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玩具设计教学中的民间玩具认知

2013-03-27彭琬琰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6期
关键词:民间玩具游戏

彭琬琰

(广东商学院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320)

在中国民间,玩具俗称“耍货”、“杂耍”。据考古所发现的史前遗物证实,在距今6 000 ~10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玩具[1]。至迟在汉代,中国玩具已经进入流通市场,出现了专门以制作玩具为职业的手艺人。然而,历史悠久的民间玩具却在已经成为世界玩具产品生产第一大国的中国呈现日渐式微的状况。要解决中国传统民间玩具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首先必须解决玩具设计人员对民间玩具的认知问题。笔者在所承担的玩具设计课程中融入对传统民间玩具认知的教学内容,将民间玩具的认知学习分为游戏方式认知、实现方式认知、艺术风格认知和文化背景认知四个方面,使学生对民间玩具及其渊源背景进行全面的体验、分析与调研,从而让学生建构起对民间玩具从感性到理性的多维度的认识。

一 民间玩具游戏方式的认知

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玩具的诞生与人类的游戏活动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玩具是为了适应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被创作出来的娱乐器具。玩具虽说是游戏时的把玩器物,但因产生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密切,因此玩具是一种次级形态的生产工具[2]。民间玩具的分类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有专家以其功能划分为节令玩具、音响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实用玩具等类[3]。然而,玩具是游戏的物质载体,民间玩具的主要功能便是体现在游戏方式上。在课程中掌握民间玩具不同的功能中游戏方式的特点,可以直接从民间玩具的游戏方式中取材,针对当前细分的不同市场需求进行取材与创新。民间玩具游戏方式目前可以大量进入的玩具市场有:

儿童玩具:现代儿童玩具的设计,是基于儿童认知心理、行为特征并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需求。我国民间大量的玩具在游戏方式上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演变,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玩具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在认知这些民间玩具玩法的同时,更要分析这些玩具如何通过感官刺激、逻辑益智、情景扮演、精细运动、户外健身等游戏方式促进儿童在综合能力、社会性、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提炼民间玩具中利于身心发展的玩法与游戏,针对现有的儿童玩具市场需求进行改良与创新。以发祥于鲁南地区郯城樊埝村的木玩具燕车为例:在山东省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习俗。所谓“燕车”,就是两轮小车,车上站立燕子,推动小车,燕子就会扇动翅膀。其传动装置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动作系统,燕翅或人的双臂有铁丝与车轮相连,车轮转动,旋转带动直线往复运动;另一系统是击鼓传动装置,车轴上装有三角形主动轮,拨动皮筋缠绕的鼓槌,击鼓发声。这一民间玩具最大程度地将动作、声响、户外运动、拟物想象等多种儿童所喜的游戏需求结合在一起。学生们通过对燕车玩具亲身体验,并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不仅学习到这种传动游戏的方式,更是培养了将多种儿童游戏功能在玩具上有机结合的思维方式。

益智玩具:益智玩具一直在我国出口的原创玩具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中国的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益智玩具产品从清朝就开始远销海外,打入上流社会并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中国益智的创新却相对缓慢。因此,学生在认知这一类玩具时,不仅要掌握其构造和游戏方式,更要了解其内在规律和制作原理。其一,通过亲身体验玩具的过程分析这几大主流传统益智玩具的游戏规律:中国传统益智玩具游戏规律基本都可归纳为数学模型,例如九连环等巧环玩具正是运用了拓扑学的数学原理进行解环和结环操作的;其二,学生需要了解游戏背后的制作原理,如鲁班锁是如何使用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达到游戏的目的的;其三,在了解了中国传统益智玩具的游戏规律和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现有市场上已有的传统益智玩具创新案例,如将鲁班锁设计成为动物的形态,四肢运用传统鲁班锁铆合结构进行结合与拆分,以培养益智玩具的创新思维;其四,将传统益智玩具的创新思维与现有市场需求结合,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基于传统益智游戏思维与结构发展创新的游戏方式,或如何将传统益智游戏思维与结构运用到现代生活创意产品、礼品等全新的领域。

