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新鲜力量:下东区的画廊

2013-03-11涵纳

财富堂 2013年2期
关键词:维斯特沃特安吉拉

涵纳

既然有“上东区”(Upper East Side),就有“下东区”(Lower East Side)。曼哈顿东南面临东河的一片不规则的五边形地区便是人们所说的“下东区”。下东区北面是自20世纪60年代起被艺术家和嬉皮士占领的东村(East Village),西边是同样富有艺术气息,如今设计名店云集的苏荷区(Soho)。而下东区在历史上是外来移民聚集的一个区域,南面与唐人街接壤,这里也一直是中下层工薪阶级的聚居地,似乎与艺术无缘;同时,由于大量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涌入美国的犹太移民曾聚居于此,再逐渐扩散到美国各地,它在美国的犹太人口心目中的地位宛如旧金山的唐人街,堪称新大陆犹太移民的桥头堡。除了犹太移民、其他来自东欧、爱尔兰、意大利乃至波多黎各的移民,以及本土的非裔、拉丁裔美国人,也都在这里混杂居住,赋予此地多种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20世纪80年代初,艺术家巴斯奎亚特(Jean-Michel Basquiat)出演的一部半自传性的电影《下城81》(Downtown 81)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下东区的真实风貌:流落街头的艺术家、无家可归的乞丐、吸食迷幻剂的朋克青年,但是又生机勃勃,充满了创造力:铺天盖地的涂鸦艺术、在酒吧演出的地下乐队,各种具有实验性的艺术形式蓬勃发展。

如今的下东区,已经逐渐成为了曼哈顿新兴的潮区,有着最炫酷的的俱乐部、酒吧和高级时尚的住宅楼与酒店,房地产开发商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眼下的租金虽然远非年轻艺术家可以负担,但是该区多元化的传统得以保存:鲍厄里街(Bowery Street)上可以看到中文招牌的厨具用品商店,时髦的日式发型屋,人气旺盛的东欧风味餐馆,挂着各式香肠腌腊制品的犹太食品专卖店;克里斯蒂街上的公园里是打篮球和秀滑板的少年;东休斯顿街(East Houston Street)上“全食品”(Whole Food)超级市场对面有一栋刷成绿色的建筑物,阳台上一年四季摆满花花绿绿的植物。与雅皮云集的上西区和贵族化的上东区不同,下东区就是这样生猛鲜活,充满了新生的力量。

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当代艺术机构陆续进入下东区,它们不太计较艺术的商业化,强调艺术与社区居民的互动,致力发展新的艺术形式 。2007年12月,新当代艺术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搬到鲍厄里街上的一栋由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和西泽立衡(Ryue Nishizawa)的建筑事务所SANNA设计的大厦中,为下东区在曼哈顿的艺术地图上安放了一个重要地标。此后,一些大牌画廊也纷纷入驻此地,加上雨后春笋般的中小画廊,开辟了切尔西之后的又一个当代艺术画廊区。 下东区目前还是著名的华裔艺术家蔡国强的工作室所在地。

做美术馆一样的画廊: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

与众不同的画廊空间

新当代艺馆往北走过一个街区,鲍厄里大街257号,夹杂在居民楼与商店之间的是一座同样细高的建筑,外表由黑色的金属与半透明的玻璃材料组成。拉开沉重的大门,豁然开朗,迎面是一片素白挑高、可于美术馆媲美的空间。这便是2010年刚刚迁来下东区艺术圈的新力量——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

与切尔西动辄上万平方米的画廊空间不同,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在鲍厄里街上的新址是垂直向空中发展的。这栋原本维多利亚风格的红砖墙老楼,占地面积不过200多平方米,却有八层,一到四层是向公众开放的画廊空间,四层之上有一个内部图书和档案馆,以及办公室和小型会议室;加上一个可以做活动、展览雕塑的室外阳台,整个展示空间面积接近2000平方米。画廊的建筑由普利策奖获奖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的建筑事务所设计。除了挑战常规,建造出一座水平面积有限,向空中延伸的画廊,更为精彩之处还在于它包含了一座移动展室。这座展室实际上是一座超大型的电梯,可以在二层以上移动,既可以作为货梯搬运大型作品,也能够根据展览的需要,停在除了底层的任意一层(因为底层是玄关,所以电梯安装在二层,不必担心意外落下来将进门的观众压扁),为那一层的展厅拓展了空间。有时,在展览中间,电梯也定时关上门上下移动,十分有趣。这座移动展厅在画廊临街的一面,外墙涂成消防栓一般醒目的大红色,通过透明的玻璃看起来,别有趣味。画廊的建筑既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又与不远处的新当代艺术馆遥相呼应,建筑师的匠心独运,果然不凡。而单层面积不大的展厅,拉近了观众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给人以新颖的观展视角。

