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元延寿参赞书》包含的宗教思想

2013-02-15李鹏飞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延寿鬼神天地

李鹏飞

(唐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三元延寿参赞书》成书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作者是元代著名的养生家和儒医李鹏飞,自号澄心老人。书中阐述了一系列养生方法,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体观和养生观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一、宗教人体观

《三元延寿参赞书》对人体观的阐述,有些内容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同时,书中对人体的认识也有许多科学的成分。

(一)天人关系

《三元延寿参赞书》中对人的受孕、胚胎发育做了详细具体形象的描述:

“藏教父母,及子相感,业神入胎,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生长。一七日,如藕根。二七日,如稠酪。……十一七日,上下气通。十二七日,大小肠生。……二十四七日,皮肤光悦。二十五七日,血肉滋润。……三十八七日,有风名蓝花,能令长伸两臂,转身向下。次有趋下风,能令足上首下,以向生门。”[1,p528]

这一段关于胚胎的发育过程,大体上符合科学。文中对十月怀胎整体过程的描述,虽然还没有达到今天科学的高度,但作者已经认识到了人体的孕育是一个艰难的渐进过程,并将七日作为一个生理变化阶段,得出了38个七日即可生产的结论。

书中认为自然界是人体肌肤的来源。在《人说》一篇中,直接用自然界去比附人的生理现象。它说:“头圆象天,足方象地,目象日月,毛发肉骨象山林土石。”[1,p528]通过对天地与人的对比,阐述出来了人体所表现的宇宙空间特点。在《三元延寿参赞书》看来,宇宙是人体构造的模板。头圆是天的象,足方是地的象,人的两眼是日月的象,人的毛发骨肉是山林土石的象。《三元延寿参赞书》还认为人的生理反应以及喜怒哀乐与自然气候一样:“呼为风,呵为露,喜而景星庆云,怒而震霆迅雷。”[1,p528]书中还牵强地将四时五行六律附会于人体:“至于四肢之四时,五脏之五行,六腑之六律,若是者,吾身天地同流也。”[1,p528]《三元延寿参赞书》通过人与天地之间的类比推理论证,将人体过于简单地看成是自然界的副本,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差异,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处于同一生成原理,人体就是天地大宇宙的复制品或者是缩小版。对于人体结构的认识还略显幼稚,不够成熟。《三元延寿参赞书》在无意中发觉到了一个深邃的养生问题,认识到人的生命活动应遵守天地宇宙的运行规律,用天地的自然规律来调节人体,使人体和天地处于和谐状态之中,才是养生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这一点值得后人敬畏。

同时,《三元延寿参赞书》在文中也详细地分析了人体组织。在《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一篇中,将人的身体生动地比喻成屋子:“人之身,仙方以屋子名之。耳、眼、口、鼻,其窗牖、门户也;手足肢节,其栋梁、榱桷也;发毛体肤,其壁瓦、垣墙也。”[1,p533]这一段生动有趣的文字,介绍了人体组织的各自功能,作者认为人的耳目鼻口是人体组织的窗牗、门户,手足四肢是人体组织的栋梁、榱桷,体肤毛发是人体组织的壁瓦、垣墙,作者清楚地看到了人体组织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作者还认识到了心脏在人体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盖身者,屋也。心者,居室之主人也。主人能常为之主,则所谓窗户、栋榱、垣壁皆完且固,而地元之寿可得矣。”[1,p533]他将人比作屋子,心脏就是屋子的主人,心脏如果能正常运行,那么身体的其它器官就能安然无恙,人能否健康长寿关键在于心脏的健康与否。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体观,也反映了作者对人体组织的系统性认识。他还看到了生存坏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说:“今夫屋或为暴风疾雨之所飘摇,螫虫蚁蠹之所侵蚀,或又为鼠窃狗盗之所损坏,苟听其自如而不之检,则日积月累,东倾西颓而不可处矣。”[2,p533]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破坏会摧残人的身体,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

