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水雅致 陶醉桑扁——漫谈紫砂“桑扁茶具”的陶刻韵味

2013-02-22李彦雄

江苏陶瓷 2013年4期
关键词:画面感陶刻茶具

李彦雄

(宜兴214221)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名陶,除了它得天独厚的珍稀泥料、巧夺天工的造型工艺外,更有画龙点睛的装饰技巧予以相辅相成,三者合一,将紫砂壶艺古雅、优美、纯朴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紫砂壶装饰往往能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在历代壶艺人长期的发展创新中,装饰艺术已形成了规范的体系,如泥绘、彩釉、镶嵌金银、陶刻等都是较为普遍使用的装饰方式,而由于文人翰客的积极提倡并参与陶刻装饰,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等融于其中,最终使陶刻装饰成为了紫砂装饰的主流。

陶刻装饰俗称“刻字”、“雕刻”,它是指紫砂艺人在铅笔粗细的竹管里插入锋利的钢刀,并以握毛笔的姿势操刀,在泥坯上雕刻文字和图形的装饰手段。原则上主要是通过充分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肌理质感和可塑性等特点来实现装饰效果。具体来讲,陶刻装饰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指先用毛笔在坯体上书画,定稿后依墨迹镌刻,而空刻则是由擅长书画的陶刻艺人拿刀直接镌刻,无论运用了怎样的方式,它最终都将为整把壶的风格主旨服务,增添作品的书画韵味,升华内涵意境,提升文化空间,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设计制作的紫砂“桑扁茶具”(见图1)由一把主壶、一只公道杯和两只小茶盅组合而成,整体风格一致,形象舒展大气,主要以陶刻装饰为特色,在四件单个作品表面陶刻精彩图景,意境统一,最终彼此合为一气,引人入胜。其陶刻韵味十足,并充分表现在对于画面感、情节感、肌理感和整体感的把握上,丰富了陶刻装饰本身的意境。

图1桑扁茶具

陶刻图景无论是布局还是下笔方式都与传统中国画相得益彰,讲究“笔墨”效果,营造生动丰富的画面感。通过对线条轻重、粗细、虚实变化的熟练运用,在刻画山水意境时或轻快、或凝重,刀刀见笔,行止自如,神韵优美。在国画技巧、“笔墨味”和美学概念的共同作用下,营造出别致的画面感。

作品画面布局搭配合理、内容丰富,着重写意抒情,因而其情节感俱现,陶刻中所流露的情节折射人心,引人联想。主壶一面刻朝阳染江远,静静的早晨古树伸展、枝繁叶茂,一江碧水映晨晖、千里波平,草船、竹篙、人立船艄,船与人契合意境、悠闲安详。两只茶盅刻图饱满,千载之画山色景,四时佳节鸟声中,自然趣味横生,人心也于此平静,圆日、飞鸟、古树婆娑,静中显动,情节自来。公道杯周身刻远山青黛、峻岭相拥,江河川流其间,翩帆相过和谐生韵,近处山石树木成影。四个单件个体上的画面生动形象、彼此关联,组合成一幕动态的情节,清静、安谧,触动情感。

陶刻装饰专注于刻刀与泥质胎体的融洽关系,并在具体的演绎中展现并强化紫砂壶本质上的肌理效果,这也是陶刻所要表现的艺术境界。从这套作品的陶刻画面上,可以明显感受到刀与泥相交错所形成的特殊肌理,这种肌理很好地传达出作品中浓郁的笔墨味,并呈现出高雅的文化气息。紫砂陶土得天独厚,却因造化而各不相同,“桑扁茶具”中的醇厚肌理隐现于刻刀线韵之下,也因陶刻而真正升华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是作品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陶刻装饰必须以作品的整体感为前提,不突兀、显共态,从而衬托出整把壶的形象艺术魅力。紫砂“桑扁茶具”以原矿底槽清泥全手工制作完成,主壶造型仿清代“桑扁壶”款式,壶身平肩、矮颈、直流、环把,微鼓的圆盖上设扁圆柱钮。壶流力度十足,壶把大气得体,盖钮拿捏方便,壶型虽小却特有端庄脱俗的气韵,而茶盅、公道杯的造型设计亦不失高雅气质。整器造型风格统一,厚重的陶刻书画恰到好处地与主体构造相辅,注重刀法与器型的协调,在圆形面上运刀刻画,不累赘亦不单调,意境全出,提升了整套茶具在艺术风格上的一致性和整体感。

陶刻装饰其实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在紫砂胎质上运筹帷幄,考验的是艺人的细心、耐心和专心,同时更考验着其过硬的能力和经验,除此之外,深厚的文化元素积累和较高知识水平也极为重要。陶刻与紫砂壶之间存在着“壶随字贵,字以壶传”的微妙关系,只有将刀下陶刻与泥里作品的风格内涵融为一体,才能最终在紫砂壶上留下独特的韵味。

猜你喜欢

画面感陶刻茶具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美轮美奂的茶具
作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