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

2013-03-26姜土生邓卓明

当代青年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大学生

姜土生 邓卓明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要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首先应该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科学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当前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理论研究和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中,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认识还不尽统一,没能形成一致认同的概念,有的理论文章中甚至出现曲解,不仅不能较好地引导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实践,相反可能会成为误导。因此,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准确界定大学生心理危机,弄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涵显得十分必要。

(一)关于危机

要准确界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首先应正确认识什么是危机。《现代汉语小词典》关于“危机”的解释是指:(1)指危险的祸根;(2)严重困难的关头。“危机”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危险的祸根,是并未明确显现的、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是可能引起祸事的根源;二是严重困难的关头,是起决定作用的严重困难时机或转折点。现代社会“危机”一词被广泛应用,在加上限定词后,表现各个方面的潜在危险或严重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生态危机”、“信任危机”等。其中心理危机是危机的一种,是与人类主体心理相关的危机,是可能带来祸事或灾难的潜在危险或紧要关头。在部分文章中把危机等同于心理危机是不准确的,如许志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一文中说:“危机是人们在遭遇了超出他们的资源和应付能力的事或境遇时,个人无法应对而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1]作者将危机界定为心理状态,明显将危机与心理危机混淆,是有失偏颇的。邵昌玉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探究》一文中也说:“危机是指个体遇到重大问题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不平衡。”[2]这也把危机与心理危机混用,是不可取的,在我们的研究和实践中应该避免。

(二)关于心理危机

在我国研究心理危机的文章中,大多数人对心理危机进行界定时,都引用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1998年,龙迪首先在文章中引用了G.Caplan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3]2006年,曾庆娣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一文中也说:“迄今为止,几乎每一篇有关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文献都要援引心理学家G.Caplan的开创性工作……他对心理危机的定义至今广为接受。”[4]

G.Caplan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包含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明确了困难的情境是一个人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第二,这种情境是某人当前无法应对的困境;第三,明确了困难情境使人产生心理困扰而不是其他困扰,因此形成的危机是心理危机而不是其他危机;第四,这种心理困扰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而不是其他心理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是暂时性的,随着发展可能消失,也可能进一步恶化。G.Caplan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对我国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G.Caplan关于心理危机的概念没有说明“个人的心理失衡状态”会带来什么危险的后果,与我国“危机”一词指“危险的祸根”的含义并不一致。我们在引用G.Caplan关于心理危机概念的同时,应当结合汉语的词源意义,进一步理解并界定心理危机的概念。

任何理论都不具有普适性,且我国“危机干预本土化程度不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本土化发展进程,不断提高本土化程度”。[5]我们认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者群体的心理能力不足以面对困难情境时产生的,可能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暂时紧急性心理失衡状态。

(三)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

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的文章中,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概念的界定不多。在仅有的几个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09年,邵昌玉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探究》一文中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由于无法克服心理冲突或外部刺激而对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所发生的一种反应。”[6]2010年,高留才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一文中认为:“所谓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当大学生受到一些突发事件的刺激,或面临巨大困难一时难以克服时而手足无措,或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时而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惑,这种由突发性而演变成的长期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7]大学生心理危机应该是危机的一种。劭昌玉的概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是高校学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与“危机”的本意不尽一致,需要进一步斟酌。高留才的概念中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等同于心理危机,不尽科学。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说:高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育部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概念,该文件是针对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的专门文件,其心理危机的概念专指大学生心理危机,但是文件并没有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作进一步的解释。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我们应当进一步准确界定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念。

根据前述心理危机的概念,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能力不足以面对困难情境时产生的,可能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短暂紧急性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这一界定突出了如下几层含义:(1)心理危机的主体是大学生,与干部、军人、农民等主体相区别,大学生心理危机主体不仅是个体还可能是群体;(2)心理能力的不足和遭遇困难情境是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3)大学生心理危机不能得到有效干预会对自身、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4)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危险的紧急关头;(5)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为心理失衡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进行的相关研究有:卓高生、吴志敏认为:“危机具有复杂性、突发性、紧急性、痛苦性、无助性、危害性等特征。”[8]肖三蓉等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点。”[9]陈春莲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特点有,发展性、交互性、易发性、潜在性等。”[10]根据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界定,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如下特点:

(一)发展性与存在性并存

当代大学生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他们在生理上多已经完全成熟,至少也接近成熟。然而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却远未达到真正成熟。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强烈地要求社会把他们当成人看待。社会也多以生理标准来看待大学生,完全视他们为成人,提出了超过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社会要求,这容易使大学生承受难以承担的心理压力,甚至形成心理问题,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大学生在生理与心理发展中的不平衡,社会发展要求与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现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性特点。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一些关于人生重要而根本问题的思考,如人生目的、意义、价值、责任等认识,往往导致个人内心的冲突和焦虑。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追寻生活意义过程中出现诸多心理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到化解,就可能出现心理危机,说明大学生心理危机具有存在性特点。