节令玩具:中国民间节令玩具由来已久,游戏方式又多与四时节日风俗相结合。如春节放炮竹、端午草编粽子、七夕“水上浮”、中秋兔儿爷、立冬“九九消寒图”等。这此民间玩具与游戏方式除了个别如烟花爆竹还得以流行外,其他很多节令玩具随着传统节日节气为现代生活所淡忘或淡化,也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旅游市场的推动,对传统民俗节日如端午、七夕的关注热度逐年提高。这为节令玩具进入玩具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节令玩具与节令游戏风俗,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能很好的面向逐渐升温的传统节庆消费市场,根据传统民间节令玩具与游戏创新推出全新的节日礼品。有学生通过调研北京兔儿爷这一老北京民间玩具的历史渊源入手,了解到中国古代民间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中秋祭月多由妇女承担;因为孩子由母亲照看,并喜欢模仿大人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即兔儿爷;中秋期间,小孩如成人一样供养祭拜兔儿爷,之后兔儿爷逐渐成为了中秋传统的节令玩具。挖掘到兔儿爷与中秋节日之间的这一文化渊源后,学生课程作业中将兔儿爷的卡通形象与中秋月饼的节日主题相结合,结合当今中秋节礼品市场的需要,设计了中秋兔儿爷月饼模系列的节日礼品创意产品。兔儿爷形象的卡通月饼模既可以作为一种富有节日气氛的创意用品在中秋节进入节日礼品市场,也可以作为一种增加生活情趣的实用产品。这一设计通过将传统民间玩具形象的再设计融入创意产品,很好地将传统民俗节庆文化、现代审美取向、当前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是民间玩具教学中将对民间玩具的认知转化为设计灵感的成功案例。

二 民间玩具实现方式的认知

民间玩具的实现方式认知主要包含材料与工艺两大方面的认知。

民间玩具材料的认知:我国民间玩具材料来源丰富,但原则上一般是就地取材的廉价材料,学生对民间玩具材料的学习,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材料与地域特性的学习。中国地域辽阔,民间玩具的取材便有了极强的地域特征。传统的民间玩具制作无不是与其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植被、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因此有了丰富的差异性:同样是用作物中的纤维作为观赏性玩偶的制作材料,北方种麦,便用麦秸编织牛羊;而南方种稻,则用稻草捆扎编织成稻草娃娃。

学生们对材料的认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对玩具材料的感性认知,主要是通过对民间玩具的直观体验,感受材料的颜色、质地、触感、敲击声音等来感受玩具材料所呈现的特质;第二步是通过二手视频或文字资料了解此材料的取材方式及加工方式;第三步是对民间玩具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融会贯通的思考。过去的民间玩具流通市井,售价低廉,就地取材、低成本取材、大量选用天然材料是其材料选用的重要原则。而手工艺人通过自己对材料的认识与把握以及其本身的生活智慧,恰到好处的将材料特质与玩具的形态玩法相结合。典型的案例便是北京独有的民间观赏玩具“毛猴”将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四味中草药按照人体的肢体特征,巧妙粘接而成猴子形象,将几味廉价中药的外观特性通过玩具形象的表达发挥得淋漓精致。就地取材、低成本取材、大量选用天然材料,并将材料与玩具有机结合,这与低碳经济下的绿色玩具的取材原则在某些层面上不谋而合。