对天人关系的探讨,《三元延寿参赞书》还援引了道教中的三才思想。这种“三才思想”可以追溯到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2]《周易》将天分成了阴与阳,地分成了柔与刚,人分成了仁与义。虽然这仅仅是简单的事物分类方法,但在作者看来,人和天地已经成为三个平等的宇宙框架,人作为宇宙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之一,拥有了与天地同等重要的地位。《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说:“天、地、人,等列三才。人得中道,可以学圣贤,可以学神仙。”[1,p529]在宇宙万物皆处于“天地人”大框架体系之下,如果能够能从这里探索到所蕴含的养生之道,人就可以像圣贤和神仙一样地生活了。“况人之数于天地万物之数。但今之人不修人道,贪爱嗜欲,其数消减,只与物同也。所以有老、病、夭、殇之患。”[1,p529]他认为人的生命和宇宙万物的生命一样,可以达到天元之寿,如果人在生活中不加节制地荒废生命,认识不清自己身体的生命本源,就会有老、病、夭、殇的忧患。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向往神仙生活的愿望虽不能实现,但其对天地人关系的思索是有一定道理的。《三元延寿参赞书》注意到了人与天地的关系,将人的生命与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内容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养生思想。

(二)形神关系

关于人体的要素构成。《起居》篇认为,人的生命体由三种要素构成:“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气之宅。神太用则歇,精太用则竭,气太劳则绝。”[1,p538]精气神同处于一个形体之中,用神过度则会使形劳累不起,用精过度则会让身体枯竭,用气过度则性命难保。《三元延寿参赞书》秉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理念,努力从“精气神形”四个角度来探讨生命健康问题。但就其科学性和系统性而言,《三元延寿参赞书》的形神学说,还没有挣脱神学的枷锁,尚未发展到唯物主义形神观。

《三元延寿参赞书》吸收了道教的身神思想。作者认为人的身体不光有肉体组织,还有主宰生命的神祇居住。《人说》中这样描述婴儿出生之时的情况:“是时也,万神必唱,恭而生男,万神必唱,奉而生女。至于五脏六腑,筋骨髓脑,皮肤血脉,精脏水脏,二万八千形影,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出入,八万四千毛窍,莫不各有其神以主之。”[1,p528]当婴儿出生的时候,诸神极为关注刚刚诞生的小生命,纷纷为婴儿的出生表示庆贺。婴儿出生之后,诸神就会深入到婴儿的五脏六腑、筋骨髓脑、皮肤血脉、精脏水脏等等器官。从此人体器官中居住的各个神祇就主宰了其所在人体部位的器官功能。《欲不可纵》篇中还强调了神祇对生命的决定作用。它说:“一神去后百神离,百神去后人不知。”[1,p531]人体各个器官都有神的存在,如果某个器官的“神”游离了身体,人就会生病,其他的身神就会跟着一起遭殃,人的身体因此而垮掉。《引导有法》篇中还介绍了用存思、服气来召集身神的办法,希望通过存思和服气来达到养生延寿,以及治愈疾病的理想。

《三元延寿参赞书》认为人体里除了有神祇存在外,还存在魂魄。作者认为人的魂魄可以离开人的形体,游走于外界。《坐卧》篇中写到:“卧魇不语,是魂魄外游,为邪所执,宜暗唤,忌以火照,照则神魂不入,乃至死于灯前。魇者本由明出,不忌火,并不宜近唤及急唤,亦恐失神魂也。”[1,p538]人的魂魄离开了肉体,如果回不来,人的身体就会死亡,但死又不可避免,若想长久生存,就要需要一定的方法来操纵魂魄或防止魂魄离开肉体。

作者对“神”一词概念的认识模糊,没有看清人的“精神”的性质,所以在一些关于人的精神的解释上带有宗教的神秘主义色彩,但阐述的内容确有符合科学道理之处。“烛灯而卧,神魂不安。卧宜侧身屈膝,不损心气,觉宜舒展,精神不散,舒卧招邪魅。”[1,p538]用现在科学的解释就是:睡觉的时候,受到外界的打扰,休息不好,身体不放松,精神紧张,人体的内分泌会出现异常等等。

二、宗教养生观

(一)节欲思想

《三元延寿参赞书》辑录了大量元代以前的房中术著作,提出了较系统的节欲养生思想。作者认为:“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1,p529]男女之间的性生活不应该禁止,绝对的禁欲是不符合人道常伦的,人应该满足自己正常的生理需要,这样才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作者还引用了庄周的话:“人之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过也。”[1,p529]认为人的性生活如不加节制,处理不当,就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欲不可早》篇主张适龄婚嫁。认为男女房事过早会损伤精气血脉。《欲不可纵》篇中认为房事过于放纵,会耗损精气,引起早衰,对人的生命健康危害极大。同时,还强调人的元气有限,提示人们:年少之时,不能断绝色欲,到了老年,就应该寡欲闲心。这些解释都极具科学性。

