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校学生宿舍火灾逃生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2013-04-0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6期
关键词:火灾人员学生

杨 坤

(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山东 济南 250101)

1 前言

宿舍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个主要场所,相关人员必须做好对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工作.但随着这些年的扩招,高校学生宿舍人口密度增大,火灾频繁发生,给高校学生宿舍的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

中央民族大学——过千名的女生疏散

在2008年5月5日,中央民族大学28号楼六层的S0601女生宿舍产生了火灾,整个楼里都是浓烟大雾,在六层能见度更是不到10米.冒火的楼内可以容下3000余名学生.虽然发生火灾时楼中有许多人,但是由于消防员的及时到来,上千学生进行了及时的疏散,所以这起事故没有人员伤亡.

上海商学院——造成4人死亡

在2008年11月14日清晨约6点10分,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的一个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火势过于迅猛,因此烟火弥漫很快,而在消防队员赶到前,有四名女生从六楼的阳台跳下,却不幸遇难.悲剧发生后,警方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做出调查,是因为宿舍里使用“热得快”而导致电器故障而引起可燃物的燃烧.

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约200人伤

在2003年11月24日的凌晨,莫斯科城区西南部的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6号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导致了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约200人受不同程度伤害.包括受伤的46名中国留学生,死亡11人.另外,在火灾发生时有几名中国学生搭乘电梯逃生,却被困电梯而活活呛死.

如何避免火灾发生,做好安全疏散工作,在还没危害到人和物的安全之前(最低允许的安全疏散时间)内,把遭受烟火危害的重要财物和室内人员通过预先安排好的安全通道,快速撤离到室外的安全场所,是我们需要认真面对并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发生灾情时室内人员的应急对策

在室内发生火灾时,相关人员必定会恐慌、混乱和慌忙逃生,而关于学生和工作人员要做出不同的行为交待.

2.1 学生的行为

2.1.1 盲目随众型

每当发生危及生命的事故时,人们会因惊恐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所以容易无目的地随着人流跑动.一般来说,这种行为模式表现为跳楼、跳窗、逃向厕所、浴室或者门后角落等.

2.1.2 向光向阔型

出现紧急情况时候,人们会朝着光亮或者广阔的地方去避难.所以根据这一行为模式,不能在阴暗不起眼的场所设有太平门或者疏散通道.

2.1.3 原路脱险型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行为模式,一旦发生火灾,人们总是习惯从经常使用的出入门和楼梯疏散.除非此路被封死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口.

2.1.4 延滞重返性

发生紧急事件,有人还返回去换衣服或者带上财物导致延迟疏散,耽误了逃离时机而伤亡,这种行为模式十分危险.

2.2 工作人员的行为

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教师)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应该积极去找出灭火应急的措施.但经过调查发现,大多的工作人员的表现各异,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

2.2.1 逃难型

这种类型比较少,属于一发生火灾等紧急事故就只管自己安危而不顾他人的人,害怕伤害到自己而逃避.

2.2.2 助人为乐型(行为科学中称作“利他行”)

这属于一种最佳的行为模式,也就是发生火灾后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去引导人们进行安全疏散,甚至有舍己救人的表现.

2.2.3 灭火型

这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报警和联系救火人员后,自己或协同附近工作人员主动积极的进行灭火工作.

但很多时候工作人员并未及时报警,只靠个人或少数人员去灭火抢险,导致耽误救火的最佳时机,容易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么做的原因一是有可以快速灭火的侥幸心理;二是怕惊动人们而引起骚乱;三是害怕追究目击人的责任等.

2.2.4 缺乏安全意识型

这类人员较为突出.表现的方面多如挡住安全口及通道以及门;缺少消防演练和普及消防知识,并且存在消防安全的侥幸心理,经常疏忽大意;损坏消防设施,还不尽早维修、更换坏掉的消防设施等.

3 阻碍疏散行为的主要因素

起火后,室内人员会因为火灾程度而表现出一系列行为的过程.首先,人们能得知火灾信息,这个阶段是获悉火灾信息阶段.然后再对火灾信息进行调查确认、及时通报、求助这些行为反应阶段.这时,人们边查火灾边对环境情况做出相应评估和判断,同时进行逃生等相应的决策.在人面对这些的反应阶段,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体情况、火灾经验、火灾发生地的熟悉程度、群集因素和获悉火灾信息的方法等,对火灾有不同的分析、评估以及决策.