(二)潜在性与突发性并存

大学生心理危机在爆发之前,往往有一个较长的隐蔽期,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生心理出现一定程度的问题,并逐步累积不断发展,有的还一定程度地影响到行为,但是这些心理问题程度较轻,不易被发现,也没有表现出严重的危害性。随着心理问题的不断积累,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各种环境条件的进一步聚集,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激事件的出现等,大学生心理危机才最终显现。在出现心理问题到心理危机的最终爆发之间的这个较长的潜伏期,表现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潜在性。这一时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如果心理问题能早发现、早干预,将其消除在萌芽期,就能避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爆发。

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和潜在性特点,致使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容易被发现,一旦心理危机爆发的条件具备,就迅速表现出危害性。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总给人以突发性认识。在看到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性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其潜在性特点。

(三)危害性与机遇性并存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些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自残或者自杀、致伤或者致死他人、破坏社会公共系统、群体性事件等。“大学生自杀现象已不是极个别现象,且有增长之势。”[11]“近一时期以来,个别高校接连发生学生由于心理异常等原因致伤或致死他人的严重事件,教训十分惨痛。”[12]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也多关注自杀或者致死他人的危害,而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破坏社会公共系统和群体性事件述及较少。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危机对社会公共系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比如大学生攻击破坏公共网络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等事件屡有发生,其中因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造成的破坏是一种主要的原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虽然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特点,但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对心理危机进行识别,当认识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危机以后,可以加以干预。把握机遇,正确、及时和有效的干预,常常能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得到有效化解,而不至于形成危害性后果。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当把握机遇,防止危害的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要有效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首先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科学分类。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科学分类,有利于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并能针对每一类型的特点,制定有效干预策略,最终形成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纵观当前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尚没有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明确的分类。在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究中,多引用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对危机所作分类,如许志红在文章中说:“布拉默把危机划分为3种形式: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13]卓高生也在文中引用布拉默对危机作出的3种分类:“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14]而马坤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分类时认为:“从总体上分析,仍可以把危机分为 3类:(1)发展型危机。(2)境遇型危机。(3)现实存在型危机。”[15]对布拉默关于危机的3种分类的借鉴,是当前研究中关于心理危机分类的普遍做法。此外,鲍尔温(Baldwin)提出一个有利于评估和治疗的危机分类系统,心理病态程度从弱到强分为:“倾向性危机、过渡期危机、创伤性危机、发展性危机、精神病理性危机、精神科急症等。”6种类型。我国学者段鑫星等认为:“更倾向于把危机分为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障碍性危机。”[16]这些分类方法是心理危机的基础性分类,是较为常见的分类方法,对我国心理危机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这几种分类体现了较强的心理学学科属性,无论是对概念的把握,还是对实践的指导都需要有较强的心理学学科基础。作如上分类后,每种心理危机的诱发原因、特点、干预的可针对性等都不明显,与工作实践有很大不同,要有效地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需要进一步进行更为明确的分类。段鑫星就认为:“大学生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所经历的多是发展性危机,如失恋、学业失败、性困惑等引起的危机。”[17]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大学生主体的不同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女大学生心理危机,男大学生心理危机;一年级大学生心理危机,二年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危机,研究生心理危机,大龄大学生心理危机;农村大学生心理危机,城镇大学生心理危机;贫困家庭大学生心理危机,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危机等。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危害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级心理危机,二级心理危机,三级心理危机”[18];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阶段不同可以分为:潜在性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性大学生心理危机。本文拟按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为适应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学习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恋爱情感型大学生心理危机,人际关系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境遇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经济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就业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综合型大学生心理危机等。

(一)适应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适应型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大学生对大学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不适应,从而形成的心理失衡状态。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适应大学环境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大学的管理与中学的管理有较大区别,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理能力。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期间自立能力较差,缺乏独立决策的能力,导致适应不良,严重者会引发适应不良症。环境适应得不好,容易引起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因而环境适应差是引发大一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在这一阶段对其加以关注和重视。

