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闻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与培养路径探究

2013-02-21

中国体育科技 2013年4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胜任专业人才

王 凯

1.Nanjing Sport Institute,Nanjing 210014,China;2.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自1989年教育部首批上海体育学院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以来,国内一些专业体育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相继开办了体育新闻专业或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开设体育新闻专业的院校有22所,其中体育院校11所;综合类大学8所;其他院校3所[2]。而经过多年的考验,有些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已经停招或取消,有些在尴尬中坚持,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未能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体育新闻人才培养大多流于通才型的培养模式,或者是有名无实的新闻学或传播学教育的简单延伸。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就业压力,日新月异的传媒技术革新,体育新闻专业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和效果,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市场导向的培养视野,致力于构建体育新闻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基于此探究体育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

1 胜任力理论:一个简述分析

“胜任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在“测量胜任力而不是智力”一文中提出来的,并进行了初步的概念界定,即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既可以是完成某一任务所需要的特定领域的知识、文化、技能,也可以是个人的特质、动机、自我形象、价值观等。胜任力所强调的是完成某一任务所需要的特定能力和要求,但是某一任务或职务的完成或者胜任并不是单因素的结果,任何一项任务或岗位的胜任都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因此,学者们将完成某一任务或担任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特定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个人特质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组合统称为胜任力模型。目前较具影响力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Boyatiz于1982年提出的“洋葱胜任力模型”和Spencer于1993年提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洋葱胜任力模型”展示了素质的构成要素,并表明了各素质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并对各组成要素的可培养性进行了分析(图1)。“冰山胜任力模型”指出显露于冰山外面的是知识和技能,其并不是决定绩效的最终因素,潜藏在冰山下的部分,即一个人的动机、特质、社会角色等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图2)[1,4]。

图1 本研究胜任力洋葱模型图Figure 1. Competency Model of Onion

图2 本研究胜任力冰山模型图Figure 2. Competency Model of Iceberg

自戴维·麦克利兰胜任力的概念提出后,其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并被广泛的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成为指导企事业单位招聘、培训的重要依据。很多企事业单位结合企业的发展定位,基于胜任力构建企业发展的人才胜任模型,并据此进行人员的招聘或者根据模型进行课程设置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或进修[5]。正是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招聘方式,因此胜任力模型对于培养社会人才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特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来说,其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体育新闻及其相关行业人才,而市场需要怎样的体育新闻人才、其胜任力要求如何,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以市场化导向来重新的梳理与构建我们的培养模式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2 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动力机制

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要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动力因素:一方面,是体育新闻事业发展使然;另一方面,源于体育新闻专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第三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的诉求。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体育产业的飞速发展,消费时代体育明星符号价值的提升,明星偶像的代理效应等等,促使着体育制造着一个又一个的聚焦点,成为广大体育迷、企业等关注的热点,以奥运会为例,2008年中央电视台在奥运会举办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广告收入高达20亿元,占到当年广告总收入的1/8。体育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热点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各类体育频道、体育版面、体育网页、体育专栏等种类繁多,对体育新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有着特殊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体育新闻从业者或缺“新闻”或缺“体育”或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缺一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提高,导致体育新闻报道中常识性错误、内容不准确、地方沙文主义、金牌至上、缺乏人文关怀等现象的普遍存在。同时,伴随资源的热点度不断提升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表现出了时代性的变化:全媒体运营理念与实践的开展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升;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日趋成熟和理性的受众,对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新闻受众的“专业化”特征对体育新闻从业者有着更高的专业化诉求,诸如此类的变化都对体育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育新闻专业经历1989年的破冰;1999—2003年的诸多学校竞相开办(包括专业体育院校和具有新闻学院系的综合类大学);2004年至今的全面发展,体育新闻专业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锤炼,日趋走向成熟,并逐渐确立了作为学科的地位[7]。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得以生存并愈发壮大,一些院校的专业在挣扎中前行,一些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早早夭折(例如XX师范大学体育新闻专业招生两年即宣布停招),而之所以难以继续开办的原因,很重要的就是专业定位不准,专业特色不突出,难以有效的适应市场需要。因此,对于现有的体育新闻专业如何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特色化的培养,是专业计划制定人员需要深思的问题,也是专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高校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而当今就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的难题,在新闻界就业竞争也极为激烈,目前全国新闻专业开设点达到660多个,在校学生12~13万人,年均毕业生3万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也是如此,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5]。据有关调查,体育新闻专业进入媒体工作的仅占到11.65%[10],远远偏离了体育新闻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取向,学生就业满意度较低。在市场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体育特色不足,在与综合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PK中特色不突出,很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体育新闻工作人员,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脱节。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特色、提升其竞争力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也是推动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的动因之一。

