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性与发展思路研究

2013-03-27李艳华

对外经贸 2013年6期
关键词:垦区工业化城镇

李艳华 郭 振

(1.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强调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将其定位为今后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这为黑龙江省垦区发展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三化同步”对于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工业化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性

(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1. 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

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依靠工业总量增长和工业结构调整。在今后较长时期内,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仍然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发展拉动了对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城镇聚集更多的农村人口;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有赖于工业增长,工业财富的增加为城镇化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物质基础。此外,黑龙江省工业布局的新趋势是大力发展区域性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和非农人口的集中,这将有利于传统城镇的规模扩张和新兴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对城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增强,国家大力扶持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渠道;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也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2. 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首先,工业化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随着我国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逐步增强。在工业化过程中,既拉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工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用工业化流程来从事农业生产,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二)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并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 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首先城镇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集聚了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城镇化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不断集聚的过程,尤其是服务业,所以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等需要城镇来提供,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现代城镇化,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城镇化更快更好发展。落后地区可以利用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经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使两者同步推进。其次,城镇化率提高,城镇产业要素聚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工业化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城镇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

2. 城镇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镇,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可以增加城镇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互促互动,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有助于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可以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由城镇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彻底改变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镇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1. 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第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第二,农业现代化使农业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企业的规模经营和产业化促进了小城镇发展,使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第三,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经济走向繁荣,提高了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使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第四,农业现代化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农产品物流服务,农业企业需要金融、咨询、法律、保险等服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加强城乡联系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原材料支撑。在工业化发展初期,需要积累大量农业资本,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是,无论工业化发展到什么程度,总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资源要素的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多样化的原材料,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统一。

二、黑龙江省垦区推进“三化”同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化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力不强

一是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国人均GDP 接近6000 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依然明显滞后。城镇化是靠产业支撑的,而黑龙江垦区的城镇经济还不发达,吸纳不了潜在的将要离开土地的农民。而且城镇的综合社会服务功能还不配套,城镇的文明程度还不高。二是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带动力不强。2010年,全国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到10.17% 左右,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高,达38.1%,并未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

(二)城镇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加快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大幅度减少农民数量。但起源于20 世纪50年代末期并延续至今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自由迁徙,把中国切成泾渭分明的两大块:现代化的城市与贫穷落后的乡村。近年来黑龙江省垦区城镇化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在目前统计的城镇人口中,仍有大量的农民工及其家属。他们虽然常住在城镇,但并未获得城镇户籍,没有享受到城镇人口所拥有的就业、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住房等多项基本公共服务,进城的农村人口只是向城市简单流动,而不是真正的迁徙。大量农民虽然具有稳定收入来源,但仍然被排除在城镇之外,城镇生活成本高昂,他们不得已而继续持有在农村承包的土地,造成农民工不能就地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落后于劳动力流转,城镇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层次还比较低,初加工多,深加工少,附加值不高;市场份额还较低,全省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只有2 家,玉米产业没有超过30 亿元销售收入的企业,水稻除松散联合的北大荒米业外,规模都比较小,乳业没有超50 亿元的龙头企业。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一是受到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矛盾难以协调的制约。现阶段,既要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把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又要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需要体制机制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变革。二是农业现代化要受到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和工业、城镇在耕地等资源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比如,在土地资源方面,既要坚守农业耕地红线,又要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用地的合理需求。同时,在土地用途转换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又要在一定限度上保持工业化城镇化的低成本优势。而且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严重和中低产田比重偏高。一方面,水土流失直接引起耕地耕作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有些土地已经无法继续耕种,每年因此而少收粮食25 亿公斤左右;另一方面,黑龙江省现有耕地1.76 亿亩,其中,中低产田超过1 亿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7%。三是受到人力资源的制约。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关键依赖科学技术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既要鼓励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又要在农业农村保持相当数量的高素质劳动力,否则仅靠留守人口是无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三、推进黑龙江垦区“三化”同步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树立“三化”协调发展的思想

政府负责部门应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打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各自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巩固“三化”协调发展的指导理念,避免出现“一化”发展滞后,而阻碍其他“两化”发展的“梗阻”,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浪费。从全省经济全局出发,促进“三化”协调发展,逐步解决相互脱节难题,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升城镇品位,建立生态型的垦区城镇

一是要推进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建设,核心思想是“绿色城镇体系建设”。要打破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垦区的环境建设品位应以园林绿化为核心,建立自然、生态、艺术的新园林,提升生态型垦区城镇的艺术品位。大力推动垦区重点城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要继续抓好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二是全面推行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建设。提高城镇管理水平,重点治理城镇的“脏乱差”现象,加大城镇管理工作力度。三是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等城镇功能配套。四是提高城镇的文明程度。改善垦区城镇的居民居住条件,不仅要美化垦区城镇的外在形象,还要不断提高垦区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五是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一步到位取消户籍制度并不现实,户籍制度改革应先淡化户籍所附带的公共福利,弱化与之配套的政策,逐步缩小城镇与农村社会福利水平差距,并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分步将农村人口城镇化,发挥城镇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三)坚持走有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一,大力发展农业支柱产业。黑龙江是农业大省,工业化应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应立足“农”字做足文章。多年来黑龙江垦区一直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具有豆、乳、药、肉、种、薯、牛、酒、麦、米十大支柱产业,黑龙江垦区应依托现有产业优势,通过产业聚集、区域专业化等措施,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推进优质农产品商品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持续提供安全放心的优质农产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并着力培育涉农支柱产业,才能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第二,提升垦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源泉。科技进步使工业、城镇、农业之间协调发展,特别是保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劳动力和资本两者的贡献率之和都大。在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许多工业化较晚的国家,通过运用已有的科技及进一步创新,在短期内就超过了老牌工业国家,科技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黑龙江省垦区重视运用工业科技,已具备较高的工业现代化水平、整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垦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推动科研单位与企业、市场密切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使科技成为垦区工业化跨越发展的原动力。

(四)坚持走有龙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 加快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变分散经营为联合经营。通过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把分散经营的农民联合起来,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率。2. 做好垦区的规划工作。为了有效破解土地等要素约束,垦区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规划:一是规划农产品的种类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大小兴安岭、嫩江流域、完达山地区重点发展有机食品;松花江干流、大中城市周边、公路干道两侧、工矿企业附近的农场,创造条件发展绿色食品。二是规划农牧产品的种植、养殖分布。东部地区以水稻作物为主,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生猪等养殖业;西部以旱作为主,同时发展畜牧业;中部地区着力发展设施农业,同时发展本部经济和物流中心,把东部和西部的加工业连接成有机整体,发挥好桥头堡作用。3. 提高垦区劳动者素质。通过集中冬训、专业培训和田间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和基层干部,大力培养既懂生产又会经营的管理者;健全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开展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定工作;经常开展灵活多样的劳动技能大赛、技术比武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劳动竞技活动。

[1]长子中. 推进“三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机遇、问题[J].中国农业信息,2011(6).

[2]黄芳.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看黑龙江垦区新型工业化[J].农场经济管理,2012(3):46 -49

[3]邹积慧. 论发展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J].中国农垦,2011(8):26 -32

猜你喜欢

垦区工业化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文化边城镇远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哈密垦区棉花超宽膜1膜3行稀植高产栽培技术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博乐垦区引进黑绿豆种植试验
石河子垦区克瑞森无核葡萄适宜滴灌量筛选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