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组”

2013-03-14

南方周末 2013-03-14
关键词:个人化诗性写作者

张炜

写作者最好的状态就是忘掉读者。有人宣称心里有读者才是最好的写作,这让人大可怀疑。写作是个人化的行为,不能跟读者达成妥协;它不光是个人的,还是个人调动全部生命能量、进入诗性的一刻,是灵光闪耀的时光——这些时光的连绵不绝,也就构成了写作的持续。当然这里讲的是“狭义的文学”,即所谓的“纯文学”。

这种创作行为跟大众通俗文学也就有了内部的区别。当然这个界限不是刀切豆腐那样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雅文学写作,诗性写作,是充分个人化的。

还有人讲“读者是上帝”,这种说法既媚气十足,又是对上帝的亵渎。上帝是无所不在的一个永恒,是绝对真理的代表和象征——如果它不是一个具象的形,也一定是代表大自然和宇宙间不可逾越的创造和规定,代表着人类未可探知的极致。说“上帝”和“神”这些概念,心里要有敬畏。动不动就说什么是“上帝”,是一种可怕的轻浮,如商人最爱说“顾客是上帝”这样的话,完全失去了敬畏。

写作者从各个方面讲,都万不可把读者当作上帝。读者成了上帝,作者心中的神又在哪里?心中的神性不能泯灭,因为这是作家和诗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取悦读者,以至于媚众,就一定会走向卑微。

这关乎写作者的原则,是最大的事情。

还可以从数字上讲明这个道理。如果心里装着读者,无非是更多地考虑读者的需要——读者太多且各种各样,每个读者的需要都不同,哪怕只满足他们的几十分之一、满足一毫米,由这些组成的“文学一米”又会是什么货色?无非是杂乱的拼凑,不可能是个人完整饱满的生命表达。这绝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文革”时期要写大一点的作品就要组成“创作组”,所谓的“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结果如何大家是知道的。现在从表面看,一般是没有这样的创作组了,但如果心里总是装着各种读者,那么心里就一定会有一个隐性的“创作组”。因为要满足不同的读者,也就等于在心里成立了一个“创作组”。这个“创作组”一旦形成,写作也就不可挽救。

畅销书的写作是要在心里成立一个“创作组”的,要知道市民喜欢什么,白领喜欢什么,知识分子喜欢什么,年轻人喜欢什么。要畅销就要组合一些市场元素,这是可以理解的商业行为。

但是广义的文学与狭义的文学不能混淆。到书店去就可以看到,那么多的书,写作真是繁荣。但是这其中的大部分属于商业活动,是纯粹营利性的工作。这是不遗余力追逐读者即买家的活动,读者就那么一块一块分割好了,只想圈定自己的市场份额,尽快销售出去。这些花花绿绿的产品表面看名字不同,内容也不同,但完全是同一些元素的变化组合,内质还是重复的。

诗性写作是不允许重复的。

我们说把作品交给时间,接受时间的检验,无非是说最大限度地保持写作的个人性。时间偶尔也会覆盖杰作,但时间却会把那些重复的文字直接地、尽快地删除掉。

猜你喜欢

个人化诗性写作者
卷首语
白马
法兰克福书展个人化书籍走红
论写作(创作谈)
诗性启蒙,最基础的艺术教育
写作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史诗化”叙事与“个人化”叙事的同构
《全国新书目》2009年4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