3 体育新闻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本研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市场需求构建体育新闻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用以指导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体育新闻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主要通过就业信息的文本分析法来进行构建。

3.1 体育新闻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

笔者借助网络信息渠道,通过智联招聘、51job等网络招聘信息平台搜索了2012年12月份的体育新闻专业主要就业信息,主要包括体育编辑(传统媒体编辑、网站编辑等)、体育记者、体育通讯员、体育播报员、体育广告等岗位,总共搜集了31家招聘单位的招聘信息(表1),通过表1我们可以发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成为体育新闻专业招聘的主力军,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具有着相对较大的需求量。

表1 本研究调查就业信息来源情况一览表Table 1 Sources of Employment Information

笔者对具体的岗位要求和应聘条件进行了文本分析。通过文本分析,提炼出各单位对于招聘对象的综合要求,通过SPSS软件进行多重响应分析,主要包括7个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丰富的体育知识储备(大部分强调了要精通1~2个运动项目),出现频次是28,总体响应19.4%,个案百分比达到90.3%;排在第二位的是其他(工作经验、踏实、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个人性格、特征)等(这一指标所蕴含的更多的是胜任力模型中冰山水下的部分),总体响应为17.4%,个案百分比为80.6%,其次是文字功底、写作能力,出现频次22,总体百分比15.3%,个案百分比71.0%,排在第四位的是新闻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能力;第五位和第六位分别是策划、创意能力和外语能力(表2)。

3.2 体育新闻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

“胜任力洋葱模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层次化的素质视野,个性、动机、个人形象、价值观等处于内部层次较难评价和培养,而知识、能力处于外层易于评价和培养,对于教育来说人的个人形象、个性特征是与生俱来的,教育尤其是处于教育金字塔顶端的高等教育最有可能实现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外层次的显性化特征。进行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我们首先要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进行一个清晰的定位,姚治兰老师在“体育新闻的发展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业务素养的特殊要求”一文中强调体育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同时体育新闻工作者是“懂体育”的人,这就决定了体育新闻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熟知新闻规律,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掌握新闻专业实践技能;同时又必须热爱体育,熟悉体育规律、项目特征、规则特点、项目历史、著名体育明星等等[5]。不仅如此,体育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适应高强度、高负荷的赛事、人物报道,同时源于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的“战场化身”特征,体育新闻工作者还要秉承奥林匹克精神,具备特有的人文关怀,对运动员、教练员等进行人文化的关注和舆论引导,这些特性构成了体育新闻工作者特有的胜任力特性。在社会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基于市场化需求导向,以前文分析为依据构建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胜任力模型(图3)。

表2 本研究体育新闻专业人才招聘要求分析一览表Table 2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of Sports News Professional Talent Recruitment (n=31)