经营画廊的“明星搭档”

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曾见证过纽约好几个艺术区的兴衰。它于1975年成立于苏荷区的格林街(Greene Street),之后搬到空间宽大的肉食加工区(Meatpacking District)厂房,2010年再度挑战自己,搬来当时还只在纽约艺术界初现锋芒的下东区。画廊最初的创办者有三位,来自意大利的吉安·恩佐·斯琵隆(Gian Enzo Sperone),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安吉拉·维斯特沃特(Angela Westwater)和来自德国的康拉德·费舍尔(Konrad Fischer),画廊的名字也叫斯琵隆·维斯特沃特·费舍尔画廊,1982年才改为现在的名字。

现在的合伙人斯琵隆先生和维斯特沃特女士在欧美当代艺术圈可以称得上是两位“明星”一样养眼的人物。苗条优雅的安吉拉自不消说,斯琵隆先生被圈中人士公认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潇洒,艺术家朱利安·施纳贝尔(Julian Schnabel)更是称他为“全世界最英俊的艺术商人。”斯琵隆的家乡在意大利北部的汽车城都灵,他出身并不富裕,却有一双天生的慧眼,不俗的艺术品位和精明的生意头脑。早在1960年代, 还不到30岁的斯琵隆就开始把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到意大利:1963年,他便举办了罗伊·利希腾斯坦(Roy Lichtenstein)的个展,成功地为四件在纽约无人问津的作品找到了买家;其中一件在几经转手之后,被微软公司的创办人之一、收藏家保罗·艾伦(Paul Allen)以1200美元的价格购入。他还最早将美国的极简主义艺术和观念主义艺术家介绍到意大利,同时又把意大利青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推广到美国市场。如今,斯琵隆主要负责画廊在欧洲的业务,大部分时间住在罗马和都灵的家里,安吉拉就成为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在美国的掌门人。

来自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美丽金发女子安吉拉·维斯特沃特一直是纽约艺术圈社交界中出名的人物,她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时尚杂志和报纸的社交版,她在上东区第五大道上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家中举办的派对是时尚记者们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不光可以遇见资深大牌的批评家、策展人和初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时尚界的名模和设计师,Calvin Klein的设计总监弗朗西斯科·柯斯塔(Francisco Costa)、总统奥巴马的前任社交秘书德丝莉·罗杰斯(Desirée Rogers)等也都是座上客。她那布置得富有艺术品位的家中,随处可见的是安迪·沃霍、匹卡比亚和施纳贝尔等人的油画以及阿尔普(Arp) 、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的雕塑和装置。

如今爱穿香奈儿套装和克里斯蒂安·卢布顿(Christian Louboutin)红底高跟鞋的安吉拉并非花瓶式的社交名媛,从著名画商约翰·韦伯(John Weber)的画廊助理,到1972年代出任大名鼎鼎的《艺术论坛》(Artforum)杂志主管,再到与人合伙创办画廊,安吉拉已经在纽约艺术圈摸爬滚打了多年,她的社交圈子是她经营画廊的巨大财富和资本,她的热情好客也为画廊带来了各种效益。为他们设计下东区空间的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夫妇就是安吉拉与丈夫大卫·梅特斯(David Meitus)的好朋友。

“学术范儿”的画廊

由于合伙人的低调和谦虚,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在大众媒体以及艺术市场上的名气并不如高古轩、佩斯等画廊响亮,然而却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他们在当代艺术界颇负盛名,在资深的收藏家中也有相当好的口碑,更因其发现新人的学术品位甚为圈内人士称道。单看它代理的一长串耀眼的艺术家的名字,就知道它的分量。实际上,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是美国战后继抽象表现主义之后最重要的极简主义艺术与观念艺术的积极推广者。卡尔·安德鲁最初也曾在此做展览,还与安吉拉有过一段罗曼史。

除了经营当代艺术品,斯琵隆先生还是一位资深的收藏家,他从40多年前开始收藏古典大师(Old Masters)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经常把自己的收藏借给画廊举办主题展览。2012年初,画廊同时举办了两个展览《公元前350年至上个星期的大理石雕塑》(Marble Sculpture from 350 B.C. to Last Week)和《16世纪到21世纪的肖像与自画像》(Portraits/Self-Portraits from the 16th Century to the 21st Century),单看题目,这完全像是美术馆的展览,实际上,这些展品的水准也丝毫不逊于美术馆的藏品;而其中90%的展品都来自斯琵隆先生的私人收藏。

