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校新生导学模式探讨

2013-02-01焦明姝樊琼剑王凤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2期
关键词:军校导学新生

焦明姝 樊琼剑 王凤仙

军校新生导学模式探讨

焦明姝 樊琼剑 王凤仙

空军航空大学飞行器控制系 长春 130022

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军事院校的使命。如何在学员入学之初就能引导、帮助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军校生活,为后续的学习训练打下基础,对于学员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探讨军校“新生导学模式”的措施和实施的注意事项,旨在拓展军校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促进军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军校;高等教育;新生导学模式;网络导学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高等军事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造就和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军事人才的重任。作为现阶段我军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学子,经过层层选拔后跨入军校大门,开始崭新而富有挑战的军旅生涯和大学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活与学员熟悉的中学生活具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军校还具有其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以及当今“90后”生源自身的特殊性,使得新生对军校生活不适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表现为新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学习目标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了解,对未来就业情况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忧虑;对大学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不适应;对高强度的日常训练感到厌倦,甚至产生倦怠和抵触情绪;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不理解、不习惯,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等等。长此以往,会导致有些学员学习、训练的效率低下、成绩不理想,对未来缺乏信心,甚至会诱发焦虑、孤独、抑郁等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既不利于学员自身的成长,也给军事院校的人才培养造成不利因素。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点。

1.1 军校教育的特殊性

军事院校由于其培养人才的特殊性,在培养模式、教育训练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诸多特点。首先,受前苏军教育模式的影响,为更利于管理、抵御外界不良影响、培养军人所需要的特殊品质,我国军校的院校环境基本是封闭性的。其次,在日常管理上,军校强调整齐划一的行动和令行禁止的高度服从意识,按军队的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学员的言行举止,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员的言行举止做出统一的规范。再次,军校教育不仅围绕知识水平、文化素养、专业能力进行培养,更重视政治素质和体能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是军校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的这些与地方普通高校不同的特点对于刚刚接触军校教育的新生来讲是较难很快适应的。

1.2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差异性

高等教育与新生所熟悉的中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别,表现为较强的专业性、精深性、阶段性、自主性等特点,学习内容也更为精细、复杂和高级,因此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对新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学员转变原有的学习动力,由原来的主要来自于升学和来自于家长、学校的外部压力,转变为自身内部的学习需要。在此基础上,要求学员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条件等的变化,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不断进行调整,培养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心理和行为与不断变化的学习条件相互协调,取得良好的学习成就。但是这种转变仅靠学员通过自身的不断摸索来完成较为困难,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1]。

1.3 教育对象的自身特点

目前,高校的教育对象主要为“90后”,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具有不同于以往教育对象的特质,一定程度上也给他们适应军校生活带来影响。如受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鲜明,崇尚自由,不愿意受拘束,因此新生往往对军校整齐划一的管理方式和严格的纪律要求较难适应;信息时代资讯发达,使得学员视野更开阔,思维也较为发散,对军校相对刻板的教育训练模式较为抵触;受学习型社会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求知欲强,知识面广,但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广度,而深度不够,不适应目前我国军校“专才”式的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学习方式更为多元化,以网络为代表的媒体给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活动带来巨大的冲击,使得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更为灵活多样,目前军校普遍采用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些因素都给“90后”新生适应军校生活带来一定影响。

因此,为了使新生顺利过渡,更快更好地适应军校生活,需要引导新生了解军校的教学训练模式和学习生活规律,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及学习目标,了解未来分配情况等;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根据自身特点转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态度和意识。因此,对于军校新生进行“导学”是十分必要的。

2 “新生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特点

对新生的“导学”是以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为理论基础的。这种认知现象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以他们对某事物的第一印象为背景框架,去理解他们后来获得的有关此事物的信息[2]。

这种因信息输入顺序而产生效应的现象,有种种不同的原因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构成脑中的核心知识或记忆图式,后输入的其他信息只是被整合到这个记忆图式中去,即这是一种同化模式,后续的信息被同化进了由最先输入的信息所形成的记忆结构中,因此,后续的新的信息也就具有了先前信息的属性痕迹[3]。

