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生动形象的智慧课堂

2013-02-03孟宪兰孙晓斌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8期
关键词:带电体导体电荷

孟宪兰 孙晓斌

对于《电荷》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摩擦实验做了一遍又一遍,课本上说毛皮摩擦橡胶棒、丝绸摩擦玻璃棒,学生可不仅仅满足于它们之间的摩擦,又拿毛皮去摩擦玻璃棒,丝绸摩擦橡胶棒,结果都带电哪!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在做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时,由于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操作很难实现,于是我们改变了具体的实验操作,直接用导体棒把两个静电计连接起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其中一个静电计的金属小球时,由于电荷在导体棒中发生了定向移动,所以另一个静电计下端的指针同时也张开了一定角度(如图1所示)。

图1 电荷的定向移动

通过上面这个实验,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观察到了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这个生动、直观的实验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所以在笔者告诉学生人体是导体的时候,孩子们都来了兴致,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设想:既然人体是导体,那么人体就可以和导体棒一样,当把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与地面绝缘的人体(头部)时,与人体接触的静电计下端的指针就能张开一定的角度。这个设想实在是太棒了!实验时笔者让甲学生站在与大地绝缘的塑料凳子上,同时他的手放在验电器的小球上,乙学生则把摩擦过的橡胶棒朝甲学生头部一放,乙学生反复操作几次,与甲学生连接的验电器下端的指针就张开了一定的角度(如图2所示)。

图2 学生在做人体是导体实验

通过《电荷》的教学,笔者深刻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多么有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玩得痛快,学得轻松!同时教师也增长了教学的智慧。当笔者在教学中遇到学生掌握不了的难点时,会从学生那里汲取灵感,变换教学方法,从单纯的讲授法转变为由学生参与的游戏教学,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下面就是我们的游戏教学:

感应起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继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方式之后介绍的第三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3所示)。

图3 感应起电

(1)将一个带电体A靠近导体球B。

(2)用手接触一下导体球B,再将手拿开(或将B球接地,再与地断开)。

(3)移去带电体A,这时球B带上了和带电体A异号的电荷。

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比起来,“感应起电”学生学起来很吃力,笔者采用单一讲授法讲了2遍,学生都不知所云。最后笔者灵机一动,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把这个问题搞得明白透彻。游戏中,笔者扮演带电体A,导体球B的扮演者由学生来完成。大家都知道金属导体中有金属原子(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金属原子(金属离子)构成点阵,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做微小的振动,自由电子在金属中自由移动,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有6个女生扮演金属原子(金属离子),有2个男生扮演自由电子,在金属原子(金属离子)之间自由移动。当“我”这个带电体A靠近男女学生构成的导体球B的时候,扮演自由电子的男生被“我”吸了过来,这样导体球B的近端就“带上”了负电荷,远端就“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在这里要给学生讲明白“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是由于“我”的存在,而导致导体中自由电子分布出现在近端的变化,如果“我”一旦离开,那么导体中的电子又自由了。

接着再有一个学生接触导体球B,这一接触不要紧,大地就成了远端,大地上的电子就通过人这个导体被吸到了导体球B上,当该学生将手拿开后,导体球B中的电子就不能再回到大地上去了,于是导体球B上就出现了外来的“多余”电子,所以当“我”这个带电体A离开导体球B之后,导体球B就带上了负电荷。这样的一个游戏一结束,学生们都快乐无比,也轻松地理解了感应起电。

以上就是笔者为之骄傲的智慧课堂,勤动脑的师生创造了趣味无比的课堂教学。如果把课堂比做帆船,教师和学生就是帆船的舵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帆船必将战胜一切凶涛骇浪,最终驶向幸福的海岸。

猜你喜欢

带电体导体电荷
电荷知识知多少
电荷守恒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易错问题剖析
导体杆在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剖析与启示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知识误区
带电体的圆周运动问题例析
高频传输线路
静电现象有什么用?
库仑定律的应用
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演示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