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基础

2013-02-01殷国俊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4期
关键词:习惯文本文章

殷国俊

酒泉市肃州区泉湖中学 甘肃酒泉 735000

作者:殷国俊,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有这样的体验:一节新授课,当学生在课前熟读了文本,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绊脚石(如生字词、写作背景等问题)后,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顺利,课堂效率高,让人心中畅快。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不熟悉时,这节课学生就如缺少风力的风筝,被教师硬拽着上天,其结果只能是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无趣。那么怎样使课堂变得鲜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使课堂更高效呢?这就离不开学生的课前预习。

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预习的范围、预习的重点、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积累的前提下进行的。课堂中问题思考与解决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对新内容不够熟悉,在课堂中就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被动接受知识,缺少了对知识生成思考的过程,缺少了自己的思维,久而久之,课堂就失去了活力,学生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借助工具书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在教师引导下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同样,学生在预习时,通过读、写、查找资料,除对要学习的知识能基本掌握外,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对所学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学生阅读后对文本的认识、认同,它的思考会比课堂中的思考时间长,还可能形成思维的火花,而这种认识既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一种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的坚持,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探究、去思考,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知识的独到见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常会见到标新立异的学生,这些学生的举止、表现,正是基于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被教师认可、肯定,学生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些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有一种读书的欲望与兴趣,在兴趣的主导下会形成一种爱好。所以,预习的成效、独立思考的习惯、获得认可的体验,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对没有理解的知识格外关注,会去主动探究、主动倾听,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既然预习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1 预习要及时并要形成一定的习惯

及时预习是高效课堂的前提。预习是学生为学习新知识做的准备,如果预习不及时,势必会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在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模糊的前提下讲授新课,这节课只能是“满堂灌”。这种情况在阅读名家名篇以及时代性较强的文章时尤为突出。学生对文本内容不清楚,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清楚,就不能和文本产生共鸣,对文本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犹如雾中看花一样。只有预习,才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独立思考,才会更深入地与文本、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才会有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见解。同样,预习还要形成习惯,否则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会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布置预习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学生会逐步养成预习的习惯,就会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自觉、主动地去完成预习任务。

2 预习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

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安排由易到难地预习,循序渐进地突破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预习第一步先过阅读关,要做到对文章阅读通顺,给生字词加注拼音,勾画文中需要识记的重点词语;第二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简短的话语做批注;第三步让学生明确阅读了文章有何感悟;第四步,在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四个步骤的预习过程,使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在独立阅读当中会有自己的思维形成。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课堂上会多一些思维的碰撞,会有更多关注的目光。

3 预习要分层设计,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习惯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去预习,而自觉性差或知识存在缺陷的学生,不要说完成四项预习任务,就是阅读关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这个现象,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1)借助工具书,能从音、形、意三个方面识记文中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能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能提出一两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还可以让有特长的学生为文章制作课件。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分层确定预习目标的情况之下,可以使基础薄弱、习惯不良的学生首先突破基础知识关,有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满足感。同样,又可以使一些“吃不饱”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预习成为一种习惯,就要给薄弱学生逐渐增添预习内容,扩大预习的范围,拓展发展空间。预习难度降低了,学生对预习的厌倦、恐慌的心理也会消失,预习的兴趣自然提高。当教师把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就会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

4 检查到位,落实预习,健全预习评价机制

要想预习切实落实到位,教师的督查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更要做到检查、督促、鼓励、评价相结合。这种检查既可以落实在家庭作业上,又可以落实在课堂教学当中。在检查中要会发现学生的预习成果,对出色的学生及时表扬,班级中多树立榜样。评选学习标兵,促进竞争意识的形成,使预习更深入、更有效。同样,课堂上尽量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多给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把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展示,如把阅读任务交给他们,教全班学生认读生字词、课文朗读等。在展示时,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多给予肯定,树立其自信心。对中间生和优等生,则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质疑能力,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问题被大家一起研究的自豪,在品尝了预习成功喜悦的同时增强自信。

总之,教师应该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让学生在预习中步入语文课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1]法柏,马兹里斯.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M].裴咏铭,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2]陈霞.唱好“预习”前奏曲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3):14-15.

猜你喜欢

习惯文本文章
上课好习惯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放屁文章
好习惯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