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溯清代晚期紫泥古韵“周圆壶”的审美艺术

2013-02-22吴伟华

江苏陶瓷 2013年4期
关键词:陶艺家小桥紫砂壶

吴伟华

(宜兴214221)

紫砂茗壶因其造型千姿百态、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表现形式独具匠心,工艺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独树一帜的“国之瑰宝”。紫砂壶的造型,其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种无法比拟的。紫砂茗壶的造型多取材于天然,即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动物有人体、飞禽、游鱼和走兽,植物有树木、花卉、果蔬和藤草等等,自然景物常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发,这种启发不经意地投射到了陶艺家的思维中,经过陶艺家的过滤、深思,才能找到自然风物与制作茗壶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所谓“适度”,是指每把紫砂壶的装饰不是随随便便模拟人物或景物的,而是需要依据壶的题旨进行裁度,装饰的物象能体现或突出壶的主题。

陶艺家为了体现一把紫砂壶的主题,首先要进行必要的构思。在构思过程中,创新是紫砂壶的灵魂。紫砂壶的创新,是以理论创新为先导的实践创新,这就要求陶艺家首先要考虑表达的主题,再选取装饰的内容。以清代晚期芝亭制的“周圆壶”为例(见图1),整体造型没有过分强调技巧,然而线与面的对比十分强烈,线条挺拔,具有天然之素美。“周圆壶”平口嵌盖,直流管状,壶把为圆筒形执把,把的上端与壶体上端相接,把的下端也紧挨着壶体的下端,制工严谨。此壶除了壶身有金文铭文“十有六年使用”之外,似乎并无其它的装饰。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周圆壶”的壶钮形若小桥的模样。壶身是扁圆柱的艺术变形,肩面与下足均作弧形波浪状,颇有“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意境美,这样的形体与自然风物的巧妙结合竟然浑然不觉,这种物化手法和中国传统艺术中讲究“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图1周圆壶

“周圆壶”如水一般流动的波浪线条,更显天然本色,在紫砂壶园地里为不多见的创新之作。波浪线看似柔若无骨,实际上“周圆壶”壶面的波浪纹绵绵不断地卷成一个周圆,不但具备视觉的动感之美,还蕴含了“柔中带刚”,深藏着力量。追溯中华文明,从来就是与水连在一起的。我们都是黄河的儿女,是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民族文化自然会打上水的印记。风起时,澄碧的春水漾起层层涟漪,春阳下的水面如风中的丝绸,涌动着股股柔滑的光泽,水声轻微。水流畔,曾经有一位绝色女子轻挽五彩霞衣,浣洗如虹轻纱,水曾把她的容颜印在心中,无数游鱼都在为她惊世骇俗的美丽发呆,或许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或许是美丽的东西总有人惦记,浣纱的美丽女子曾与流水告别,走入了吴王宫中,用水所赋予她的美丽与才智破灭了一个人的梦,圆了另一个人的梦。在中国历史上,水还与无数痴情的故事连在一起,见证过缠缠绵绵的相思,无论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终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遥遥无期的等候,还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孤独凄清的揣想,水都曾经承载过人们的感情,恰似“周圆壶”的湖面微微泛起的“涟漪”,引人遐想、启人心智。“周圆壶”以桥作钮,桥的含义更深,人的一生仿佛就是要走过这样一道又一道的小桥,人生之路形如走过小桥,颠颠簸簸,而绝不会是两点之间直线的路。面对这样坎坷不平的路,人免不了要摔跤,免不了会失败。虽然桥中央的拱形暂时挡住了人的视线,但是人的一生没有过不去的桥,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走到桥的中央,前方的道路就会豁然明亮起来,而我们心中曾经有过的酸甜苦涩,别人永远无法知晓,或许水中还折射过我们当年的身影,水里还珍藏着我们落寞心事的回忆。如此一来,“周圆壶”的桥型壶钮,展现的不仅是实际用途,还饱含着一种能触动人心的人生境遇,昭示智者人生。

“周圆壶”蕴含的“小桥流水”里的深刻主题波折经历、周圆人生,仿佛是人生的境界——历经坎坷,终究功德圆满。紫砂壶给我们的饮茶活动增添了不少愉悦之感,使我们更愿意召集友人泡茶、谈心。在与“周圆壶”进行交流的同时,人们或能感受到清风拂过水面的惬意,或能感受到曲折多浪的人生,然而都一笑而过了,而陪同我们的“周圆壶”,仍以它默默无言的身姿伴随着人们,去帮助人们实现心中的圆满人生。

猜你喜欢

陶艺家小桥紫砂壶
脚没醒
小桥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我变成了小老头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