“新生导学模式”借助“首因效应”,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导学模式帮助学员在军校生活开始之初,就建立起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并鼓励学员探索并形成适合环境和自身的、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训练方法。“导学”中的“导”即疏导、引导。“学”不仅仅指学员的学习、训练,还包括学员的发展和核心竟争力。具体来讲,对于军校新生的所谓“导学”,就是引导学习、引导训练、引导实践和引导发展[4]。

3 “新生导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教导员制”“本科生导师制”和“学长制”并行导学

1)教导员制。学校可以区队、专业或班级为单位,配备教导员,其兼具普通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双重身份和职责。即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受学校委托全面负责学员的学习和生活等工作,同时也是学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实施者。在新生入学之初,教导员可通过专题讲座、与学员座谈、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新生介绍军校生活的特点,帮助其理解并自觉遵守军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培养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引导新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顺利过渡并适应军校的日常生活。

2)导师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英国,首推于牛津大学,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把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推广到燕京大学。与此同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率先开始实施大学生导师制。此后,大批国内高校纷纷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设计,导师制与学分制、班级制共同构成大学本科教育的三大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教师担任,每名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带多名学员,根据每名学员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依照学生个人能力以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意在发掘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成为个性化的人才。导师教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5]。

军校的新生导学模式可借鉴导师制,在新生开始正式的军校生活前,聘请本科生导师或者本专业的知名专家教授,在专业方面对学员进行导学。

一是介绍学校的教学训练运行规律,有关转专业、成绩记载方式、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等学籍管理规定也需要让学员有足够的了解。只有学生对这些规律了解得比较透彻,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大学的学业。

二是介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导入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规划理念,帮助学员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引导学员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思考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从而对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为后续学习过程中选课等做好准备。

三是学业方面,引导学员了解本专业的研究领域和特点、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前景、专业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本校该专业的开设学科、知识内容、教学模式、专业研究水平等,使学员对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引发兴趣,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感;向学员介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策略和方法,鼓励学员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课程等各种学习资源辅助学习,引导学员着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科研实践方面,结合专业特点介绍科研和实践活动情况,激发学员参与科研活动及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员在日后的学习中注重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五是职业规划方面,向学员介绍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及毕业学员的分配及工作情况,引导学员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未来是否继续深造等进行规划。

导师的导学可通过授课、讲座、与学员互动交流等方式进行,除了在学业等方面给予学员引导外,导师自身良好的学风、严谨的治学和科研态度、广博专业知识也会感染和陶冶学员,使学员“尊其师,信其道”,从而增进学员对专业的了解,激发学员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甚至收到启迪人生的效果。

3)学长制。“学长制”最初出现于15世纪的英国伊顿公学,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的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进行交流,实现良性互动[6]。利用学长制对军校新生进行导学,可从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员,同新生开展座谈、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在学习、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经验,使新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了解军校的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律及各种事项,科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和奋斗目标,充分激发个体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并针对新生在入学之初出现的难以适应、无所适从,甚至是自我封闭、焦虑等行为或心理问题,进行沟通、帮助和引导。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也通过树立榜样来激励新生,充分调动新生的积极性。

3.2 “面对面导学”与“网络导学”等多种方式并行导学

在上述提到的几种面对面的导学方式之外,学校应借助校园网,开设“新生导学”网络模块。该模块应包括院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介绍,各项纪律规范,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导师与教授导学讲座,优秀大学生自我陈述,标准学习规划参考案例,适合本专业学习的优秀学习资源及获取途径的介绍等内容。同时要开设新生交流互动平台,如讨论区、答疑区等,聘请专业教师、教导员及优秀高年级学员为新生进行网络答疑。通过这种方式,旨在为新生提供一个进行入学教育,转变学习观念,尽快熟悉学习训练环境,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为学员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6]。

3.3 通过“新生研讨课”实现直接导学与学员自主探究并行

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1959年始于哈佛大学。国外高校中,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已经非常普遍。我国的新生研讨课始于清华大学,2003年11月,清华大学首次将新生研讨课引入本科教学中。此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国内学者张红霞给“新生研讨课”下的定义为:“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导教师,专门为全校大本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术品质、感受研究的乐趣、接触著名教授、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时,认识大学和熟悉学校环境、资源,以此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阶段的转换过程。新生研讨课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越是高层次的大学,教学和考核方法越灵活多样,一般不用常规教材,考核方法多为‘通过’与‘不通过’两级。学生参与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总课时数一般小于20,普通大学可以略多。”[7]

