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信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2013-04-02邢凡夫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6期
关键词:布迪厄场域人文

邢凡夫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4)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法国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布迪厄称的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布迪厄在其著作《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中对教育场域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本文力图通过对场域理论及资本的运作,以及惯习对于场域的影响等,对人文教学在外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和解读.

1 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

场域(field)被布迪厄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从这个定义出发,场域不能被直接理解为物理上的领地概念,也不同于一般的领域概念.在场域中有自身的能量和潜力存在.布迪厄的场域研究包含许多方面,例如美学场域、法律场域、教育场域、文化场域等.场域是权利关系的场所,场域中的活动者通过资本相互影响,同时通过资本的流动,场域可以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由于不同场域间有相互连接的部分,因此场域内部的运动,会影响到其他场域.

资本(capital)是“在场域中活动的力量”,即使场域保持潜力和生命力,并在场域内部及场域之间流动且影响场域再生产的力量.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类型:经济资本(economical 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e capital).这三种资本的合法形式被称作“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

惯习(habits)是一种关于行为的文化理论,即人的行为是如何被规范的.布迪厄的惯习概念指的是“人作为行为主体养成的既持久存在又可变更的开放的情趣(disposition)系统.它指的是一种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均存在的普遍持久的倾向.同一阶层的人群,或处于同一场域中的活动者,享有相同的惯习,且惯习影响场域中活动者对资本的使用和分配,进而影响场域的发展和变化.

从朴素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布迪厄的三个重要定义,场域是一个抽象空间,既包括物理性的存在也包括人的思维,其结构是客观与主观并存的.惯习是个体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知,但同时又是群体共有的意识,类似于荣格的“集体潜意识”,这个形式上主观的东西又包含了客观的内容(李全生,2002).而资本,正如经济学领域的资本一样,是且促进再生产的必须.在场域中掌握资本的分配者,就是场域中的权威.权威或者权威集团对于场域中的资本分配受其所在阶层的惯习影响,进而影响场域的结构和再生产方向.

2 高等教育的人文缺失

布迪厄把学校看作“是在发达国家中为社会等级制提供证明的极为重要的机关……学校为现存社会秩序提供了行动的社会正义论、不平等的合理原则和使社会得以维持的认知基础和道德基础.”(宫留记,2008)学校作为一个特殊场域,与社会场域经济场域密切相关,学校中形成的“惯习”及资本分配方式将直接影响社会的认知和再生产.场域中存在斗争,而斗争的目的在于“在于争夺对各种不同权利的权力,或者争夺一种特俗的资本,因为这种资本能够赋予人们一种针对资本的权力.”

现有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类院校,将技能教育和实用教育摆放在了较高的位置,而人文相关学科却被严重忽视.在高等教育场域中,经济资本被较多的赋予了理工类学科,而人文相关的学科被逐步边缘化.人文思想,或被更多的认为是非理性思维,不论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信仰还是其他文化符号的传承,是整个世界构建中的重要环节.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矛盾统一的.但是也正是这种矛盾统一,使得社会成员不会在物质领域过分沉迷,也不至于沦落到完全唯心和迷信的邪路上.然而在高等教育场所,偏重理工类教学,片面强调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学生的发展是必然会严重失衡.

高等教育向下,衔接着中小学基础教育,而偏向严重的教育思维,导致教育目标背离.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改造人对于世界及自我的认识.而中小学的教育及家长的惯习认知,将教育口号“知识改变命运”误读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为此,需要在中小学阶段打好基础,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种惯习的影响下,学生以考试竞争为主要学习目标,因而应试教育的魔咒始终无法解除.而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面对立刻消失的管束,迅速失去学习目标,导致学习懈怠的情况十分常见.

高等教育向上,为社会场域提供有效人才.因轻视人文思想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就业方向及就业思维狭隘,大多将经济利益作为第一考量标准,其次是工作的稳定性.部分毕业生追求更高学历的研究生教育,为的是在职业竞争中,有较强的学历优势,可是随着人力资源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研究生学历也不成为竞争中的优势筹码.社会场域中的各种产业因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目标,导致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人作为社会场域中的活跃分子,不断在破坏场域自身的再生产可能.

在高等教育场域普及和推广人文教学,其基本目的在于推动教育场域内部的各项资本均衡分配,而不是集中于理工类学科及研究,通过对人文历史、哲学、政治及宗教等信仰认知的介绍,让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以客观的态度对自我及其伙伴群体形成正确认识,对社会问题及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形成独立的判断;同时,通过人文教育的引导和启蒙,唤醒学生及家长对教育“惯习”的认知,改变对教育及教育功能的误解,改变就业态度,最终改变社会场域中的资本分配,使社会场域再生产以和谐和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3 大学英语教育与人文教学

根据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的《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在课程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多数的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只做到了教学要求中的第一点,即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这一点.英语课程成为高中的延续,稍有的人文化内容,也只停留在高中生就已经十分熟悉的风俗差异上.大学英语教学,不应该成为高中英语课堂的延续.基于基础语法概念的高中英语教学,使学生形成的学习模式是全然的输入型模式,而语言的输出使用却十分贫乏.冯燕指出“公共英语课程,或不包括任何知识,或仅夹带一些零散的与零乱的知识点,不以知识体系为组织架构,不以传递与重构特定知识体系,是一门典型的空心课程”(冯燕,2006).在现有的二本或三本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试图引入人文教学的概念,但是所传递的是有限的一些西方风土人情的介绍.随着网络的发达,国外大量的文化消费产品通过网络进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大学生的消费视野中.此类浅层的文化介绍已然与时代脱节许久.

