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同性及启示

2013-03-19季绍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浙江温州325035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理念教育教师

季绍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传播系,浙江 温州 325035)

中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同性及启示

季绍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传播系,浙江 温州 325035)

中美两国国情迥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尽管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越发趋同,但高校的课堂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评定等教育理念却大不相同。美国高等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美国;高等教育理念;教育质量

跨入21世纪,中国是美国目前最大的高等教育生源出口国。据报道,201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较2011年增加5.99万人,达到39.96万人,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我国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其中中国赴美留学生比例最高[1]。根据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2011—2012年,被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留学生数量从157 558人增加到194 029人,增长率为23.1%,其他国家赴美国际学生平均仅增长5.7%[2]。可见,美国是中国留学生最喜欢的留学目的国。这种“井喷”式的留学特有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教育,如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这种趋势在今后几年内会继续发展[3]。同时,中国留学生明显出现低龄化现象。一些富裕起来的中国家长在孩子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就送孩子到国外求学,这种趋之若鹜的现象折射出国内一部分家长包括孩子本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不满,如对应试教育体制、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及对高等教育质量、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不满等。事实上,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都相继走过成功和失败的探索之路。余祖晨对中美两国的教学方法做了对比研究[4];张文英就中美两国的教育体制差异进行了比较[5];王长宇则从中美两国的国情入手比较两国的高等教育[6]。笔者正值在亚利桑那大学访学,对中美高等教育理念异同性有更深的认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美高等教育在各自教育理念驱动下的教育方式的异同性,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中美高等教育理念的异同性

当前国内外教育界对教育理念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但教育界比较认同的看法是,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7]。可见,教育理念既是系统化的也是非系统化的、单一或彼此独立的理性概念或观念,取决于教育主体对“教育应然”即教育现实的了解和研究程度,以及他们指导教育实践的需要。无论是系统化的还是非系统化的教育理念,均对教育主体的教育实践发生影响[8]。众所周知,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即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个性,全面提升大学生与他人合作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随着近几年中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频繁的国际交流促进了中国高校教育理念与国际接轨。然而,在落实这些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与美国高校的做法都大相径庭,存在较大差异,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方面。

1.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课堂组织还离不开常规的教室和以教师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虽然已经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但中国高校的总体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学习效果普遍不太理想: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疲倦,课堂纪律也很难保证,尤其是大课堂教学。

反观美国的大学课堂,以亚利桑那大学(以下简称亚大)为例,本科生一堂课为75min;硕士研究生一堂课为4h;博士研究生一堂课为5h。期间休息时间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一般为10~15min。以“幸福政治(Politics of Happiness)”公共课为例,5位教学人员组成一个教学团队,除主讲教授外,其余4人为实习教师。其中,1人负责计算机硬件,负责主讲教授在授课前的硬件准备工作;1人负责计算机软件,帮助主讲教授安装课内外软件和上传或下载资料,另外2人与主讲教授商讨与该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及负责学生的作业批改;主讲教授对一些有争议的学生作业含学生作品做定夺。这种教学团队的组成方式使主讲教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投入到与该团队合作的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中去。实习教师在教学现场或课后通过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主讲教授与实习教师相互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亚大的大课堂教学经验对中国高校的大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亚大研究生(含硕士和博士)层次的课堂教学,硕士和博士可以在同一课堂上课,4~5 h的课堂基本上由研究生自己来做PPT(Power-point)演讲,而教师只是在学生演讲完毕的间隙做个简短的评价,间或补充一些知识或要点。更多的交流基本上来自同堂课的其余研究生的提问。以“批判性的语篇分析(CDA)”课为例,一个25人的班级被分成5人为一小组(学生自愿组合),然后由当天主讲的小组长分配各小组的话题(含文字、图片、录像、录音等),所有与之相关话题都放在亚大的校园局域网上,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NetID(亚大的一种电子学生身份证),进入校园内网进行搜索。同时可以在内网上检索到与本次授课有关的所有教学资料,其中包括本次授课教师上传的授课计划,本学期的教学进度,推荐的参考书籍及期末教学检测要求等。5名成员组成的演讲小组事先已分配好各自的主题演讲任务,通过课前查询资料,学生已储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接龙式演讲;演讲期间演讲者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听课组员进行随机提问,营造了学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而教师只是对学生演讲的内容加以适当的补充和完善。数小时下来,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演讲与互动,教师予以点拨。在课后,以第二语言习得和教学(SLAT)研究所为例,每周五都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各类与语言学有关的学术讲座,主要形式有圆桌会议(roundtable seminar)、工作坊(workshop)和博士论文答辩,本校的研究生或专任教师及来访的各国访问学者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亚大“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值得中国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层次虽然采取了“以生为本”的授课方式,但研究生的知识面窄,不能对某一特定的话题进行翔实的旁征博引,究其原因,研究生学习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各学科之间的跨学科知识相对贫乏。

