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侨文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组织治理模式创新探索

2013-04-02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侨乡学校文化

颜 华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五邑侨乡的形成与近代以来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有关,形成的五邑侨乡文化具有“勇于冒险,开拓创业;故土观念深厚,家国情怀浓烈;开放包容,融合创新”的内在本质[1]。其精华可以概括为: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助困济贫、举学兴邦的“义”文化,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和睦共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博”文化[2]。五邑侨乡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相一致,是五邑侨乡文化充分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五邑侨乡的形象展示。在社会发展新时期,其思想精髓渗透到学校治学育人的各人环节,可转化为学生组织文化资源,培育具有爱国、融通、开放、和气、奋进品质的学生,促进侨文化特点学生组织文化构建,推动高校学生组织治理模式创新。

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以广大学生为依归,是学生组织架构创新之本。以学生为本的“根”文化为主流价值观,成为学生组织架构改革之出发点,创新学生组织形式之根据,形成具有“根”文化特色的组织架构新形式。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是维系校生关系,校生沟通之桥[3]。推动学校转变角色,通过服务和共同领导,奠定校生通联之基础,学生组织成长为协调者、服务者和管理者,是维系校生沟通顺畅之关键。和睦相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是学生组织和谐发展动力之源,是组织冲突调解之稳定剂,和谐关系构建之润滑剂,组织成员良性互动之催化剂,学生组织凝聚之粘合剂。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博”文化,推动学生组织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实现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目标,是学生组织绩效评估之策。

一、“根”文化:寻根溯本,以生为本,组织创新之源

学生组织最高价值理念是其成立和发展之依据,组织共同价值观、组织成员心理和理念等因素积累而成的组织文化形态,深刻影响着学生组织构成方式的选择和发展。在学生组织中培育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组织文化,以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组织,寻根认祖,爱国爱乡的“根”文化,在学生组织中体现为爱国爱乡爱校、以学生为本和服务学生的文化形态,伴随着“根”文化的服务理念成为学生组织的主流价值观,必将影响学生组织架构变革,推动学生组织治理结构重组和调整,形成具有“根”文化特色的组织架构新形式。

(一)“根”文化:以学生为本,改革学生组织架构之出发点

以加强管理和树立权威为目标构建的传统学生组织,人浮于事,部门重叠,难以贯彻落实“根”文化要求,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强化“根”文化服务理念,学生组织应重新调整功能和职责,整合组织内部资源,合并和撤销部分组织架构,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职能上,以提升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管理、冲突协调、多方协商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组织内部职能分工过细、沟通交流过少、部门间泾渭分明,导致部门间缺乏凝聚力、合作不顺畅。整合功能重叠部门,采取大部门制度,可以打破部门间界限,共享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将现有二级学院的学生会、团总支、自律委员会、心理健康协会、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等众多学生组织,分别归口到学生会和团总支管理。此外,秘书处、宣传部、外联部等部门已经成为众多学生组织共有组织架构和职能,可打破组织间同类部门阻隔,将部分原属于学生组织内部职能统一到二级学院层面成立委员会,为二级学院全体学生组织统一提供秘书、宣传、外联等服务。

(二)“根”文化:以学生为本,创新学生组织形式之根据

传统学生组织向外释放职能,专注核心职责,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传统学生组织承担着复杂工作职责,疲于大量事务性工作,缺乏长瞻性和全局性思维,在具体工作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根”文化执行力度有限。学生组织间及组织内部关系重组,下放或释放部分职能,推动新型学生组织成立和发展,更好承接专业性较强的职能,传统学生组织可专注于核心职责,避免疲于大量做不好的事务性和专业性工作。

新型专业性和事务性学生团体承担职责和分享资源,推动学生组织服务特色化和个性化。学校支持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协会、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等学生团体成立和发展,逐步承担起电子设计大赛、专业基础技能培训等专业性和事务性工作。为了更好筹集资源和协调工作,学生会和团总支依然归口管理相关学生团体,但是,不干涉其内部管理和运作,通过对话、协商、沟通等共同领导方式进行指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传统学生组织可以从具体事务性和专业性工作中抽身出来,专注于长瞻性和全局性的核心职责。