民间玩具工艺的认知:传统民间玩具工艺与传统民间手工艺有重合也有区别,但总体来说,除个别针对高端的精品,流通于市井的民间玩具相对于民间手工艺品成本更低,生产周期更短,所需材料、工具都更容易获得,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在民间极为多见。学生对于民间玩具工艺的认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视频采访等二手资料了解民间玩具的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及加工工具。如鲁南地区郯城樊埝村的旋木玩具,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其如何用人力旋车旋制木坯的过程,了解传统旋床的机械结构,也通过资料了解樊埝村的工匠们是如何利用木头上蒸笼热胀冷缩的原理,将两块木头玩具原件进行扣合的。这些工艺上的智慧在玩具制造中为学生们展现了民间传统解决工艺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了解玩具加工工艺提供了另外的思路与可能性。其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掌握某些民间玩具的工艺流程及原理。笔者以泥玩具粗货的制作过程作为学生们体验这一民间工艺流程的认知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国长沙窑出土的唐朝“王字龟”陶模说明我国泥玩具模印成型的历史久远,到今天中国泥玩具的粗货大多使用模印成型的方式。学生们通过学习艺人工艺过程的视频,将自己创作的主题泥人翻印成型,在体会民间玩具工艺流程的同时,掌握了现代玩具造型工艺中有关于模线、出模等关键要点。

三 民间玩具艺术风格的认知

民间玩具的认知课程中,学生被要求在课程中对民间玩具从颜色、造型上进行理解。这种理解应基于对民间玩具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的调研,进而让学生从民间玩具的外观风格的认知延展到对我国民间美术中传统的审美语义的了解。

民间玩具作为民间美术的一种,相对于更为注重实用的民间手工艺来说,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创造性,其色彩和造型包含诸多民间特有的寓意与暗示。认识和了解民间玩具的艺术风格,不仅仅能通过民间玩具这一载体了解到中国民间各地域用色造型上的风格,更能通过与前期文化背景的调研相结合去解析中国民间玩具是如何承载民间审美中的内涵和寓意,并将这些约定俗成的语义通过玩具的形式传递给下一代的。课程从民间玩具取色风格与造型风格两方面着手来分析民间玩具的艺术风格。

民间玩具艺术取色风格:中国民间玩具的取色有其特定的规律,诸如民间泥人一类观赏性玩具大量使用红、黄、蓝、白、黑这些五行原色,并经常运用强烈对比的用色手法造成喜庆明快的效果。但很多玩具的取色除了喜庆等民间审美情趣的作用外,更具有一定历史传承的讲究与民俗约定的依据。如凤翔泥牛是凤翔小型泥玩具中极具代表性的品类,其颜色以黑色居多,又有青、紫、红、黄、白、橘等多种颜色品种,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体现,泥牛的起源相当久远。汉代以前,农家就有“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汉代以后则定为“立春日造土牛”,以彰显节令的到来的同时鼓励农耕。古代制作土牛时,根据立春日的干支,配合阴阳五行来决定土牛的颜色:如果立春在甲子日,甲属木,木主青;子属水,水主黑;甲子属金,色白;这一年的土牛就必须具备青、黑、白三种颜色,余可类推。当前凤翔泥牛丰富的色彩便可能是这一古代着色风俗在民间传承的结果。以泥牛立春取色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于这一民间玩具的取色规律认识并不仅仅停留在凤翔泥人一般用色特征上,而是将认知范畴深入到了我国阴阳五行的用色传统上,对中国古代的色彩哲学的认知,为他们未来的设计建构了中国传统取色规律的知识依据。

民间玩具造型风格:中国民间玩具的造型常常体现了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其造型形式绝不拘泥于客观世界的现实秩序和自然对象的感性特征,而往往被主观、随意地加以营构。这种基本审美特征,可以从民间玩具那些夸张、概括、简化或抽象的感性形态上强烈地表现出来[4]。如西北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一带民间玩具中鱼的主题的造型,完全脱离了自然形态。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妇女,甚至一辈子也未见过真鱼是什么样子,她们所创造的鱼是从前辈那里传承下来并通过自身的创作想象呈现在民间玩具造型当中的。同时,这些感性的形态又会通过传承在民间玩具上留下一些符号性的共同语言。如河南淮阳泥泥狗典型品种“人祖猴”上大量装饰有女性生殖器的象形图形,这是上古时期的生殖崇拜在民间玩具上的文化遗留。泥泥狗的造型千奇百怪,很多与制作者的个人创造力有密切的联系,但一代代手工艺人又通过模仿与传承在装饰中保留上古的图腾符号,通过玩具向儿童传递着千百年来的共同认识。学生在对民间玩具造型特征的认知课程中针对其二元特质加以认知:自由感性的造型想象力与传统造型符号的传承。感受手工艺人蓬勃的造型想象力可以感性认知上更多的接纳民间玩具的拙朴自由造型风格;而传承的符号性知识则可以作为一种知识性的传统造型语义成为学生中国化玩具设计的造型依据。