对于这样有眼光和品位的经营者和具有“学术范尔”的画廊,艺术家们很难有免疫力。2012年是不少大牌艺术家纷纷“转会”更换代理画廊的一年,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与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相继离开了高古轩,美国艺术家理查德·塞拉与杰夫·昆斯也分别在竞争对手处作展览。而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与旗下的许多艺术家都已经合作超过了20年,除了是一些极简主义和观念主义艺术家最初的代理人,更分别从1975年和1987年起就与著名艺术家布鲁斯·瑙曼与苏珊·罗申伯(Susan Rothenberg) 合作至今,实属难能可贵。2012年底,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还为艺术家刘野在纽约举办了个展《竹子,竹子,百老汇》(Bamboo, bamboo, Broadway);刘野也是画廊代理的第一位中国艺术家。

克里斯蒂街201号:勒曼·茂平画廊

与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一样,勒曼·茂平画廊最初也在苏荷开张。1996年,曾在日内瓦开设画廊的蕾切尔·勒曼(Rachel Lehmann)女士和合伙人大卫·茂平(David Maupin)一起,开设了在纽约的第一家画廊。2002年,画廊搬进切尔西26街上的现址,空间由著名建筑师库哈斯设计。2007年,在保留切尔西空间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勒曼·茂平画廊又毅然进驻下东区,成为该区画廊中的领军人物。

虽然在纽约的当代艺术画廊中,勒曼·茂平画廊的资历实在算不上很深,但是它的合伙人的眼光一点也不比资深画廊的逊色,他们作风大胆,敢于冒险,为许多日后名声大噪的当代艺术家在纽约举办了首次个展,这份耀眼的名单包括“英国青年艺术家”(Young British Artists)中的佼佼者翠茜·艾敏(Tracy Emin)、阿妮亚·加拉奇诺(Anya Gallaccino)、韩国艺术家徐道濩(Do Ho Suh)等人,画廊还将于2013年2月在切尔西的空间举办的中国70后艺术家刘韡的纽约首展。

克里斯蒂街201号的勒曼·茂平画廊由一栋废弃的厂房改造而成,虽然内部空间十分宽敞别致,从外面却看不出一丝画廊的样子,破旧的墙面一点也不起眼,隔壁还有一家挂着中文招牌的“丰盛贸易公司”,以致我从门前走过都不曾发觉,查看了iPhone上的地图才转回头找到。不过,拉开金属大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一间长方形的展室内部有几近三层楼的层高,顶上有窗,采光良好,可以胜任超大型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的展示需求;二楼有内阳台俯瞰一楼的空间,又有办公室和存储空间,内部设计既保留了原有厂房的钢铁支架、水泥墙面,又对细节做了的必要的补充和调整,显得十分讲究。

勒曼·茂平画廊一向都爱抢占先机,除了较其他画廊早进入下东区,2013年春天,筹划已久的首个海外分址也将在香港中环百德街开幕,担纲空间修缮的依然是库哈斯和他的建筑事务所。在香港开分址是为了画廊今后在亚洲的发展,由于代理韩国艺术家徐道濩和李昢(Lee Bul),画廊早就在韩国拥有忠实的客户,在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此外,早在1998年,勒曼·茂平画廊开业仅两年之际就做过中国艺术家的群展(刘韡并不在这个展览中),中国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发展,也是勒曼女士相当看好的。除了目前签下的中国艺术家刘韡,勒曼女士还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再代理一名中国艺术家。

除了勒曼·茂平画廊,与鲍厄里街平行的克里斯蒂街上还星罗棋布地开设着大大小小近十家画廊。与实力雄厚的斯琵隆·维斯特沃特画廊和勒曼·茂平画廊无法同日而语,克里斯蒂街上的其他小画廊往往租借一栋居民楼的底层,采用“前店后厂”式的做法,临街的部分作为画廊的展示空间,后面阴暗的部分作为办公和储藏空间。虽然有些小的画廊不免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但却不乏佳作呈现。“菲茨洛伊”画廊(Fitzroy Gallery)里就正在展出一位80后艺术家的装置展,整个展览都是烧焦漆黑的断壁残垣,墙上挂的被烧掉一半的画框,还剩几盏半死不活闪着的小灯泡,顽皮地眨着眼睛。走进去,画廊里空无一人,主人也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既不急着向观众介绍、推荐作品,又不担心放跑了生意。也许,他们本无心生意吧?

猜你喜欢

维斯特沃特安吉拉
幸福的方法
用对手武装自己
拯救最后一批幸存的沃特蛙
权利的游戏
《大侦探小卡莱》
大团团和小圆圆(上)
给对手献礼
小安吉拉的追问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新疆3s级滑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