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13-01-31

中学语文 2013年4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刘 祥

【设计思想】

叙事性文本的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脱离具体的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的要求,面面俱到地解读文本的弊端。相当多的老师,不敢对文本中非教学目标的那部分知识大胆舍弃,以至于在面对任何一册教材任何一个单元的任意一篇叙事性文本时,总是用相同的方式,从叙事的要素、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技能的归结、主题意义的表现、文本细节的研讨等五个方面条分缕析地解读。如此,不同册、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教学,体现不出学段间的教学重难点差异,体现不出不同单元间教材设计重难点的差异,体现不出不同课时间教学目标的差异。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就是试图从有效课堂建设的目的出发,紧扣九年级语文“学会读书”的学段目标和《我的叔叔于勒》所在单元“品味·感悟·欣赏”的单元学习目标,以“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生—师”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叙事类文本解读的常规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阅读理念,使其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常规技法。

围绕这样的设计思想,教学流程设计中,将有意识淡化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只选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借此串联起文学作品“品味·感悟·欣赏”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以人物性格分析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在文本细读中领悟主旨、认知形象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想解读文学作品,初步掌握文学鉴赏的常规技法和路径。

【教学方法】

1.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模式为教学主框架,以文本细读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学生的“主动发现、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法,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生—师”对话,认知小说中的人物,领悟小说主题,并将这种认知与领悟运用于对生活与文化的理解中,从而达到以文学滋养心灵的美育功能。

2.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大胆舍弃课文中无阅读障碍、无智力挑战且不属于课程目标内的琐屑内容的分析研读,只将授课重点锁定在课程目标系统内,将课堂打造成智力的挑战场,满足学生情知发展的需要。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导入

上课之初,老师板书课题时,故意错写成“我的于勒叔叔”。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后,组织讨论:

1.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2.诵读这两个题目时,重音应该放在何处?为什么?

3.这个题目,是否标志着“于勒”一定是作品的主人公?判定作品主人公的标准应该是什么?

(新课的导入,或是为了唤起某种情感,为下面的文本分析酿造“入境”的氛围;或是为了串联起前后知识,用已知引出未知;或是为了总领课时学习重点,以纲举目,纲举目张。这里的设计,就是为了拎出整节课的授课主线,既在新课伊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收拢到课时教学目标上,又有效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二)走进文本

1.在课文题目研究的基础上,抛出第一个问题:

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第一个问题,没有多少难度。设置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有效信息筛选能力。同时,引出下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2.在组织讨论,归结出于勒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之后,抛出第二个问题:

菲利普夫妇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难度很大。作品中的菲利普夫妇,并非只如有些教辅资料上所说的那样极端自私、冷漠。要全面认知他们,必须跳出狭隘的阶级论的立场,从生活与人性的角度展开分析。

由于该环节承担着“品味、感悟”作品人物与内容的双重任务,所以,这个环节需要在反复引导的基础上,一点点引领着学生走进菲利普夫妇的真实内心世界。

在学生们立足课文整体归结出菲利普夫妇是什么样的人之后,教师不必急着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依照具体学情,将下面几个预设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陆续抛出(当然,学生能自主发现更妙):

①菲利普夫妇大约有多大年纪?他们最大的人生愿望会是什么?

研讨这一问题时,教师补充课文中被删除的部分文字: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勉强度日罢了。我的父亲做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日用品和店铺里铺底的存货。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时还常常要在价钱上争论半天。我们日常吃的是肉汤和用各种方式做的牛肉。据说这又卫生又富于营养,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别的东西。

②早年,他们为什么把于勒打发到美洲,而不是非洲、亚洲,或者扫地出门,登报断绝关系?

研究该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介绍美洲大开发的相关背景,并引导学生们捕捉这一“打发”背后既无可奈何又怀揣梦想的复杂情感。

③年老而贫穷的于勒如果真的回到了家中,会出现哪些问题?

这一假想的问题,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案例来认知菲利普夫妇。从寻常人性的角度推测,于勒如果真的回到家中,菲利普夫妇尽管心中一万个不满意,也尚不至于将其拒之门外。不过,没有好脸色,是肯定的。

3.“我”在作品中,是希望所在,是作者埋设的一个人生亮点,对这一任务,自然不能轻易丢弃。所以,研究了上面两个问题后,抛出第三个问题:

“我”约瑟夫又是什么样的人?

这一问题,可以分解成下面三个小点思考:

①“我”为什么要给于勒小费?

②“我”为什么不当场认下于勒?

③“我”为什么最后要连用三种称呼?这三种称呼都是指于勒,为什么要这样重复?能不能就只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于勒?

4.教师小结:这是一群生活在病态社会的普通人。他们身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缺点,却也不失人性中的某些善良。他们的人生,所以会上演这样的悲剧,最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当然,也不排除人物个性中的缺陷。

5.学生练习:我眼中的( ),写一段100字左右的人物简评。

这一练习,既强化“品味·感悟·欣赏”的单元目标,也借以巩固课时知识。

(三)走进作者

1.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该问题是上面分析的自然延续,其价值在于确立一种意识:阅读文本,必须以自身的品味、感悟为基础,不要迷信教辅资料上的结论。

2.补充资料:莫泊桑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十九世纪后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而不追究事实和现象领域内的本质与规律性。体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要求作家像实验室的化学家进行实验那样,对人的行为进行生理和病理分析。作家应该只观察、研究和记录事实,而不作社会政治的、道德与美学的评价。

实证主义的文学主张,在福楼拜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莫泊桑师从福楼拜学习写作,深得其真传。莫泊桑的小说创作,基本就是遵从实证主义的创作理念,作者基本上不直接表态,而是通过故事本身来表示自己的倾向。自己尽力做到客观、冷静,对人物的同情与憎恶均不直接从自己嘴里说出。

(四)走进生活

在解决了文本阅读理解的相关问题后,需要借助换位思考的方法,将学生们带入特定情境中思考问题,真切感受不同人物在具体环境下的情感波澜与价值取向。

1.如果你就是菲利普或克拉丽丝,你怎么对待于勒?

2.如果你是约瑟夫,你怎么办?

3.如果你是于勒,你怎么办?

研究这三个问题时,教师一定要创设好相关情境,要将学生带入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家庭中,否则,这三个问题很容易引发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那样的话,就不但无法实现换位思考的训练目标,而且有损于对作品的深刻理解。

(五)走进文化

1.菲利普夫妇是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产”?

提示:人性中的善与恶,很大程度上受时代的政治法律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政治法律制度,固然有其独特的社会属性,却也不排除人类自身所受的教育、自身养成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后者,通常所占的比例更大。毕竟,内因是决定因素。

现实生活中,像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其实很多。可以说,菲利普夫妇,不但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也生活在封建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

2.菲利普式、克拉丽丝式思想的真正成因是什么?如何矫正?

提示:贫寒的生活,底层的地位,决定了他们物质生活的难如人意;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生活模式的憧憬,则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当这两者间的矛盾无法协调时,一切反常的行为,便都可能产生。

矫正的方法,就是社会财富的丰富,社会地位的平等,美好生活的实现。

(六)走进心灵

1.贫寒是否必然会成为切割亲情的钝刀?

提示:贫寒不是切割亲情的钝刀,但面对贫寒时的消极态度,却决定着主人公必然会为了生活而舍弃亲情。

2.寻找生活中的光明。展示几幅亲情图片,体味人生的温暖。

3.练习: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我说,亲情是 ,是 ,是 ,它。

(七)结束新课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三度解读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