图3 本研究体育新闻专业人才胜任力结构模型图Figure 3. Competency Model of Professional Sports News

3.2.1 知识能力

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作为懂体育的新闻人,首先要具备应有的新闻理论知识,而作为体育新闻人才,其更要具有区别于其他新闻专业人才的体育知识能力。对于新闻知识的熟知、新闻规律的把握、新闻敏感的培养等是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而对于体育的热爱,对项目规律、规则、历史,体育明星的了解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区别于其他新闻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的招聘信息中都强调了较高的体育知识能力,例如,搜狐体育网络编辑岗位就要求“具备丰富体育知识,喜爱体育,对NBA、CBA、国际足球、国内足球等熟悉”;腾讯体育频道也要求:“热爱体育,熟悉至少一项比赛运动,有丰富的体育知识积累”。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新闻知识和体育知识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需要强调的是体育知识的掌握应是“普识+精通”,对多数项目了解的基础上,精通1~2个项目。

3.2.2 技能素质

体育新闻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多年来,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也表明了这一点,进入新闻媒体单位工作的学生从事摄影摄像、后期编辑的居多。在对就业信息分析中也发现众多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提出了技能素质的要求,包括Premiere、Photshop、Dreamweaver等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阅读、交流能力;图片处理能力;新媒体应用能力等。例如,北京风行在线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体育编辑一职,就要求“熟悉Premiere、Vegas等非线剪辑软件,会使用After Effects、Maya或3DMax等影视后期软件的优先”。伴随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全媒体运营理念的深入,诸多的用人单位对体育新闻人才的跨媒体采编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应在掌握一个图片软件、一个视频软件、摄像、摄影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新媒体技术能力的学习。

3.2.3 适应能力

在岗位信息分析中发现,各用人单位对招聘对象的适应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包括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工作压力的承受能力、面对新工作需要的学习适应力等等。适应能力理应成为新闻专业人才的胜任力之一。体育新闻工作是一个追随赛事、追随名人的工作,体育新闻工作者常常要奔波于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馆)进行赛事的采访与发稿,工作负荷大、强度高,对体育新闻工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常常需要面对倒班、值夜班等情况,同时新闻事业发展迅速、技术日新月异,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终身学习,快速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要求,尤其是对新的传媒技术革新的应用及其对广大用户(广播电视的听众、观众、网络的使用者等)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3.2.4 综合素质

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这些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良好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良好的执行能力等等。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作为社会舆论风向标和引领者的媒体后备力量,在具备工作能力所需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应具有作为社会“公权力”工作人员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义。

4 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现状简要评述

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无论是综合类院校,还是专业类体育院校,在体育新闻专业开设过程中均体现出了以下特性:

4.1 “宽口径、去专业性”的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出了较强的“去专业性”的趋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将原来的“专才性”培养目标进行了拓展,以拓宽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口径,在专业方向上表现出了较强的专业与方向分离的趋势:由传统的新闻、广电方向向体育表演、播音主持、体育公共关系、体育广告、体育策划等领域拓展。从各院校体育新闻培养目标中(表3)[5]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泛化”,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在目标定位中将体育进行了括号化处理,弱化了其体育新闻的专业性特色,走一种综合性新闻传播的培养路线,这也是其“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专业开设理念的写照,尽管有些院校依然有意保留体育新闻的专业性特色,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过窄”的就业口径,诸多院校已经弱化了其专业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的重复性延伸,例如,成都体育学院其培养目标的落点是“新闻学高级专门人才”,当然这种定位也体现了其办学的能力和魄力。

4.2 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不足

如何实现新闻与体育的有机融合是体育新闻专业课程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体育新闻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国内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未能走出“新闻专业课+体育专业课”的套路,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公共基础课+新闻课程+体育课程”的简单叠加(课程设置见表4)[5],体育新闻、体育传播是新型交叉学科,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确立了其作为学科的地位,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作为新闻专业的成员理应具备新闻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作为体育新闻专业,更应具有其专业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差异性的优势。对于体育新闻专业来说,应该针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对象、公众的兴趣指向,编写相关教材并开设相关课程,例如,针对体育赛事、体育明星、体育广告、体育项目等的传播特征的分析、传播技巧与技能的提炼等等(胜任力模型也已经表明了相关的内容要求)。尽管相关的教材还很欠缺,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这些是建构体育新闻专业特色的需要,契合体育媒介市场人才需求,决定着体育新闻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表3 体育新闻专业培养目标一览表Table 3 Sports News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表4 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Table 4 Curriculum Design of Sports Journalism Major