形式灵活和弹性化工作坊是体现个性化服务的学生组织创新形式。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领袖为核心,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参与为基础,建立不隶属于传统学生组织的工作坊,体现了个性化服务宗旨,以学生为本的“根”文化理念。涵盖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类型各异的工作坊,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老师的指导下,选拔和培训学生青年领袖人物,由其牵头成立相应工作坊,同时吸收有意愿学生自愿加入工作坊,为具有共同志趣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平台,通过座谈会、交流会、分享会、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共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不同观点和看法,借助群体的智慧,认清问题本质和状态,梳理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桥”文化:开放兼容、维系校生关系,学校与学生沟通之桥

以为广大学生服务的学生干部组成的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组织,是大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同时,学生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必须与学校规章制度和政策规范相一致,学生组织是学校与广大学生沟通的天然桥梁。重理学生组织职责和功能,形式灵活、各具特色的学生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以五邑侨乡优秀文化精髓为指引,深入学习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将“桥”文化的精神应用于学生组织管理和服务,使学生组织和沟通协调能力快速提升,如鱼得水,成为合格的协调者和服务者。

(一)“桥”文化:服务和共同领导,奠定校生通联之基础

学校和学生组织之间定位明确,分工合理,是彰显学生组织的桥梁沟通功能的前提条件。学生组织分别与学校和广大学生保持着密切沟通,具有作为二者沟通桥梁的天然优势,是确保学校与广大学生沟通渠道顺畅的关键环节。学校应逐步放弃掌舵者、领导者、具体执行者等万能角色,充当共同领导者和服务者角色,为学生组织能力快速提升提供舞台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作用,指导和提升学生组织自身管理和服务的能力,彰显学生组织的桥梁沟通功能[4]。

转变学校角色定位,关注核心职责。学校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组织的组织目标、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运作准则、组织架构、团体合作等影响到学生组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该做好相关议程和初步方案的制定,主动将相关各方召集在一起,为解决问题提供对话、沟通、协商和讨论平台,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更多是作为服务者、协调者等角色存在,而不是仅仅根据自身的意识和理念作出决策并执行。

(二)“桥”文化:协调、服务和管理,维系校生沟通之关键

各类学生组织共筑学校与学生沟通桥梁。高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角色和职能转变,推动着学生工作相关治理主体间的权责和功能重理,传统单一的学生组织难以满足新的职责要求,各类学生组织成为高校学生管理职能部门权责和功能转移的主要接受载体,加快专业组织和团体建设,推动电子协会、计算机协会、工作坊等专业组织和团体承接相应功能,成为均衡权责共享框架有机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治理主体推动着学生工作职能分散化和学生组织功能专业化,传统学生组织、专业组织、工作坊等新型治理主体成为学校和广大学生沟通的桥梁。

张扬学生组织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功能。在新的治理模式中,学生组织日益增多,组织职责功能逐步专业化,学生组织不能满足于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政策和工作任务的执行者角色,更应该用战略性眼光思考学生组织自身发展。在学校相关部门指导和协助下,站在宏观层面视野,思考学生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根”文化,要求学生组织以广大学生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广大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组织目标、服务理念和发展宗旨,做好长期规划和目标管理。

强化学生组织的冲突协调、多方协商和问题解决功能。各具特色学生组织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化学生组织参与学生事务管理成为常态。由于组织目标、服务理念和发展宗旨各具特色,不同学生组织思考问题的视角和立场有所差异,学生组织应积极感知校园环境变迁,挖掘五邑侨乡文化精髓,深入学习联通五洲、开放兼容的“桥”文化,将“桥”文化的精神运用到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服务中来,担当起学校与广大学生沟通的桥梁[5]。关注不同治理主体组织价值理念的变化,深入感知具体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把握事件发展趋势,在宏观层面理念一致的视野下,及时召集有关各方共同讨论,通过诠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服务宗旨,逐步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共同愿景,充当各方调解者和仲裁者,引导各方从站在战略性高度思考具体问题,抛弃传统组织价值理念带来的偏见,形成制度化的沟通和协商机制,最终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

