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再思考
——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3-03-27王俊骏

东方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私有制费尔巴哈异化

王俊骏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广东 揭阳 522031)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再思考
——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王俊骏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广东 揭阳 522031)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异化劳动理论。准确而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将有助于我们理清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马克思早期丰富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来源;顺序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人受物的压迫和统治等种种异化现象。时至今日,异化劳动理论仍然是我们观察和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方法。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异化理论并不是由马克思首先创立的,在马克思之前的许多思想家就开始用它来阐述和论证自己的理论。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讨论社会契约论时首先提到了异化思想。霍布斯认为,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在平等的基础上彼此之间订立契约,愿意将自己的部分权利“异化”给“利维坦”,在这里,“异化”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转让”。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卢梭吸收了霍布斯的异化思想,在其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将异化定义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行为,突出了“异化”的否定性。他认为,国家是建立在人们共同订立契约的基础之上,所以国家应该是民主的国家,当国家存在各种异化现象时,人们就有权利推翻这样的国家。

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影响很大,在黑格尔建立的哲学体系之中,他认为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是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而必须经历的环节,这种自我否定的能力表现为绝对精神的能动性。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阶段中,由于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必然要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自然界)。但是,当绝对精神意识到自然界就是自己本身的异化时,它就要通过异化的扬弃而进入到精神阶段,在人的意识之中返回到自身,最终完成绝对精神自我异化和扬弃自我异化的过程而到达自我综合的阶段。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欺骗性和虚伪性。他认为宗教其实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人们赋予了上帝以人的力量,却受上帝的统治和压迫,这便形成了异化。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费尔巴哈的人本论对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人的类本质思想有重大影响;第二,费尔巴哈不仅分析了宗教和唯心主义存在的弊端,并且指出了他们在认识论根源上的错误。

德国哲学家赫斯继承并拓展了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将宗教领域的异化引申到政治经济领域的异化上来。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金钱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一种支配和统治人的力量。并且,异化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所以,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才能消除异化。无疑,赫斯的异化思想比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前进了一大步。

综上所述,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卢梭、黑格尔、费尔巴哈和赫斯等人的异化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并对他们的异化思想进行了扬弃,将异化劳动理论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现状相联系,使异化劳动理论注入了科学的因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异化劳动理论。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异化”一词在拉丁文中表述为alienatio,主要意思是“变为异物”;在英语中表述为alienation,其意思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分离、离间、使不和、疏远”,二是“让渡、转让”。“异化”一般的解释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们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受自己的控制,反过来成为支配和统治自己的外部力量。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是分别由“异化”和“劳动”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在哲学史上黑格尔首先将“异化”概念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将“劳动”视为经济范畴,经济学家斯密在国民经济学的研究中对“劳动”概念作了重要解释。因此,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异化”概念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重要来源。

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工人同其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1](P52)劳动产品本来是工人支配和使用的对象,现在却成了工人异己的力量,“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P51)为了深刻理解异化的概念,《手稿》将“对象化”和“异化”的异同进行了比较:任何人类的劳动都属于对象化的劳动,在劳动中产生的结果都要对象化成为人类劳动的产品。但是,当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压制和支配劳动者的一种力量时,在这种情况下,称之为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的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1](P52-53)在这里,工人的劳动不但属于对象化的劳动,而且是属于异化的劳动,工人的劳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转变为一种压迫自身的异化劳动,成为一种与工人相对立的力量。

其次,工人同其劳动活动相异化,即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一种充满自由和富有乐趣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活动变成了一种异己的使工人感到不自由不快乐的活动,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的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1](P54-55)在这里,劳动既不属于工人本身,工人在劳动中也找不到自己。

再次,人同其类本质相异化。在谈到人的类本质时,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P57)这个时期的马克思,因为还未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将人的本质与人的类本质等同起来,认为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和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1](P57)劳动本来是人的意识和思想转变为物质的现实过程,它体现了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异化劳动却使这种活动与人相异化,把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贬低为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和工具,人与动物没有了区别。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手稿》时期的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一样,认为“人是对象性存在物”,如果要认识人与他人的关系,首先必须认识人与其自身的关系,人与其自身的关系如何,那么,人与他人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人与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P57)因此,由前面三个规定可以推导出第四个规定的成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尖锐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的最集中和最典型的表现。对于异化的感受,工人和资本家完全不同,工人感觉非常痛苦而资本家感到十分满足。

可以看出,前两个规定是经过经济学上的实证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而后两个规定则是通过人本主义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那么,是所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都是异化劳动呢?还是仅仅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是异化劳动?

