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3-01-30李志军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理论

李志军 丁 南

(国防大学,北京 100091)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引我们继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锐利思想武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离不开学习、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一理论体系,必须充分认清其意义、理解其内涵,进而掌握运用它的途径和方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指导理论。

(一)为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20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向现实的飞跃。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国家真正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在中国的影响下,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走上独立探索本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两件事,都源于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的成功结合。

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源自于理论上的两大突破。一是列宁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发生”论,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能够首先在一国获得胜利。二是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提出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国家可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这是因为,列宁成功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实际,并准确地判断了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化的时代特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发生长期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成功;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在于,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创造性发展和理论上的升华。一方面,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使社会主义真正获得了生机和活力。正因为这一理论体系是运用科学社会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真正科学和现实的社会主义理论,因此能够为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提供根本遵循。

(二)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速度居世界之首,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变化巨大,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取得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表明,我们党思想认识上的每一次突破、理论的每一次创新都推动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天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就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突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排除一系列错误干扰基础上实现的;党的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决定,就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突破“姓资姓社”框框束缚基础上实现的;党的十五大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突破“姓私姓公”教条崇拜的基础上实现的,等等。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既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对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等等。只有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我们才能对这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回答,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经济建设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民主政治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各民族、各阶层、各党派参政议政有了畅通渠道;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不断增进思想共识;社会建设方面,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这种根本利益的一致,源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路和共同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阐发了这一共同理想、共同道路和共同事业,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只有以这一理论体系作为共同思想基础,十多亿中国人才能万众一心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受住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严重政治风波以及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峻考验;经受住了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战胜了来自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和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特大自然灾害、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等等,赢得了世界的赞誉和尊重。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因为我们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的指导作用和信念力量。事实深刻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是我们应对一切困难、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我们要从整体上加深对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下面从五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主题主线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主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初步确立。此后,从十三大到十八大,党的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也都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了大会的主题。这一主题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规律。既不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又注重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赋予鲜明“中国特色”。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人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奇迹”等概念,越来越少地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有意无意地用“中国特色”来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去社会主义化”的现象值得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中国特色市场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需要完整准确地加以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主线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它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蓬勃的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开辟、拓展并越走越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和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确立和完善的。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充满艰辛和光荣,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有目共睹,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理论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全部科学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都是以这个理论精髓为基础的。也只有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有效克服在新的实践中形成的新教条,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汲取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总结新经验、开拓新境界,在实践中得到新发展。

(三)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反映和兼顾不同的利益群体,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关心每一个人的利益需求,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体体现在:经济建设要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建设要着眼于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立论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认识基础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发展和实践上推进,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的问题就会越突出,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改革和发展的影响甚至干扰也会越大,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和警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以下1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和国际战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这15个方面是一个有着严密内在逻辑的统一整体,由三个理论层面构成:一是基本内涵理论,从第1至第5方面。主要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心问题、战略目标、实现途径和根本目的等最基本的问题。二是总体布局理论,包括第6至第10方面。党的十八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作出新概括,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三是实现条件理论,包括第11至第15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内部和外部作保障。这些基本内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系统掌握。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必须立足实践需求、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心。

(一)立足实践需求,在破解改革开放矛盾问题中推进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

正是围绕改革开放实践中新情况的应对、新问题的破解,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判断的提出、新观点的形成。我们必须敢于直面问题、迎接挑战,才能推进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

目前,我国改革正处于矛盾最多、难度最大的攻坚阶段。比如,经济建设中如何切实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政治建设中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民主与权威相统一的问题;社会建设中有效化解复杂社会矛盾,确保和谐稳定的问题;文化建设中如何保持民族性与体现世界性相统一,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效解决资源能源、环境保护,既保证当前又兼顾长远的问题;党的建设中如何有效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问题,等等。我们必须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问题观,客观而勇敢地正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矛盾新冲突,提出新判断、总结新经验、提炼新观点,既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

(二)顺应时代潮流,在继续解放思想中推进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

正如邓小平所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到新路径、为科学发展提供出新理念、为促进社会和谐寻求到新方法。

在不同时期解放思想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初期解放思想,主要解决真理标准的问题,否定“两个凡是”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条件。上个世纪90年代解放思想,主要解决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思想障碍,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条件。而在当前解放思想,目的是要破除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把建设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突出出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跨越。突出表现在:发展目标从“一”到“多”,由关注经济发展到同时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综合发展,由关注物的发展到优先关注人的发展;发展速度从“快”到“好”,由只注重速度、规模到强调均衡、协调、可持续,由贪大求快到又好又快;发展效果从“量”到“质”,由注重量的增长到注重质的改善,由关注发展结果到关注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式;发展视野从“近”到“远”,由局部到全局,由国内到国际。在此基础上,深入实际工作领域,把研究探索我国建设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研究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把研究探索我国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研究本单位、本部门建设发展的基础和现状统一起来,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三)合乎党心民心,在满足群众需求中推进理论指导实践不断深化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归根到底是我们党正确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通过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创造的。我们还需要记住,马克思在说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那句话之后,还意味深长地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在这里,“理论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说的是理论的科学属性,就是理论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科学的理论才能使人信服;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指的是理论的价值属性,就是理论要符合人的需要,只有当人们感觉到理论对自己有用,符合自己的利益需要时才愿意接受它并为之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要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关键。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最根本的是我们党要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结成坚不可摧的利益共同体。所谓利益,就是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不但人的需要决定利益,需要的层次也决定了利益的层次。人民内部矛盾的多样化、复杂化,源于人民群众中利益的多元化、复杂化。人民群众中利益的多元化、复杂化,归根到底是因为人民群众需要的多样化、复杂化。在利益格局多元、群众要求更高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落实到每一个人,怎样把多样化的利益主体协调好,在全社会形成最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是对我们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的重大考验。

[注释]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