,除了按课程表上安排的实训课时开放外,其余时间都是关闭的,设备和场地利用率低,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学习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发挥实训基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优势和作用,学校应该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全面向学生开放.[4]学校应该拟定合理的开放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到实训基地去自主学习.

第二,参与管理的模式.在实训基地的管理中,除了学校的专门管理人员之外,还可以招录一些学生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中.一方面,学生参与管理,可以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第三,实训基地也是建立“双师”队伍的重要媒介.实训基地不仅是供学生使用,学校也可以组织在校的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实训当中,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书本知识双结合,让实训基地成为培养“双师”队伍的有力载体.

2.5 以人为本的学校环境管理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学校是教师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重要场所,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心性,这就是所谓的“环境育人”.以人为本的环境管理,也就是要把校园营造成能够提高师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良好环境氛围.

第一,文化氛围塑造.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要提高学校成员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索质、身体素质,激发他们满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主、自我实现等各种需要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师生的个性、集体意识,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推动学校成员的全面发展.

第二,学校环境建设.这里笔者所指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的硬件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建设应该遵循干净、整洁、有序的原则,让生活在校园中的师生感到舒适.学生宿舍的管理也可以更为活泛,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宿舍装饰大赛”等等,让学生动手装扮自己的宿舍.

3 “以人为本”,提放误区

在管理中树立“人本”观念,是由管理要素构成性质和管理目标的不断实现所决定的,是由学校不断创新的要求所决定的,是现代学校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形势所决定的.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工作的重心是育人,因此,学校“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管理的过程就是要激励和满足人们健康向上的积极追求,开发人的内在潜能.[5]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是为了使管理更为人性化,但归根结底也还是管理,所以还是要遵循管理的原则,切不可以为追求“人本”而放弃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一种内涵深刻、境界高远的管理模式,但只要我们能尊重教育规律,以科学的教育观、发展观对“人”和“本”进行辨析和定位,把握其要义,就能够走出“以人为本”的误区,以科学的管理、完整健全的教育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1〕施海刚.中职校以人为本教育管理初探[J].职教论坛,2006 (9):25.

〔2〕王鲁颐.构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4):71.

〔3〕周梅芳.浅谈学校管理的“以人为本”[J].职业技术2007 (22):31.

〔4〕李斯杰.试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63.

〔5〕刘海生.学校管理,别误读了“以人为本”[J].中国教育报, 2009(6).

G718

A

1673-260X(2013)12-0240-02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职业院校基地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的基地我的连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