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观察

2013-02-02李静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9期
关键词:核分裂胞质梭形

李静

胃肠道间质瘤(GISTs)多发生于胃肠道, 其中60%~70%发生于胃, 为潜在恶性。本文收集6例GIST, 术后随访半年到6年,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例。男4例、女2例, 年龄50~75岁。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

1.2 病理结果判断 肿瘤出现转移和浸润至邻近器官是肯定恶性指标。以肿瘤体积>5 cm, 核分裂计数>5个/50HPF等为潜在恶性指标。当肿瘤具备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两项潜在恶性指标时诊断为恶性;仅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时诊断为交界性;而没有上述指征是诊断为良性。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4例男性, 2例女性。年龄50~7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肿瘤为单发, 肿物直径为1.0~15 cm, 4/6>10 cm, 伴有出血坏死及浸润周围组织。均行胃肠道肿物及局部器官切除, 区域淋巴结清扫。

2.2 形态学特点 梭形细胞为主型4例, 上皮细胞型2例。梭形细胞呈胖长梭形至细长的梭形, 缺乏嗜酸性的细胞质,核端空泡常见, 瘤细胞呈交叉束状、漩涡状、栅栏状和菊形团样等多种排列方式。多数病例有较多的薄壁小血管, 胶原增生不明显且局限于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圆形或多边形, 胞质中度嗜酸性或水样透明, 部分呈印戒状或煎蛋样,核圆形或镰刀状, 可见1~2个小核仁, 上皮样细胞呈现小巢状、索状、腺样或弥漫片状排列。本文4例, 细胞异型性明显, 均浸润周围组织, 即从黏膜层至浆膜, 其中2例有出血坏死和转移。交界性2例。肿物>5 cm, 核分裂计数>5个/50HPF, 无坏死和转移。

2.3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均为上级医院会诊结果。6/6阳性表达CD117, 其中5例弥漫性阳性, 1例灶状阳性;5/6 CD34弥漫或灶状阳性;1/6 SMA灶状阳性表达;结蛋白和S-100均阴性。

2.4 随访资料 6年内, 2例死亡。2例患者术后复发多次,进一步到上级医院做分子病理学检查, 辅以靶向治疗, 至今存活。2例不详。

3 讨论

GISTs是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最常见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本院自2008年至今共有6例, 其中2例位于胃, 3例位于小肠, 1例位于结肠;病灶大小范围1.0~15 cm。肿块2例均呈类圆形, 哑铃型, 位于黏膜下肌间, 有包膜, 切面灰白, 细腻, 质均。4例呈不规则肿块, 最大径均>10 cm, 部分边界不清, 有中心坏死, 切面灰白细腻, 鱼肉状。在形态学上, GISTs主要由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本组梭形细胞型4例, 梭形细胞胞质丰富, 轻度或中度嗜酸性, 细胞界限不清楚, 细胞核呈梭形或杆状, 瘤细胞排列呈束状, 编织状或旋涡状, 部分可见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部分可见核端空泡。部分病例肿瘤细胞丰富, 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肥胖, 胞质少, 可见镜下肿瘤边缘的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形大、肿瘤坏死和核分裂象多见。其中2例出现转移少见。上皮细胞型2例, 上皮呈圆形或多角形细胞, 胞质呈丰富的嗜酸性或透亮, 细胞核位于中心或偏位。4例为高度恶性GIST, 预后差。随访0.5~6年, 有2例死亡。2例行靶向治疗, 服用格列卫, 1~1.5年, 存活。2例交界性GIST, 术后不详。本组6例GISTs无论是术中还是常规病理均诊断为GISTs, 常规建议上级医院做免疫组化后也证实是GISTs。随着对GISTs认识的增多, 结合GISTs肿瘤大体, 对照GISTs在光学显微镜下的表现, 考虑到发生在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多为GISTs, 单纯凭借HE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 也能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见熟练掌握GISTs的临床病理特点, 在缺乏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的医院, 仅凭光学显微镜考虑到发生在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多为GISTs, 以免误诊GISTs和实施不正确治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核分裂胞质梭形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4 例临床病理分析
人类独特的脑细胞
卵巢核分裂象活跃的富于细胞性纤维瘤5例临床病理观察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铸钢件和梭形斜柱逆施工技术
食管梭形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51例子宫平滑肌肿瘤病理诊断标准的探讨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IDH⁃突变
survivin胞内定位表达在胸部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多细胞系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的建立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