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

2013-02-01张文晓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2期
关键词:驱动基础教学法

张文晓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 201209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

张文晓

上海杉达学院 上海 201209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任务驱动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自主学习能力

1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本科的必修课,它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教学体系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而且实践课程占相当大的比例。这门课程的教材内容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计算机所使用的数制等;2)Windows操作系统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3)以Office为平台,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能力。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为基础性强、实践性强。由于其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学生多上机操作、多实践。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没有兴趣。再加上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过了,所以更没什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可以改善上面的情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同伴协作学习的能力。

上海杉达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跟上信息科技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上能适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习“不断线”的要求,并为后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奠定较好的基础。以全国考纲为线组织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每年有两次机会)。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计算机基础教育可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个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Internet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第二层次是要求学生掌握技术性的计算机知识,如多媒体技术、语言编程技术等;第三个层次则是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专业的需要,掌握计算机在本专业的应用。这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是后两个层次的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属于第一个层次,在计算机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增强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效果对培养大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笔者通过总结得出任务驱动法具有下面一些优势。

2.1 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法中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学习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在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带动学生分析任务,理清思路;然后学生就可以明确任务的目的,自我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最后完成任务,同时掌握学习内容。

2.2 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式的,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后学生变为主动地完成任务、探求知识。而且设计的任务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所以学生会感兴趣,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 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法中学生的学习都是主动地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去设计,这样就有利于他们展示自己的创新性。学习就应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让他们多多动脑。

2.4 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任务驱动法中,根据学习目标分定的任务可大可小,对于小的任务,一个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对于大的任务,教师就有必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来完成。每个小组几个学生在一起分析问题,分定子任务,大家共同协作完成。这种小组方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这对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帮助。

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实现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的设计,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进行实施。在任务下达之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分析任务,主要分析完成任务需要哪些方法,运用哪些知识,准备哪些素材等。如果任务比较复杂,教师还要将学生分小组,每小组确定一个组长,共同来完成任务。最后,任务完成之后,学生要展示成果,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成果评价和交流。在评价中不能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要注重评价多元化。

3.1 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具体的任务,从设计到评价必须经过反复推敲后才能确定。因此,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1)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是面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开设的,他们来自于全国不同的地区。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所以对计算机的普及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导致大一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那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分等级,可分为入门级和提高级,基础差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入门级的就可以了,提高级的部分作为可选项。

2)任务的难易度。任务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进行,要难易适中。太难,学生一下子上不了手,会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学生会轻易完成,也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3)任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任务的内容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在文档中绘制表格,在讲解完表格的相关知识点后,提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任务:绘制这学期的课程表,要求设计美观,对于不同时间上的同一门课程可以设置相同的底纹颜色。再如在进行演示文稿制作的时候,选定主题为“我的大学生活”。

3.2 任务的实施

在设计好任务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任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是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生就需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行知识的建构和任务的完成。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对于简单或单一的任务,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但是对于综合的、复杂的任务就需要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任务,制定计划,其中包括任务的步骤分解、素材资料的收集、方式方法的应用、创意的设计等。例如,在制作学生课程表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先在纸上画一个草图,把课程表的大致轮廓画出来,并把课程的上课时间标好;然后打开Word软件,根据草图上表格的行数和列数插入表格,再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接着输入课程信息,对于不同的课程用不同的底纹颜色进行区分,如“高等数学”用红色底纹显示,“大学英语”用蓝色底纹显示。经过这样一些指导,学生就可以很快地上手操作了。再如在PPT制作中,主题是“我的大学生活”,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我的大学生活要分哪几个部分进行阐述?选取何种背景音乐?收集哪些图片素材?在具体制作过程中每一张幻灯片要采取何种版式?文字图片采用哪种动画?幻灯片与幻灯片之间选择怎样的切换方式?等等。经过这样的分析之后,学生的思想变清晰了,任务的制作步骤也明确了。

其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积极地指导和检查,以督促学生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所以在任务的实施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3.3 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方式不能太单一,要注重多元化,既要教师评,还要学生评;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指学生的平时表现,比如平时的考勤、上课表现、参与任务的表现等。在结果评价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形成评价委员会。评价委员会成员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每次评价前重新组成,这样的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委员会成员,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时,教师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先由作者讲述自己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由评委组成员进行点评打分,最后教师总结补充说明,指出该作品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而且对知识也有了深刻的印象。对任务的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反思,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各抒己见。

4 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授之以渔而非鱼。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较传统教学模式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但并不是每一堂课都适用任务驱动法,如鼠标键盘的操作、操作系统的安装等就不适用。所以要应用任务驱动法,一定要设计好任务,考虑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通过任务把新旧知识联系好。在一个章节内容学习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以任务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更广泛的应用。

[1]宋文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12(10)∶53-54.

[2]田慧生.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4.

[3]李秀明,武怀生.“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7(1)∶88-90.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Technology

Zhang Wenxiao

Task-driven method is a method of inquiry-based teaching methods, the application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technology will help to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develop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bility. The paper will elaborate from the task design, task implementation and task evaluation.

task-driven method;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technology; self-learning ability

G642.4

B

1671-489X(2013)12-0088-03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2.088

猜你喜欢

驱动基础教学法
“不等式”基础巩固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整式”基础巩固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