3.1 性别

不同性别的调查对象在紧急时刻的第一行为反应是有一定差异的,大致有以下表现:

⑴男女选择报警求助频率都是最高,不过男性要比女性高出11.4%.

⑵告诉他人火灾信息则排在了第二,结果是男性要比女性低9.6%.

⑶诸如向人求证、自己查证、打电话查询等的这几项的频率几乎相同,说明了男女对火灾的关注度其实都一样.

⑷最后,尝试救火这个比较困难的行为反应选项,却有更多的女性选择,而男性略少(男性11.5%,女性13.9%).

3.2 受教育程度

根据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调查对象的火灾行为反应特征如下所说,大致呈现如下特征:

⑴报警求助的频率相同的为最高一项,而且是受教育程度越高,比例越增加.

⑵自己亲自进行查证这一项的频率也是根据受教育程度的增高而增加.

⑶意外地,告知他人火灾信息这一项频率却因为受教育程度高而反之下降.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人情也变得更加淡薄了.

⑷自行救火,结果表明大专及以上程度的调查对象选项频率为最低.

⑸受教育程度越高,通过他人证实火灾的比例越低;受教育程度低相反.

3.3 热辐射

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热,燃烧的辐射向外进行传播.调查结果发现,一般情况下,火势从开始着火到扩散开来只用7min的时间,而火场温度却能高达400℃以上.所以说,发生火灾的时候,人是否会接触到热物体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火场环境和热辐射造成的危害.

研究机构通过实验找出了人在火灾现场能忍受的辐射量是:

在0.12W/cm2时,可以忍受长时间;

在0.4W/cm2时,可以忍受大概15s;

在1.2W/cm2时,仅能忍受几秒钟.

而人能忍受的火场环境条件:

在65℃的环境下,可以忍受一段时间;

在120℃的环境下,可以忍受约15min;

在175℃的环境下,仅能忍受小于lmin时间;

3.4 受到烟气的影响

烟气是物质燃烧的产物,包括火场全部的烟粒子和气体.烟粒子是游离碳和碳含量较大的高分子集合体,而气体则是CO、CO2和HCl等物质.一般情况下,如果空气中的CO浓度到达0.1%,人就表现出中毒症状,高达1.0%时,人会在吸气数次后昏迷,1~2min后会中毒身亡.火灾现场的CO浓度高达10%.

在正常情况下,空气中含氧(体积比)量大约是21%.而火灾发生时,室内空气里氧含量降低至16~19%,到燃烧最猛烈的阶段时,能降低到10%以下.严重的情况会导致人的呼吸不畅,可能会造成窒息死亡.

在火场中,造成中毒与窒息可以是同时发生的,根据人的所在方位、不同的条件,中毒和窒息会导致死亡时间不同而已.

3.5 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对火灾的判断

人们对于逃生时候的疏散路线和突然发生的火灾会感到精神上的过于紧张同时产生严重恐惧心理,在进入走道后.由于烟火严重的刺激而造成人的生理痛苦,浓重的烟雾会导致能见度降低看不清路产生慌乱情绪.甚至有人会再返回到房间内,通过窗台或阳台来进行疏散的;还有人面对突然发生的火灾而严重惊慌失措,表现出非常反常的行为,平时很简单就能看到的疏散标志在此刻却急忙找不到,而且平时轻易能听到的声音也全然听不到,造成盲目逃跑陷入绝境的痛苦场面.

3.6 群集因素

这一因素就是指关于室内人员的因素,其中包括室内以及过道中人员密度度、群集迁移的速度还有发生火灾时候人们的相应表现等.

3.6.1 室内人员密度

指的是能够直接关系到迅速并安全撤离出密闭房间而进入到安全疏散通道里的一个时间长短.调查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集中于人均面积0.28m2以下的空间的时候,人们都有可能发生危险.而人均面积减少到0.25m2的时候,已经变成人们互相紧贴的局面了,遇到紧急情况更会产生挤压、推搡等造成死伤人员.例如2013年2月27日早晨,襄阳市某学校发生的踩踏事件导致上百学生拥挤在楼道阶梯和出口处,11名学生受伤,4名学生因抢救无效死亡.可见,应该控制人均空间面积于0.28m2左右,这也就是安全疏散通道的空间的最大人员密度限制.

3.6.2 群集迁移流动速度

根据测验与调查来找出相关数据,因为到达安全疏散通道里的人员密度可以直接影响到通道中的群集迁移速度和状态:

在人少的情况下(人均面积为2.3m2),水平疏散速度取最小行动速度,也就是60m/min计算;

而当在人员密集的时候(人均面积大于0.5m2),这时的水平疏散速度取22m/min来计算;而垂直疏散速度(比如下楼梯)取15m/min计算.