《三元延寿参赞书》还主张从性情上养生,它认为养生要静心寡欲。书中多次引用老子、庄子、孙真人的话以及《淮南子》等书籍中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这一观点。《养生之道》篇中引用了老子的一段话,就极具代表性:“《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1,p533-534]这段引文总领了全书的养生之学,他认为养生要从“无为”开始,不为外物的困扰所惑,人生就能够达到长久永生的状态。继而《三元延寿参赞书》在第二卷中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性情方面的养生之道,它反对人在感情上大起大落,认为感情上的激烈起伏,会妨害人的生命。在《喜乐》、《惊恐》、《憎爱》和《忿怒》篇中引用《淮南子》的原文,它说:“大喜坠阳”“大怖生狂”“好憎者,使人心劳”“大怒破阴”。这样过度的喜怒哀乐会使人生病,偏激的好恶和嗜好会给人招来祸患,所以要静心寡欲。《三元延寿参赞书》过度强调节制欲望,结果使它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满足感官欲望的正当要求也是错误的。例如《视听》篇中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观点:“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1,p536]《五味》篇中引用《淮南子》的观点:“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病也。”[1,p542]皆是用来说明感官欲望上的享受,对人的生命健康毫无益处。

(二)鬼神思想

《三元延寿参赞书》还有许多地方充斥着鬼神之说,敬鬼神的思想表现尤为突出。《杂忌》:“过神庙勿轻入,入必恭谨,不宜恣视,吉。”[1,p541]要求人们对鬼神以礼相待,并绝对的臣服。认为鬼神真实的存在于人间,行走之中的鬼神会监视百姓,如果人在鬼神出没之时触犯禁忌,就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在家在外,忽逢大风、暴雨、震雷、昏雾,皆是诸龙鬼神经过”[1,p541],因此要求人们入室烧香,去而避之。《三元延寿参赞书》还引用《保命诀》中惩罚所犯禁忌的具体办法,来警示世人不要在鬼神出没的日子触犯禁忌,否则人命不保,短寿早夭。《三元延寿参赞书》把宗教中的鬼神思想引入到养生领域,无疑是极其荒谬的。

(三)阴德延寿思想

《三元延寿参赞书》不仅要求人们对鬼神顶礼膜拜,也明确地要求人去行善积德。在《阴德延寿论》中,作者认为生命的长度可以自己把握,提倡道教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观点,主张人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自己的身体和命运,积德行善便是有效的养生方法。同时,文中还吸收了道教中的承负思想,认为“行善事或作恶事的人,其本人此生或其子孙承受和负担所行善事或作恶事的报应。”[3]用宗教中福祸的因果报应来解释积德行善能够延寿的原因。

书中从正面指出:行善积德的人,会因其德行而增加寿命。《阴德延寿论》中列了一沙弥因救蚁穴而延长一纪寿命的故事,说明好人因做了善事可以增加寿命。作者还认为行善积德的人不会因为身份的贵贱,而得到不公正的待遇。“凡可修者,不以富贵贫贱拘,亦不在强勉其所无。”[1,p556]行善积德终究会感动上天,得到上天的认可,众生皆有阴德延寿的机会,激励人们去积极投身于积阴德的行列中去。

同时,书中还从反面论证,作恶多端之人,也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凡是做了隳纲纪、违天地、肆愚悖、侮神明、背仁慈、亏忠孝等恶事的人,终究会在神那里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其减寿早亡,甚至殃及后代,令其绝后。《阴德延寿论》为人们找到了解救办法,提出若是及早行善积德,仍可抵消罪孽,增福添子。这些都是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剖析生命伦理问题,带有唯心主义思想的偏见。《阴德延寿论》介绍的以积阴德为手段的延寿方法,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但它仍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一方面,《阴德延寿论》中赏善罚恶的观点,启示人们去恶从善,不要做坏事,否则减寿多病,因此,它具有某种道德上的束缚作用,有利于道德教化;另一方面,在现代养生医学看来,积德行善有利于人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刺激内分泌,使人体更加健康。

[1]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一)[A].道藏(第18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苏勇,点校.易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0.

[3]汤一介.早期道教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362.

猜你喜欢

延寿鬼神天地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身残承载情无限——记延寿镇永安村会计、村医景玉珠同志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拾天地之荒
鬼神
“国际空间站”延寿2024,还有戏吗?
人分三界
延寿法的现在和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