4.3 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

目前,我国的体育新闻行业与体育新闻教育存在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体育新闻行业专业人才极度缺乏,而另一方面,则是高校体育新闻专业就业压力大,供给过剩,进入媒体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极低,高校培养的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与市场需要的员工出现了较大的错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9];有关研究也显示,体育新闻专业进入媒体工作的仅占到11.65%。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系主任帕克斯曾明确提出:“如果新闻系学生在媒体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不及其他专业学生,就说明新闻教学和课程结构出现了问题”[13]。体育新闻专业毕业生的低媒体进入率和体育新闻媒介从业者的低相关学科背景人员比例表明,体育新闻专业教学与课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学与实践的脱节是其中的重要根源。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主要体现在教师体育新闻实践经验的欠缺和培养的学生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脱节。以南京体育学院为例,其体育新闻师资队伍中仅有一位具有综合类媒体的从业经验,其他均缺乏相应的新闻媒体工作经验,对最新的媒介市场需要缺乏应有的洞察力,也就很难迅速的反映到体育新闻教学中来。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院校与实务界缺乏应有的沟通,导致了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市场性”。前文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已经表明,实践应用能力、动手能力是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重要能力需要,而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体育新闻人才胜任力模型,结合既有的研究和新闻专业培养实践,笔者认为,体育新闻专业应该走“通才+专才”的折中性培养路径。对于综合类大学开设的体育新闻专业来源源于其具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人文氛围及环境加之较好的生源基础,能够更好地展示其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加上必要的体育专项、赛事、体育明星等报道特征的学习与技能的掌握,发挥其雄厚基础的优势,加上相应的体育课程,能够很好的区别于其新闻母学科的培养特征;对于广大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来说,在生源方面普遍存在着稍弱的局面,在人文素养、文化功底方面不宜与综合类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包括体育新闻专业)硬碰硬,而应发挥其体育的优势,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的感受、体悟体育,同时,注重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强化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通才+专才”的理念指导下,笔者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思考,提出“模块化+专项化+团队化”的教学思路。

5.1 “模块化”教学路径

根据胜任力模型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构建对应的教学模块,对于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两部分一般需要借助特定的情景、过程或者任务等进行培养,可以融入到知识能力、技能能力的教学模块中进行培养,因此,主要针对前两个能力要求进行模块设置。主要设置新闻理论知识模块、体育知识通识模块、软件应用能力模块、依托自办报刊的写作能力模块等,不同的模块设置相应的课程。

1.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模块。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素养、新闻敏感度、了解新闻传播规律,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解决学生在新闻理论知识能力上的要求,促进学生成为“新闻人”,课程应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网络传播、体育传播学、体育新闻学等内容。对于这一模块目前主要存在着体育新闻传播教材匮乏的问题,现有的一些体育新闻传播教材,要么是体育特色不足,要么是本土特色不够(国外翻译教材),应在体育新闻传播教材上有所突破。

2.体育知识通识模块。对于体育新闻专业人才来说,其最大的特征和优势应该在于体育,前文已经论述这是区别于其他专业和其他新闻专业的核心所在。构建体育知识通识模块就是要让学生对诸多的体育项目有个大致的了解,对项目的历史、文化、规则等有一定的把握,促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人”。

3.软件应用能力教学模块。软件应用能力是体育新闻专业人才胜任模型的重要能力之一,这些软件包括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视频剪辑软件Premiere、Dreamweaver,以及一些网络应用编辑软件等,这些是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基础课程。