三、“和”文化:和睦相处、制约平衡,学生组织发展动力之源

和睦相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多元并存的特点,可有效化解个人与组织间冲突和矛盾,形成和睦共处的组织间及组织内部关系。推动良性竞争关系形成,增强组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力,激发学生组织内部动力源。

(一)“和”文化:组织冲突调解之稳定剂,和谐关系构建之润滑剂

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多元化的价值理念正逐步冲击着大学生思想观念,其中对张扬个人权利、关注个人现实利益成为突出特点。但是,大学生既是独立的个体,更是各类学生组织中的成员,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是在学生组织中成员、组织之间互动中逐步形成的,任何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学生组织价值观念影响。开放兼容的“和”文化,推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和个人权利良性互动、和谐平衡,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优先条件下,保证个人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大学生加入学生组织成为一员,在组织实践平台中不断锻炼自我,经过共同体实践活动的学习、讨论、对话、协商、妥协和包容,认识学生组织的本质,融入组织内部,从而达到组织和思想上都融入社会组织,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承担相应的社会职责,个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个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取向,从而有效化解个人与组织间冲突和矛盾,形成和睦共处的组织间及组织内部关系。

(二)“和”文化:组织成员良性互动之催化剂,学生组织凝聚之粘合剂

大学生日趋重视自利性和现实功利性,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容易造成个人权利与学生组织关系错位,导致学生组织过度分化,加剧学生组织内部冲突。和睦相处、天下大同的“和”文化,在坚持集体主义前提下,营造兼容并存、良性竞争格局,维持合理烈度冲突力,催化组织成员间相互作用。同时,保证组织成员自由表达,共享个性化认识和思考,基于对组织职责、组织架构、目标体系、运行机制、制度文化等方面认同,而逐步形成的共享组织价值理念。因此,成员一旦认同学生组织“和”文化,个人价值成为组织目标构成部分,就具有强劲组织凝聚力。基于对学生组织特色、目标、功能和架构认同,组织成员具有强烈归属感,可将组织成员牢牢团结在一起,个体价值理念融合成共同价值理念,个人聚合成组织,激发学生组织内部动力源,形成源源不断的持续凝聚力。

四、“博”文化: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学生组织绩效评估之策

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博”文化,为构建学生组织评价标准和绩效分析指标提供指引,以“博”文化为基础构建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是“博”文化在学生组织治理模式创新中的形象展现,推动学生组织追求卓越、争创一流。学生组织评价标准和绩效分析指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绩效评估体系的激励和监督作用,学生组织绩效评估体系应根据不同学生组织特点,在各项指标间权衡。但是,学生组织绩效评估体系,应该包括组织凝聚力、制度化、公平性、责任性、公开透明性等指标考核。

组织凝聚力指标是指合理利用组织成员间相互作用力,发挥组织认同凝聚力和合理区间内冲突力的作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组织内部动力源。制度化指标是指学生组织是否具有完善制度规范、工作细则和办事流程,规范成员思想道德和行为取向,组织章程、会议制度、财务规范、监督机制、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等是常规考核指标。公平性是指学生组织是否考虑到宏观层面考虑到全体组织成员权益,在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少数成员个性化要求和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广大学生在制度和程序上都有平等机会获得学生组织提供的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广大学生福祉。责任性是指学生组织是否实现角色定位转变,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发展规划、协调和服务功能。诠释学校整体发展目标和服务宗旨,逐步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共同愿景,充当各方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引导各方从站在战略性高度思考具体问题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公开透明性是指学生组织公开工作情况的程度,体现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和方法多寡,获取学生组织运作信息量多寡,是否能满足广大学生有效参与学生组织相关工作的讨论和决策。

[1]王克.传承侨乡优秀文化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王克.文行化育——用侨乡优秀文化精髓办学育人[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

[3]王克.传承侨乡优秀文化构建先进文化育人体系[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王克.“根植侨乡,追求卓越”的办学探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王克.“根植侨乡,追求卓越”的办学探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猜你喜欢

侨乡学校文化
侨乡古村 夜赛龙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发挥新侨乡独特优势 助力南通高质量发展
谁远谁近?
明溪是怎么打好侨乡牌的
学校推介
“走基层·侨乡行”中央媒体江苏行圆满结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