笔者认为,异化劳动仅仅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这是根据“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做出的判断。通过以上的分析,异化劳动的主体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创造劳动产品的工人(无产阶级),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存在真正意义上与资产阶级相对立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没有什么财产,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因此,“异化劳动”的主体是无产阶级(而非任何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者),成为“异化劳动”概念外延的判断依据。第二,“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所特有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推断“异化劳动”概念的外延。“异化劳动”对于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起了重大的作用,而“剩余价值”作为揭示资产阶级的富有正是建立在无产阶级的被剥削基础上的一个概念,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才存在,这也有助于“异化劳动”概念外延的判断。因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之中,“异化劳动”与“剩余价值”之间联系紧密,两者存在内在的沿袭关系。“异化劳动”对“剩余价值”的发现有启迪意义,“剩余价值”对“异化劳动”有深化意义。换言之,“剩余价值”从哲学的角度可以表述为“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表述为“剩余价值”,两者的表述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三、异化劳动理论四种规定的顺序问题

通过阅读文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四种规定时并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他在探讨异化劳动时既不是从宗教世界中的上帝出发,也不是像黑格尔那样从抽象的绝对精神出发,而是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即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与资本相矛盾的状况,来阐述他的异化劳动理论。最能够直观地反映无产与有产之间尖锐的对立关系的就是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而工人的劳动产品只不过是工人劳动过程的总结,所以,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来源于劳动本身的异化。但是,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人的类本质是能够创造社会产品的劳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从劳动过程自身存在的异化现象能够判断出人的类本质的也被异化。如果说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不能享受创造劳动产品乃至劳动过程的快乐,甚至在这种条件下造成自己类本质的异化,那么,谁能享受这些工人们失去的快乐呢?那就是资本家了。一边是工人的痛苦,另一边却是资本家的快乐,这可以说是人与人相异化最典型的证明。从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对立关系到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经过科学的逻辑推导,总结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的四种规定。在这一逻辑推导过程中,马克思将生产过程中表面上的物质关系归结为本质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归结为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这种分析方法对于马克思以后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这种逻辑推断的方式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可能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规律的一种方式,但这毕竟只是思维对现象的一种认识方式,我们难道就可以认为这种逻辑推导顺序与事实的逻辑顺序完全一致吗?正如前面所阐述的,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本身的异化造成的,而劳动本身的异化又表明了人同其类本质的异化,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且,劳动本身的异化给使工人受到压迫,终究会导致人同人相异化。通过以上分析,从事实的逻辑顺序来看,劳动本身的异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马克思异化理论四个规定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其它三个规定都是由它所产生和引起的。由此可见,劳动本身的异化这个规定非常重要,它不仅与特定的的经济形式相联系,还与人的类本质问题相联系;这样,便将人本主义引入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过程中。在这个方面,马克思既超越了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同时也超越了斯密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最终,通过人与人的异化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残酷的剥削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的结论。所以,劳动本身的异化这一规定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

自从开始展开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以来,关于其在马克思思想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辩论和探讨就没有停止。当然,我们应该承认,“《巴黎手稿》中确实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以抽象的人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思辨逻辑,和以现实的经济事实为出发点的科学逻辑。”[2](P177)大部分学者认为,在马克思的全部理论之中都有异化劳动理论的影子,它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精华部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和关注;有的学者甚至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马克思后期的许多理论都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展开与延续。与以上观点完全相反的是,部分学者,如以阿尔都塞为典型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则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存在“认识论上的断裂”现象,即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思想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思想迥然不同,甚至对立。因此,这部分学者以完全否定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没有新意,只不过是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颠倒”而变成一种类似于“费尔巴哈的‘社团的’人道主义”[3](P206)而已。

以上两种观点都值得商榷。应该承认,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了早期马克思的思想开始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这种过渡时期的异化劳动理论便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孕育着唯物史观的方法。因此,对于异化劳动理论,我们要遵循具体的历史的原则,充分认识其意义和价值,而不能放大部分来否定整体。并且,即使就其所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来说,异化劳动理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的悲惨命运、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不可否认,虽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现实的政治经济生活为基础,超越了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具有其进步的因素;但如果仅仅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试图来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流通等问题以及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问题,还是不够说服力的。原因在于:“人本主义只具有价值评判功能,而不具有科学认识或科学分析职能,即它不能用来解释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职能错用’或‘领域错用’必然暴露人本主义的局限。”而且,“这种局限妨碍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科学分析,因而也妨碍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4]马克思自己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不断成熟,特别是在标志着唯物史观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以及后来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异化劳动理论的不足也就逐渐得到弥补。

总之,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条件下异化劳动的非人道因素的分析,马克思从理论上论证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异化劳动这一历史现象。即使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2] 孙伯葵.探索者道路的探索[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

[3] 阿尔都塞.自我批判材料[M].纽约: 哈谢特(Hachette)出版社,1976.

[4] 韩庆祥.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5).

责任编辑:潘文竹

Rethinking of Marx's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with a Review of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

WANG Jun-jun

( Jieyang CPC Municiр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Jieyang 522031, China )

The alienated labor theor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in 1844.He critically assimilated the alienation thought of Rousseau,Hegel,Feuerbach and Hess,thus forming a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which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Accurat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will help us to sort out the context in which Marx's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was developed,and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his early philosophy.

Marx; alienated labor; status

A81

A

1005-7110(2013)03-0046-04

2013-04-24

王俊骏(1977- ),男,广东揭阳人,中共揭阳市委党校马列室讲师,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私有制费尔巴哈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费尔巴哈与孔子“爱”的差异及当代意义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