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2013-03-27谢秋晓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事文言教学

谢秋晓

高中选修教材的讲与学、引与拓是新课标要求解决的难点。教师个性解读,创造性地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探异求新,追求创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的第二篇课文。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设计理念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盛、系、函、等实词和“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个性理解感悟的能力和创新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三句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二阶段虽是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但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赏析领会作者的情意,感受作者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1.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2.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都尽可能地简约,因而也给阅读本文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2.导读法;3.学生自主学习法;4.讨论法等等。

通过“因声求气”,“提要钩玄”,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进一步研究作者表达情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从而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幅很有英雄气的对联,里边闪烁着项羽的过人的胆识和越王勾践那超拔意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争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实夫差打败勾践的故事,也有一段背景:电视剧《西施》中的片段,夫差的父亲阖庐在与勾践的争战中被勾践所伤,临死嘱咐太子不忘杀父之仇,之后三年,夫差"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终于困越王于会稽山,使勾践卑躬屈膝臣服脚下,吴国也因此而强大,伐齐鲁号诸侯,声震天下,其势可谓壮哉!等到吴王夫差宠信佞臣伯喜,诛杀诤臣伍子胥,沉湎于西施美色中,吴国也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最终被勾践围困于姑苏山,落得伏剑而死的可悲下场,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何其衰也!

后唐庄宗与吴王夫差的命运是多么相像啊,由此引出课:一个人的正常健康喜好本身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为什么庄宗宠信伶人会身死国破呢?

设计目的:能让历史画卷重新活起来,历史惊人相似,如果不引以为戒,将使后人复哀也。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词义,说明特殊用法,古今词义。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利用幻灯片展示下列内容:

A、多音多义词

① 盛:shèng(盛衰之理);chéng(盛以锦囊)

②系:xì(捆绑);jì(打结)

B、词类活用

① 原: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②函(hán):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③本:动词,溯本、推求,跟"原"意思相同。

④夜、东:名词作状语 。

⑤兴、亡:使动用法。人事——人力的作用

前驱:古义乃走在前面,向前跑。今义是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

至于:古义为到了、结局;今义是表示另提一事或引进另一话题

从事:古义一般属官;今义 做某事,或进行某种活动。

成功:“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成就功业,把大功告成的消息禀告先王。《乐羊子妻》“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 ,就丧失已成的功绩。

C、虚词一其:副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祈使语气,一定,应当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揣测语气 大概,差不多

③“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 同“岂”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婉商语气,还是

⑤何其衰也,何其:多么;其(语气词表程度)衰:衰败

以上设计从文言基础出发,巩固知识,掌握文言虚词,学会灵活运用。

六、“因声求气”,“提要钩玄”

1.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2.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仇的决心和意志。

七、深入探讨

三句名言警句之间有何关系,对三句话进行翻译,文章最后还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穿插讨论一事一议文章特色之所以有说服力,史论的特点,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

分说:先是正面例证:后唐庄宗得天下, 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得天下,在人事。

反面 后唐庄宗失天下,满招损,逸豫可以亡身。失天下,在人事。

正反对比总结得出结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三句千古名言之间的关系)。

启示: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

设计思路:深入探究文章,从三句名言入手,合作探究它们之间内在关系,同时领悟对比论证的说服力。

八、拓展

1.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在古今历史上寻找一些事例来加以补充说明。

2.国家盛衰兴亡,尚且与人事有关,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那么集体、个人的命运更该与人事紧密相连。忧劳可以使集体不断壮大,使个人事业蒸蒸日上;逸豫则同样可以亡身。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举例说明。

①有些政府干部,先前艰苦奋斗,深入群众,有口皆碑,政绩显著。一旦身居高位,掌握实权,为满足个人嗜好,贪图逸豫,被别有用心者充分利用,拉拢腐蚀。开始拿一点,后来多拿点,拿去了国家的财产,拿丢了自己的前途,拿掉了家庭的幸福。

(“贪欲”是伶人)

②许多民营企业家(如山西煤老板),白手起家,以汗水浇铸辉煌,以诚信树立品牌。一旦功成名就,腰缠万贯,便张开巨嘴大吃,吃果子狸,吃活蝎,吃河豚,吃黄金宴……吃倒了品牌,吃去了信誉,吃掉了未来。

(“吃喝”是伶人)

③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成就辉煌事业,享誉学界。得志之时便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斯文扫地。

(“狂妄”是伶人)

联系个人实际: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伶人”那样的角色。如网络是我的“伶人”,它让我对课堂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整天沉溺于此的我成绩直线下降。

设计目的:发散思维把触觉向外延伸,感悟作者塑造“伶人”形象的意义。了解读史的真正意义,培养联想力和动手写作能力。

九、布置作业

同学们能从本文中得出怎样的教训?

归纳得出如下: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北宋: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设计目的:培养相关联想能力、概括能力,学会选取课本典型范例作写作素材。

(作者单位:南丰一中)

猜你喜欢

人事文言教学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稻草人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人事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政坛人事变动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