4.语言、写作能力模块。这一模块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与写作能力,包括必要的阅读课程和写作指导课程,同时通过自办报纸或刊物,作为学生作品的展示平台,促进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在办报、办刊过程中熟悉媒体生产流程。针对体育传播的国际化趋势和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加大双语教学程度,加大体育专业英语的教学力度。

5.2 “专项化”教学路径

通过就业信息条件要求分析,发现众多的用人单位在提出“具有丰富的体育知识”的同时,都强调要精通1~2个体育项目,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可以借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中的“专项化”教学路径,即在体育新闻专业知识上进行“一专多能”的培养,根据学生兴趣和自我选择,确定其感兴趣且致力于深入了解、精通的项目。体育新闻专业教育者应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符合体育新闻专项化教学的教材,教材应包括项目的发展历史、文化、规则、著名的项目明星、项目发展进行中的标志性事件等等内容,供选择“专项”的学生深入攻读,精深研究,培养兴趣,提高项目的专业性。在“专项化”培养路径中实行导师制,依托学校资源,为学生配备相应项目的专项教师,这一点专业类体育院校拥有着其他院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当然,专项化的教学路径必须建立在新闻理论知识和体育通识知识的基础上,但是,在时间序列上专项化的教学应在入学后就进入选择程序,并贯穿始终,真正培养精通某一项目的体育新闻专业化人才。

5.3 “团队化”教学路径

“团队化”教学是与体育新闻的实践性教学相衔接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会进行一些社会实践的学习,到专业的媒介机构进行实习,促进知识学习到实践能力的转化,而在学习期间,要给学生创造体验实践和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因此,建议在体育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开展团队化作品活动,即将学生通过自愿组合结成若干团队,以特定的作品呈现方式为作业形态,让小组学生通过自主策划、互相沟通、分工协作等完成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都会得到锻炼,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也会得到培养,策划创意能力也会得到激发,同时因为分工不同,各同学能够发展不同侧重的能力,如制作一个视频作业,就有主题策划、文字工作、拍摄工作、视频剪辑工作、配音工作等的分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岗位的责任担当和技能要求,在团队合作中训练能力,同时发现不足以促使后续的提高。

图4 体育新闻专业“专项化”教学路径图Figure 4. Sports Journalism “Special”Teaching Path

5.4 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与上述三点不属于操作方式上的内容,似乎有些不协调,但放在这里旨在强调这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影响力日甚,其对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也表现出了高于其他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的趋势,在所搜集到的体育新闻类招聘信息中,新媒体类招聘信息占到了74.19%。因此,体育新闻专业技能培养要重视新媒体技能的培养,同时,弱化采、写、编的边界,进行多能力的培养,以顺应全媒体运营的要求。例如,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外语学院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就把新媒体应用实务作为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1]曹大宏.求职能力与职业胜任力:创业教育的落脚点[J].江苏高教,2012,(6):104-105.

[2]陈国强.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中国体育新闻教育创办25周年研讨会综述[J].新闻记者,2010,(8):92-93.

[3]陈伟伟.心理学在体育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体育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7):47-49.

[4]高明府.基于胜任力构成模型的招聘模式比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3):48-50

[5]李增强.我国高校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6]黎莎.体育新闻专业课程的设置[J].体育学刊,2002,9(5):142-144.

[7]刘正周,陈丹,张灿.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才测评体系——以G公司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11):65-67.

[8]王雪莲.我国体育新闻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5,25(2):37.

[9]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本科培养路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1.

[10]姚治兰.体育新闻的发展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业务素养的特殊要求[J].新闻界,2010,(4):172-174.

[11]张江南.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理念检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24-29.

[12]周根红.我国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东南传播,2008,(9):83-84.

[13]朱清河.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问题——“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氏论坛”评介[J].新闻大学,2010,(2):33.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胜任专业人才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网络与电视体育新闻的优势与劣势
国内外关于“胜任力”研究综述
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