2.教学管理模式

在很多人看来,美国高校几乎没有实质性的管理,或者说管理形式是隐形的,但其管理却始终体现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具体行为之中。美国高校教育管理的形散主要受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影响,即强调个人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能够在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和自我约束下的自由,而学术自由的氛围在美国高校中是普遍浓厚的。在课堂上,教授上课随时可以被学生打断,而且学生也可以挑战教师的观点,教师非但不会迁怒于学生的“无礼”或“不尊”,而且还会鼓励学生挑战自己,因而常常会出现师生或生生之间的激烈辩论。一些当堂课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往往等到下堂课会有适当的解释或处理。当然如果当堂课有不少学生提出问题,任课教师则应该懂得如何取舍,对课堂上未能给与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后的电话预约或电子邮件联系答疑。实际上,美国高校的专任教师是实行弹性坐班制的。这与国内一些高校教师下课后就无法与学生建立起实质互动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对比。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管理方面,中美高校由于教育体制不同,在操作上也有很大的差别。美国高校不存在班级这一教学基本单位,所以没有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与自己本专业有关的课程,只要达到所在大学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所有与学生有关的活动都交给校内的各种志愿者组织,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而且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学生自主管理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某学生不主动与校内各种组织打交道,很有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精神负担与心理问题,美国个别高校内的校园枪击案与此有关。美国高校学生的住宿和食堂管理全部实行社会化招投标方式,中标单位承担所有的学生后勤管理和安全等事项,与学校无关。中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方式和专业指导教师的有效监管;而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已经开展,但其后勤服务仍然与母体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逐步改革。

3.教学质量的评定标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中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严峻挑战,这也是一些高中毕业生选择放弃高考转而投入洋高考行列的主要原因之一。注重教育质量,国内外高校一直都有趋同的看法,但在实施方面会出现较大的偏差。美国高校衡量教学质量是多元的,它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组成比较繁杂,主要考虑对象为学生本人、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校友评价及同行评价等。由于美国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来监督或指导各高校的运作,各种官方或非官方的高校评价机构在美国鱼龙混杂,因而不能单看某一机构评估高校的教学和排名。其实,美国人对高校排名看得并非很重,美国高中毕业生选择大学主要是考虑高校所在城市、校外活动、体育及健身设施和校园安全等非学习因素,即美国高校的教学质量是由外因来决定内因的。中国高校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刚性考试成绩来体现,它的教育质量基本上取决于学校内部机制,但国内个别高校尤其是示范院校在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估方面率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学生的高质量毕业作品代替华丽的简历来应聘就业单位,开创了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先河。根据最新来自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教育版报道,2012年美国在世界400强大学排名中占有2 1%的绝对优势,占据首位;中国高校入围9所,列第10位;而日本高校列第6位,韩国列第9位,均领先于中国高校总体实力[9]。根据USNews的评价,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分别位于第44位和第48位。中国高校进入世界顶尖大学前百强,可喜可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均排在40位以内。中国两所最好的高校在师资和科研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指标,几乎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的指标,但在国际化方面,如国际师资和国际留学生方面得分较低,而香港的三所大学在国际化方面得分较高。所以,中国高校的中长期目标要做好国际化教育,超越自我,争取与世界顶尖大学接轨。

二、美国高等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美国建国至今也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美国的高等教育早在建国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发展起来了。中国是个传统的重视教育的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不乏出现过世界级的文学家和科学家。尤其在当代,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感受到国际化和全球化带来的变化。一些富裕起来的中国中产阶层家长更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尤其是美国高校接受高等教育。这里虽然存在一定的跟风和攀比因素,但中国家长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毫无保留的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反观中国高校包括一些知名院校,仍然沿袭着中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当然会令部分家长和学生不满意。改变中国这一教育现状,美国高等教育理念值得借鉴。

1.简政放权,扩大高校自我管理权限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和规范的教学管理作为保障。由于中国特色的国情,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仍以中央集权式的模式为主。美国高校的教授治校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在美国高校的一些教学改革和教育模式的转变都是由专家组成的教学委员会决定的,由该委员会选出的校长集中民意发布重大的校内决定。在中国高校管理体制中,由政府任命的校长权利过大,往往校长个人的意志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命运,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衡。除了国家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学开设必须的专业外,教育部应给地方院校更多的自治权,通过国家立法规范各高校的日常运作。美国并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统筹全国高校运作,而是通过立法规范其日常运作,这一点值得借鉴。要探讨实现高校和其专业优胜劣汰机制,让政府行政干涉高校事务降到最低限度,同时也可以在一部分重点示范院校实行校长选举制以代替任命制。中国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负直接责任的领导责任不明晰,存在法律漏洞;出现刑事犯罪时,一般是根据普通的民法来处理。美国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枪击案或教师对学生的性侵和猥亵等事件),当事人和直接负责人都得接受司法调查,在结案前,他们都被所在的学校当局暂时停止教职。一旦案件查清,还当事人和负责人清白之后,他们就被立刻允许返岗,而且还可以领取由该大学所在州政府统一发放的一笔可观赔偿金;然而一旦确定有罪,他们将自动失去教职,同时还会向他们追索在犯罪后发放的工资。美国高校对于师生犯罪立法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学生的论文抄袭、考试作弊,教师的虚假科研申报、学术造假,以及教学部门负责人的渎职和失职等,这些都有明确的惩罚条例可循。中国高校对于这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般作口头警告或书面检讨等处罚,违法成本过低,显然无法引起一些违规者的足够重视。在教学管理方面,中国高校应取消目前名存实亡的班主任制度,代之以专业的辅导员负责制。

