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2015-12-02李建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48期
关键词:教参于勒菲利普

李建军

关于《我的叔叔于勒》,教材把它的主题定位在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态情形和人性的异化,还有另一个方面的主题,是反映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这两点在小说中自然也有相应的体现,然而还原文本,做深入分析,会发现主题还可以深入探究。

先从人教版课后练习第三题说起,这个题目是这样的: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学生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我的母亲愁肠满腹,坐立不安。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兄弟!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这些流浪汉,其缘故就在此。

人教版教参114页给的答案如是说:

保留开头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人教版的回答都是从小说技巧出发,未免有些避重就轻,甚至与教材之前分系得有些背离。人教版教参113页中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与生活”。如果把小说主题定位在这里,那么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被删去则是为了服务这个文学批评。因为小说开头和结尾所反映的,是一个身处势利小家庭中的“我”,在“金钱主宰了人心与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却依然保持着对人的同情与悲悯,这不是与教参提出的主题相悖了吗?所以开头结尾不得不删。

然而,删了之后,人们发现,不仅仅是在技术层面有所缺失,整篇文章的主题也被相应地遮蔽,甚至是作者个人的思想也被无情阉割。

通读整篇小说,不难发现作者对“我”寄予了厚望。教材中的“我”,还保留着人最基本的同情怜悯之心,所以在结尾处不仅把买牡蛎的钱给了于勒,还额外给了他小费。这个小费,有许多弦外之音,甚至不能将其定义为小费。“我”给他额外的钱,是基于我对叔叔于勒的身世的同情,不忍心看着自己的亲人遭受人情的冷落,这种冷落甚至来自于“我”的父亲、母亲、姐姐。

为什么家庭中这些成员会有这样冷漠甚而厌恶的态度?是钱在作怪吗?金钱是外在的刺激物,占据了金钱就等于有了做人的地位和尊严,这个命题站在学术角度自然是不成立的。然而在世俗生活中,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却都是不争的事实。于是,需要重新讨论:决定人与人之间亲疏距离的到底是什么?

金钱是实质性的因素,然而透过金钱,不难发现利益关系、价值取向是无形的诱导因素。

通过小说,读者发现菲利普一家需要的不仅仅是于勒的钱,可以设想于勒还了所欠的那部分钱或者再给一部分作为补偿,也是无法改变菲利普一家的现实状况的。然而,假如有一个富翁作为他们家的亲戚,菲利普一家的地位就会明显转变,这从他们家女儿的婚姻大事上的转变可见一斑,因为于勒的一封信而让菲利普的女儿“钓”到了女婿。或者,这个女婿也只是想借此得到一部分东西,不仅仅是经济上,还有更多无形的东西。

于是,这些人都走到了一起,只有“我”未被同化,依然保持着由血缘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甚至在长大后,把这种关系扩大话,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同情于勒叔叔的遭际,进而同情那些与于勒一样被亲情抛弃的人,这种感情可以称之为“悲悯”。于是,可以发现作者在小说中,有一种对人性的呼唤,或者对人性改良的向往。

基于此,不难发现作者在揭露——“破”的同时,也有“立”的一面。应该说,这才是作者想通过小说告诉读者的完整思想。

猜你喜欢

教参于勒菲利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先来后到
自己的歌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活跳板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大笨熊巴纳比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