(二)学习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学习成果是家长、老师、同学、社会、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大学生非常看重的。大学的学习内容信息量大,教学方法区别于中学,一些专业课的学习与中学成绩关系不大,这些因素容易造成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影响大学的学业成绩,而大学同学入学成绩都很接近,大学同学间的学习竞争基本上是重新开始,大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每人的努力程度。大学在学科设置、课程数量等方面任务普遍较重,不少学校有外语、计算机等过级的硬性要求,学生没有通过相关要求,无法取得学位甚至不能毕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另一方面,因为就业的要求,大学生除了完成较重的必修学业之外,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资格考试和等级考试,这进一步加重了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还有的学生对专业的不适应和排斥,也会造成学业上的巨大压力。这些学习上的压力往往使大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三)人际关系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成长环境比较封闭,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个性缺陷。许多独生子女从小一直是家长和老师眼中的佼佼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缺少交往中必须的宽容、热情、信任和技巧,这一弱点在上大学以后的集体生活中暴露无遗。大学寝室同学间的关系紧张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重大隐患。缺乏交往能力还表现在大学生容易出现骄傲、不懂得欣赏他人优点等方面,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同学之间“心墙”越垒越高。除了与同学的关系紧张外,在与老师、家人或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大学生也常常受到挫折。在碰到人际关系挫折后,他们有表现为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特点,表现与他们的骄傲不相符合的低自信力。一旦遇到困难,没有勇气面对,更没有能力解决,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人际关系挫折时的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四)恋爱情感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普遍具有欣赏和追求异性的心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同,当代大学教育与管理中,对于大学生恋爱的态度也越来越宽容。目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果感情和学业处理得当,恋爱会使两人相互督促,共同进步和提高。然而,有的同学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情感经验缺乏,无法处理好复杂的情感纠葛,一旦出现感情挫折(如遭遇倾慕异性的拒绝,恋爱过程中的分手,不慎的性行为,恋爱与学业、事业之间的冲突等),就容易陷入恋爱情感引发的心理危机。

(五)境遇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境遇型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或人为事件的影响,使大学生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压力,从而产生心理危机。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洪水、“非典”、冰雪灾害、地震、内涝等自然灾害,以及大学生个人及家人在灾害中受到的影响和伤害,往往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心理危机,从而形成继发性伤害事件。而生活中突发的人为事件,如亲友突然死亡,父母感情破裂,家庭经济破产,家人受到刑事处罚,偶像幻灭,自身遭遇身体的侵害或财产的侵占等偶然性遭遇,这些事件随机性强,当事大学生没有心理准备,一经发生,心理上的无助感和挫折感十分强烈,非常容易使大学生爆发心理危机。

(六)经济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目前,子女的教育费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费用,已经是许多中国家庭第一位的消费支出。[19]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村家庭、城市低保户等经济困难的家庭,要负担一名甚至是多名大学生上学是一个巨大的压力,许多家庭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相关奖、助、贷政策,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大学生学费的问题。然而,日益上涨的生活费是经济困难家庭大学生面对的难题,其中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兼职收入缓解一定的压力。而那些既困难又没能找到兼职的学生,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容易感到无助和自卑,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生活在同一群体中的大学生,来自不同条件的家庭,具有不同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大学生容易羡慕家庭条件好、消费水平高的学生,有的学生还盲目攀比,给自己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进而产生嫉妒,形成严重的心理负担。也有大学生以高消费来赢得恋人欢心,让自己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

(七)就业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前程的担忧,他们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能干什么,感到前途渺茫,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辜负父母的期待,甚至担心失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几乎从一上大学起就在为就业做准备。这种就业压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应激源,是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就业压力型大学生心理危机还表现在求职过程中。一方面,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也越来越高,留恋大城市工作,不愿到艰苦地区工作,加上就业领域存在的个别不正之风,使不同家庭社会背景、地域条件、性别等的大学生受到区别对待。在就业过程中,部分难以就业或与就业预期反差较大的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上述分类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来划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上述两种,甚至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我们在区分其类型,把握其特点,寻找针对性干预策略时应该注意区分,并抓住其主要原因。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如上分类,也符合国家相关部委的要求。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20]只有认清每一类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才能“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21]

[1][13]许志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7(12):117-119.

[2][6]邵昌玉.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机制的探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9(7):173-175.

[3]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4]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5]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70-73.

[7]高留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68-69.

[8][14]卓高生、吴志敏.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源考察及干预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12):179-181.

[9]肖三蓉、陈玉民、李汉武.大学生心理危机主动介入管理模式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1):94-97.

[10]陈春莲.论安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现代教育科学,2011(2):96-97.

[11]杜德鱼等.构建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防护体系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7):142-144.

[1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教社政厅〔2003〕2号).

[15]马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144-146.

[16][17][19]段鑫星、程婧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13,52.

[18]马喜亭、李卫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研判与干预模型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03-107.

[20][21]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