2.在优质课堂教学的带动下开展应用性或理论型研究,形成团队合作的教学和科研优势

中国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相互之间的割裂现象比较明显。一些高校教师忙于拉有利可图的科研项目而把日常的教学弃于一边,或只顾教学而忽视了与教学紧密相关的科研工作。美国高校教师都有或多或少的社会任职经历,学生从教授那里认识社会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事实上,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优质的课堂教学会激发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反之,高质量的科研项目会促进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必须要学会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令人遗憾的是,国内学术腐败盛行的源头主要是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的申请,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利益的诱惑。近年来中国的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以几何倍数迅速增加,但其中原创和创新研究可谓凤毛麟角,大都是原有观点的拼凑和重新组合,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可就是这种状况为何让大学教师和教授级的博导们乐此不疲呢?其根源在于高校职称评审和科研的物质奖励机制。美国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申报作假要负法律责任。学术造假在美国高校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一人学术造假被发现,就会失去其做教职的权利,同时在学术界也是被人所不齿的。我们要杜绝假、大、空的科研论文,同时也要防止科研课题经过改头换面后重复申报,要真正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高校科研机制,杜绝短平快式的科研成果,使中国高校塑造起置学术道德于教学和科研之上的学术氛围。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仍是为教学服务。美国高校所有的教授包括那些拿到诺贝尔奖的教授都有给本科生讲授基本学科理论的教学义务,否则教授职称不被学校当局认可。反观中国高校,由于教学费时又费力,一些在科研方面小有成就的教师便脱离了教学岗位而倾心科研以获取更大的物质利益,这种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国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长基本上靠自己摸索,而美国大学的教学团队合作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校应消除教师间单打独斗式的教学和科研习惯,在优质课堂教学的带动下开展应用性或理论型研究,形成团队合作的教学和科研优势。

3.学生入学标准多元化,教学管理科学化

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不能仅仅依靠高考这一唯一应试途径,应采取学生入学标准多元化。虽然中国现在除了全国统一高考外,还有自主招生和部分高校自我命题的招生,但考试痕迹仍然过重,而且自主招生考试是比高考更为“掐尖”的选拔考试。美国高校却没有全国的统考,S A T只是一门综合考试,内含阅读、写作和对基础数学知识的考查,考试分数不会最终决定高中毕业生能否进入大学,它只起一个参考的作用。美国大多数高校只依据本校的综合指标来衡量学生能否入学。如常见的综合指标包括:中学阶段的各门功课的平均成绩、体育成绩、课外活动和参加社区活动的记录,以及学生的上学陈述和教师的推荐信等。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今后中国高校录取新生都得在大学网站上公示录取结果,学生是否会被录取不应仅取决于高考成绩,还要结合该生在高中阶段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如学生未被录取,也应该给落榜生一个书面的解释,且教育部应推出适当条例让落榜生有申述的机会。在教学管理方面,中国高校应取消目前名存实亡的班主任制度,代之以专业辅导员负责制。在教学方面,教师的教学质量不能仅仅依靠教务处或教学督导处监督,还要有听课学生及同行听课专家的鉴定;应在学术道德基础上建立教学科研制度,积极落实科研成果为广大师生和对口生产单位服务。

全球化的浪潮已经把中国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人才创新和科研创新,从而为生产实践服务,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向国际顶尖大学看齐;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引进和培养不可替代的专业人才。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政治稳定,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分量必将得以充分体现。

[1]冯蕾.教育部:2012年度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为39.96万人[EB/OL].(2013-02-28)[2013-04-09]. http://liuxue.eol.cn/zong_he_3381/20130228/t20130228_908782.shtml.

[2]程琛.美国高等教育“2012门户开放报告”[N/OL].中国日报,2012-11-14[2013-04-09]. 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hub/bwzg/2012-11/14/content_15928791.htm.

[3]教育部:915万人报名2012年高考 较2011年减少2%[EB/OL].(2012-06-06)[2013-04-09]. http://gaokao.eol.cn/bmxx_6148/20120606/t20120606_786293.shtml.

[4]余祖晨.中美教学方法对比研究及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8-89.

[5]张文英.中美高等教育比较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155-157.

[6]王长宇.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9):29-31,64.

[7]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及其与治校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0(7):11-17.

[8]眭依凡.大学理念建构及其现实问题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6):8-15.

[9]World’s Best Universities,Top 400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 US News[EB/OL].(2012-01-03)[2013-04-09]. 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rankings.

[责任编辑:黄雪英]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between America and China and its Inspiration

JI Shaobi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 Communication, 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resulted in specific education systems and edu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two countries. Even though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narrowed down in the teaching notion and teaching mod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such as the classroom organiz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iated.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provides a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China; America; Higher education philosophy; Education quality

G649

A

1671-4326(2013)03-0077-04

2013-05-21

季绍斌(1967—),男,浙江平阳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传播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理念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