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2013-01-31杨恩霞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3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能力

杨恩霞 王 君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必须为适应新形势而进行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高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不仅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应特别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习惯的养成。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收入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主要原因是大学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较为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还需要掌握基本技能,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自学、应变、交流、创新能力等[1]。而高校传统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以及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既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需要,更是高校推进自主创新,谋求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因此,培养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1.1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大众化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不同于精英教育理念下培养出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也有别于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的技能型应用人才,而是两者都要有所兼顾的科技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必须在掌握现代技能的基础上,具有实际操作和灵活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和勇于担当的魄力。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通过在大学深造,获取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引领社会、服务社会,能够通过生产技术与新工艺等手段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在提高科学管理与创新产品科技含量方面创造价值。(3)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因其创新素质、知识、能力结构是在应用和创新的基础上搭建的[3]。

1.2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一切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技术革新都是在原有科学基础上开拓和创造出来的,都和以往的学术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也都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之上,学生占有的知识量越大,知识积累越丰富,思路就越开阔,就越能激发其创新思维,释放创新潜能。应用创新型人才理想的知识结构,必须打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突破原有的知识结构,不仅需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然而,科学技术越是向前发展,各学科间知识越是相互渗透和综合。若应用创新型人才没有广博的基础知识,就很难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边缘学科的兴起,很多高端技术的发展常常需要许多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因此,应用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新颖的前沿知识,这是应用创新型人才事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其进行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及产品创新。

(2)拥有独立的人格。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人,一般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独立的观念,敢于标新立异,具有独到的见解[4]。看待问题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有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勇于向世俗挑战,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独创性,这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必需具有的人格特征。

(3)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创新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使人沉醉研修,废寝忘食,使人超越自我,提升素质[5]。其对创新活动的意义在于当遭遇挫折时能使人继续前行。创新之路可谓充满了艰难险阻,焦虑、失败接踵而至,挫折如影随形,当初的想法可能经不起别人的挑剔,创意独到的发明可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但对于一个兴趣广泛而持久的人,面对困难具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这些失败仅仅意味着再一次努力的开始,使飞翔的翅膀更加坚强有力。

(4)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们探究未知,实现创新的前提,是推动创新的源动力。求知欲促使人去探索科学、探索真理。因此,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和灵活的应变力是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6]。

(5)积极的创新思维观念。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如果没有创新思维,拥有再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创新活动的领域最多只是知识的一般性迁移。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关键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能使人们走出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解放思想,不拘一格,不落俗套,敢于挑战旧理念,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行动方式。

(6)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个人能力开发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更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绝大多数创新活动是建立在多学科融合基础上的创新,因此,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团队合作精神是应用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之一。

2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改革创新模式和体系,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特征的基础研究培养模式已不适用。结合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确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充分显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色。

2.1 体制机制创新

通过学校体制机制的创新,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注入新的驱动力。要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现有制度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对现有制度进行补充修正,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相互协调的大学制度体系,形成更加有利于产出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制度环境;更加注重以目标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完善,着力构建学校、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顺畅高效的三级管理体系,形成各层次主体责权利关系更加明确清晰的管理体制;着力推进激励与约束、竞争与合作、考核与评价等机制的不断完善创新,形成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加有利于学术成长和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

2.2 教育理念创新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宗旨是以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为培养重心。首先要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重新修订,及时把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融入教材,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理论基础。其次要建立新型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7]。研究型教学是相对讲授式教学而提出的,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为目的,将研究与学习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教学中的研究及在研究中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师生间、生生间的研讨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训练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应用创新的能力。

2.3 培养模式创新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要遵循“强化基础、注重创新、突出特色、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培养模式入手,实现向更注重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更注重满足创新型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转变。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有适宜的阳光、土壤和水分,学生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满足不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还需要为其成长搭建平台。因此,通过加大开放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对毕业设计的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方法、模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多种新型实习模式,如假期实习、顶岗实习及半工半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其中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素质全面,既有理论又有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高等学校为中心,将教学、科研、生产融为一体的科技工业园区,则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率,缩短了理论成果的转化周期,从而极大地激发教师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像美国的硅谷、我国的中关村等就是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促使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是企业和高校各自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离不开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同样,高校培养创新人才也离不开企业这个绝佳的第二课堂。最终,形成企业与学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4 教师队伍创新

教师既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成材的引路人,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无从谈起,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团队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8]。目前我国高校师资管理体制有一定的缺陷,师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存在着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而这些有悖于大学学术融合与交流。因此,要培养真正有思想、有创新性的学生,首先必须从教师聘任进行改革,实行开放办学,从国内外引进有研究能力和学术精神的人才,遵循“积极引进,优化结构,严格要求,精心培养”的原则,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真正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加强优秀拔尖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广大教师学术竞争力的提升。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全员教师职务聘任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强化队伍建设,加快各类人才培养。其次要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使教师从原来的经验型变成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既可以实现科研过程教学化,也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科研化。此外,要善于营造丰富多彩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

3 结束语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融合了较高专业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经验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技术发展条件下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传统的教育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各个环节,而且涉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目标,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 胡新谱.试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96-198.

[2] 王蕾,王秀丽.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47-649.

[3] 石金峰.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7):29-31.

[4] 赵国忱,米志强,纪学忠.测绘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内涵及特征[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16-17.

[5] 王晓钧.基于人格特质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王秀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 杨恩霞,应丽霞.机械设计基础课实践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65-167.

[8] 周广宏.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12):72-75.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