大学英语在多数的高校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可以说,人文社科类的科目,除了英语之外,没有其他科目跨越这么长的教学阶段.大学生,不论在任何时代,都应当为文化消费的前沿者和思想进步的先锋队.而大一大二的学生,正处于思想、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课程中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大学英语课程既然拥有如此之长的时间跨度,在课堂中对学生的人文引导可以说是十分必要;而也正因为大学英语课程在课程时间跨度上的特殊优势,也使得这一学科在人文教育方面起重要作用成为可能.

4 大学英语人文教学的实践手段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继续采用简单的风土人情介绍,显然无法达到相关的人文传递的目的.为构建学生对自我及社会乃至全球的准确认知,在人文思想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对同一话题的中外不同分析的资料及文章进行介绍.在经历十二年的中小学教育后,学生的认知惯习已经趋于僵化.打破僵化思维,以唤醒“惯习”进而否定惯习的方式,则是通过“他者”的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比对,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判断方式.以热点话题诸如“人肉搜索”、“钓鱼岛争端”等,对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推荐和介绍,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将“惯习”或集体无意识唤醒,使学生在分析事件时有一个参照体,而非还是以原有的榜样学习模式进行思维.

高一虹(1994)提出了“生产性双语”这一概念.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吸纳新文化的同时,没有必要完全放弃本族文化,而可以通过生产性双语,使两种文化共同得到提升.学习者可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看待两种文化,使两种文化融合起来.高一虹认为生产性双语可以培养多种能力.同时她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研究,分析一系列不同阶层的英语学习者,得出结论“在英语教育中下大力加强母语和母语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向生产性双语人发展,应试当务之急”(高一虹等,2011).在生产性双语概念指导的语言学习下,可以产生以下的提高:(1)语言能力,这点毋庸置疑;(2)认知能力,帮助学习者摆脱母语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从另一角度培养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能力;(3)感情能力:以目标文化及人文概念,重新看待世界,并用他者的眼光分析自我;(4)审美能力,帮助学习者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5)文化归属:通过他者视角和自我反思,表现出民族和文化归属感的同时,还具有全面理解目标文化的能力,成为“多文化人”(multicultural person).

而这正与“惯习”相关概念息息相关.中学时代对待中国古典名篇的方式,主要以背诵及记忆教师给出的文本解析,其中部分文本是被断章取义,或句读的断句曲解了原作原意,如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子的“吾生也有涯而吾知也无涯”.以唤醒“惯习”为目的的大学英语人文教学中,可以将此类信息先进行文意的正解,辅以西方对此类经典的翻译研究,还是以他者的视角,解读学生熟悉的文化经典,在英语课堂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唤醒学生的“惯习”认知,并打破这种认知结构,达到生产性双语的最终目的.

语言教学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逻辑的认知.逻辑认知体现在对语言组成结构,文章结构的学习上.在初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因为受应试压力的需求,学生在语言掌握及知识输入上,主要长于词汇的记忆,但是在造句结构及篇章结构的认知上相对欠缺,导致不少大学生大一及大二时的写作和翻译中,还是大量使用简单句型,且存在大量的中式英语结构.究其根本,正是语言的“惯习”在起影响.从语言学角度而言,英文本身存在的形式逻辑在中文中是欠缺的,而中文中的语法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西方的语言学概念.在进入大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摒弃以词汇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改而比较语言的逻辑差异及篇章结构的逻辑差异,将学生从缺乏严谨逻辑的语言习惯中唤醒,把握基本的英语语言逻辑语序,以此真正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在设计试题及课堂问题中,也应逐步脱离原有的选择性问题,代之以逻辑缜密的问答及判断类题型,或大量进行篇章的归纳训练,导入国际通行的雅思或托福考试题型,以此脱离死板的学习和考试模式,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预期目标.

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导入人文因素,实践真正意义上的人文教学,其目的是对现代大学生的“惯习”进行唤醒,用不同视角重新最自我及周围环境的认知,最终在个人认识及个人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上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在这种教学思维下,也应紧紧把握正确的路线和原则,在使用国外的批评材料及相关文本时,应十分谨慎,不应让学生受极端化思想或错误思想的误导;对于古典文化的解释及英译过程中,也应注意质量及准确性.只有通过这种引导,在学生在高等教育场域中获得的知识才是他们终身受益的.而社会认知也将在这种“惯习”改变的过程中,重新分配资本,进而以良性态势进行再生产.

2012年,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在《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一文中提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要有五个以,其中“……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突破口……要完善教学内容,着重遴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课文,着重遴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要把握‘90后’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认知特点,读懂教育对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以西方人文思想相关材料的思辨和讨论、加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和辨析等典型的人文思想,正是大学英语教学在新时代的大势所趋.

〔1〕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2〕杨亚平.(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宫留记.论布迪厄的高等教育理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4〕刘贵芹.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

〔5〕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析[J].教学与研究,1998(2).

〔6〕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7〕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

〔8〕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

〔9〕高一虹,等.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外语研究,2011(2).

猜你喜欢

布迪厄场域人文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人文绍兴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大学生安全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资本理论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