四 民间玩具文化背景的认知

纵观国内的相关设计竞赛,学生设计作品只要涉及中国传统主题,作品往往呈现的便是京剧、卷轴、毛笔、书法、祥云几个概念化的中国符号,而设计上也大多拘泥于形态上的照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理解表面化、符号化、概念化的现象,在玩具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同样相当普遍地存在。成长在现代社会信息条件下,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文化的理解很多仅限于被动接受现代媒体在传播中广为人知的图形符号,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普遍缺乏主动性的理解与认识。课堂上呈现的风土民情,民俗节令,很多学生表示闻所未闻。这些文化资源作为设计灵感来源的宝贵沃土,本土的设计师从中取材并加以发扬本具有语言、思维上的先天优势,却因为忽略相关的学习与理解而让这种优势荡然无存。

民间玩具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长久以来承载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审美要求及价值取向。民间玩具无论是艺术风格、游戏方式还是玩具的实现方式,与其历史背景、信仰习惯、节令风俗及特有的地域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民间玩具课程不应将学生的视野仅仅局限在玩具“物”的范畴上,而应通过课程,以民间玩具作为切入点,让其展开对于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对于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认知也会让学生们对在此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民间玩具内涵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对民间玩具文化背景认知的内容非常广泛,大体上可以分为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认知、传统审美要求的认知、传统价值取向的认知。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游戏是人类物质生活得到相对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有意识的娱乐活动;它依赖于生产的提高与物质生活条件的相对稳定。游戏是劳动中的插曲。游戏的内容是对过去劳动成果的肯定和对未来劳动成果的向往”[1]。作为游戏的物质载体的民间玩具必然也反映出对其产生时代的生产与生活条件的回忆。如陕西凤翔的泥塑春牛就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劝耕”仪式中“打春”、“鞭春牛”的风习[5],是对中国传统农耕经济活动的一种回忆。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区别,这也是造成中国传统民间玩具题材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根本原因。而中国传统审美要求则大量表现在民间玩具的用色和造型等方面。如前述泥人或泥牛大量使用红、黄、蓝、白、黑五行原色,一方面表现出运用强烈对比手法造成喜庆明快效果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和谐为美的色彩哲学思维。在中国传统民间玩具中还可以深切地体验到一些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如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的制作多取材于自然材质,如竹、木、泥、石、草等;而且都是随原料的本性进行加工制作,比如多数竹木玩具的制作,顺其纹理,以其自然纹理为装饰。这反映出一种崇尚自然和“万物有灵”的价值观[6]。再如山西非常著名的一种民间玩具叫“虎头枕”,又叫“虎头鱼尾枕”,其造型以虎为头,以鱼为尾。在中国民间,虎是生气勃勃、威武壮实的象征,而鱼则被认为是繁殖力最强的一种动物。闻一多在《说鱼》一文中说到:“鱼在中国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含义。”虎与鱼的巧妙结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中种族繁衍、生命崇拜的价值取向[7]。对于这些文化背景,要求学生从考察具体的民间玩具出发,对其形成的历史、地域文化背景进行调研、整理与交流,使其对于民间玩具的认识由点及面,由外及里,深入到文化背景的层面。

[1]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1.

[2]宋 军.传统玩具设计思想对现代玩具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11(14):130 -154.

[3]王 伟,王连海.民间玩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潘鲁生.论中国民间玩具的审美形式特征[J].艺苑(美术版),1995(3):50 -52.

[5]曹振海.儿时耍货:中国民间玩具艺术史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6]刘飞龙,靳桂芳.论民间玩具的生命力[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6):213 -214.

[7]李 方.论中国民间玩具[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279 -280.

猜你喜欢

民间玩具游戏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爆笑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