因此,在专业导学方面,除了通过不同方式对学员进行直接导学外,还可以导学为目的,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将学员自主探究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贯穿其中。如在“新生研讨课”中,教师可从学员熟知的、与专业相关的事件或现象入手,以讨论、探究的形式,一步步启发学员探究原因,追本溯源,最终归结为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为将来的学习做铺垫。同时使学员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和专业学习所特有的智力发展机会,为以后的探究式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研究打下基础。再如,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本专业特点,给学员提出待解决问题和小课题,让学员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汇报各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从而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小组成员间也会发生思想的碰撞,培养学员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讨论结果的汇总和汇报可以锻炼学员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最终将问题导入日后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使学员充分体会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也体验到科研活动的独特魅力。

4 “新生导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4.1 导学活动要实现常态化

导学活动始于新生入学,其初衷是使新生顺利适应军校的大学生活。但是也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新生在入学伊始经过新生导学活动,过渡较为顺利,对未来的学习训练生活充满信心,满怀希望,但是随着军校生活的逐渐展开,新的、更多的困难开始出现,凭借自身能力难以解决,给学员造成困扰;或是学业等方面的一些新的问题,学员没有以往的经验可参考。如学业方面,新生及低年级学员往往对大学的学习方法陌生、对专业内涵无知、对未来发展茫然,以及习惯于中学时期的应试教育思维和方式,对大学的学习不适应;之后的一段时间,学员较为关注的问题一般转变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规划、课程的选择等问题;而高年级学员则更关注分配去向问题或对是否深造进行思考。这些出现于不同阶段的问题都可能引起学员的迷茫和困顿,甚至容易产生倦怠和抵触的情绪,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因此,导学活动不应只关注新生的入学阶段,而是应该将“新生导学模式”的“导学”思想贯穿学员的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针对学员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通过导师、教导员和学长的指导和帮带,借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对学员进行不定期的、不同形式的导学活动。

4.2 导学活动要整合各种资源

导学活动首先需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人才资源,通过知名教授、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优秀学员及有成就的毕业生,以授课、座谈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引导和帮助。其次,要创设多种平台和载体,建立实践体系,如利用院校现有的教育训练中心、专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平台等,把学员将来从事的专业体验、情景体验等与学员现有的学习训练紧密融合,使学员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鼓励其进行充分的体验式学习。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可以随时补充知识、随时接受导学的环境,从而培养学员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多重资源整合运用,而非采用教育灌输、单项接受的方法手段,才能更好地达到导学的目的,实现导学过程的科学化和导学效果的最大化。

4.3 导学活动要以学员为主体

导学活动要始终以学员为主体,要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的差异性,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给予学员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力,充分发掘学员的能动性和发展潜能,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要持有平等的态度,构建和谐的关系,注重与学员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把引导发展与关心服务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同尊重个性结合起来,把精神传承与环境营造结合起来,把人格成长与心理解困结合起来;要全面关注学员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全面协调地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8]。

[1]汪家惠,贾天钰.新生第一年导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4-15,45.

[2]刘波.浅谈首因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理论,2012(21):243-244.

[3]马燕.浅析“首因效应”[J].科教文汇,2009(31):62-63.

[4]薛勇.基于有效导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22-123.

[5]徐全红.本科生导师职在“导学”[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84.

[6]张晓芬.面向大类招生的“新生导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03-306.

[7]张红霞.美国大学的新生研讨课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1):93-96.

[8]贾天钰,江家惠,谢秀红.新时期大学新生导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教育,2012(9):61-62.

Preliminary Study on Freshmen Orientation of Military Academy

Jiao Mingshu, Fan Qiongjian, Wang Fengxian

Cultivating and bring up large quantities of high quality Modern Military talents is the Mission of Military Academy. How to guide and help the Freshmen to change roles, adapt to the new stage, and lay a basis for the follow-up academic work and physical training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measures and the points for attention of the Freshmen Orientation in order to widen the scope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in military academy.

military academy; higher education; freshmen orientation; netw ork guiding learning

G640

A

1671-489X(2013)12-0015-04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2.015

猜你喜欢

军校导学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军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军校物语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