3.7 内装修材料和通道尺度

3.7.1 内装修材料

因为室内用到的许多材料都有耐火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疏散情况.很多材料在着火后燃烧十分迅速,伴有掉落现象,能够造成疏散人员的伤亡,并且阻碍了疏散工作的顺利完成.根据走道里的装修材料的耐火性能可以大致推算室内人员进行安全疏散的一个极限时间.因为从着火地点、走廊进入到楼梯间或者前室的总时间不应超过这段最大的允许时间.

3.7.2 通道宽度

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关于安全疏散外门、楼梯间和走廊的总宽度都有严格规定和说明.

3.8 身体健康状况

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反应能力、智能,加上对报警求助的感觉能够直接影响到人的各方面行为因素.比如儿童和老年人在建筑物内对发生火灾时刻立即报警的反应就比青、壮年人差许多,并且逃生行动力也要相应的慢很多.

3.9 安全疏散时间

指的就是室内人员开始进行安全疏散的时间.相关人员从房间到走廊,接着再从走廊到楼梯间或者前室所需要的时间总和.根据实际测量以及对各种因素的考虑,基本可以估算出安全疏散最小允许时间是:

一、二级的耐火疏散时间为5~7min;

三、四级耐火疏散时间为2~4min.

然后,对人员密集的公共场合内的疏散时间也做出了相应的估算,大致得出:人员疏散出公共场合的时间为一、二级耐火等级室内不应大于2min,三、四级耐火等级则不应大于1.5min.

4 结论和展望

4.1 创造疏散的安全环境

4.1.1 减少通道中人员滞留[2]

⑴要减少袋形走道.袋形走道指的是只有一个安全出口的走廊,这样的通道在发生紧急状况的时候势必很难逃生,.

⑵运用建筑语言引导人员疏散.疏散路线必须遵循“宜短不宜长,宜直不宜弯”的理念,还要保障有两个疏散方向;而在竖向的设计中,则应保障疏散路线的上下能够保持连贯,特别注意楼梯间的间断或错位要避免.现在有的高校寝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环形走道,楼梯间上下不连贯,这些都容易造成方向的误导而导致疏散方向的不明确.

4.1.2 合适光照

由于一般来说,当发生火灾时,人们都会表现出向光向阔性的行为,为了能更好的疏散,应该设有应急光照设施在通道中.同时设立一些疏散标志牌用来时刻指引人们的行动和走向.按照规定要求,用来在安全疏散通道照明的指示灯的平均光照度不能小于0.5Lx.

4.1.3 防火防烟

可燃物的种类和分布是决定火灾能否蔓延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安全通道中能否建立一个防火防烟的环境,这一点是保障安全疏散的首要条件.最好使用不易燃的材料,避免聚氨醋泡沫塑料这种易燃材料.加大室内的一些主要可燃物之间的距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降低热烟气层温度.最后,为确保安全,要在安全疏散通道的不同方位和地区安排排烟设施.

4.2 让师生学会自救,并能自发组织和引导疏散

如果尝试自己灭火却失败,当时还急需控制住火势的蔓延,那么就需要在场的工作人员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组织与引导学生安全疏散,要时刻小心和避免人员出现伤亡情况.

4.2.1 由工作人员引导疏散

出现火灾时,工作人员要行动迅速地去报警并能同时有秩序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安全疏散行动,管理人员应该协同经过较好演练的职工一起进行初步的灭火.另外,为了确保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有效的疏散灭火,平时必须加强对发生火灾的模拟演练,要提升人们对于防火知识安全的认识以及学习,做到监督并且注意和加强建筑物里的防火设备和隐患的检查工作,为在发生火灾时可以不慌不乱地采取应急措施.

4.2.2 加强师生的消防安全素质教育

通过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组织编写适合本校区的消防教材,把消防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及全体教职员工安全意识及自防自救能力.通过定期的灭火疏散演练,培养学生及全体教职员工们面对火灾时的冷静和勇气,既能逃生自救,又能帮助他人逃生疏散.

〔1〕张树平,史行君,卢兆明.建筑火灾中人的行为研究综述[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24(2):178-181.

〔2〕田玉敏.人在火场中的行为与安全疏散设计[J].消防科技,1998(3):45-46.

猜你喜欢

火灾人员学生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赶不走的学生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学生写话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
聪明的学生等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