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三个自信”

2013-01-30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发展

姚 桓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黑暗中摸索,曲折探索,成熟自信,走向自强,是近现代中国人探索民族复兴的曲折历程

在20世纪到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最震撼人心和引人探究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沉沦到崛起复兴的历史命运。自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无数仁人志士为此抱恨终天。正如毛泽东所说,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这武器不是机关枪,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争取的斗争便从黑暗中摸索走上自觉探索的道路。自觉探索的道路也是不平坦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历过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①,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于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②然而,中国近现代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如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第一个历史任务的完成;新中国成立则是完成第二个历史任务的开端。在中国这样极端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答案,这注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同样要经历艰难曲折。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中,最早提出了不照搬苏联模式、独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设想。可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缺乏经验,更由于指导思想的失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理解、照搬外国模式、急于求成、阶级斗争扩大化等错误日益发展,终于导致“文革”灾难。历史的代价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中国共产党在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不断突破。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大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30年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同时进行、互相推动:道路的开辟促进了解放思想,新理论的诞生又为道路提供论证。而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又逐步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2012年党的十八大宣布,全党应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自信”,这表明,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途径的道路、指导道路的理论和作为根本保障的制度已经成熟,并在全党认识上达成共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们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果,真正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明效大验,是“三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改革开放设计师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是穷的社会主义,那就不能说是好的。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要使国家富强起来。他还说,社会主义总的说比资本主义优越,但要靠我们的发展来证明。但是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自己的发展。这里,邓小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发展证明的深刻命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资本主义能够取代封建社会,是因为资本主义在取得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的财富超过了过去世世代代创造的财富总和。当然,资本主义在推动进步的同时也造成深刻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弊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论证了,资本主义由于其不能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社会主义是作为解决资本主义矛盾和弊端的新社会出现的。然而,理论证明不等于历史证明、逻辑分析要靠生活来验证。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总的看社会主义建设搞得不成功,尤其是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导致人们逐步对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特别是苏联东欧党的领导层面对相对繁荣的西方国家现实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渗透,开始出现信仰危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说,东欧的共产党人早已丧失理想和斗志,多数是追命求利的官僚。美国学者大卫·科兹(David.M.Kotz)认为:上世纪80年代,苏联政治和经济领导层中绝大多数已经开始放弃社会主义,转而支持资本主义了,而且这些人有权力,又有实力来使社会主义体制解体,从而建立资本主义体制。苏东剧变发生后,似乎出现资本主义要席卷全球之势。然而,这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只是错误的模式、失效的体制的失败,它证明道路的曲折性,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邓小平1992年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以为马克思主义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③与世界社会主义严重挫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发展是最好的证明。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645亿元人民币,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7.3万亿元人民币,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据英国法律综合投资管理公司最近一项研究,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大体与法国相当。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相当德国、法国两国经济总量之和。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343元,2008年已达到15789元,全国人民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2005年达到73岁,比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65.4岁高7.6岁。④这种中国“井喷式发展”(外国记者形容语)是对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回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三个自信”的基本依据。

当今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对比,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把中国与世界一些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历程做比较,可以更加坚定“三个自信”。放眼世界: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能够连续40年以年均7%以上速度发展的国家,只有英国和新加坡。英国工业化起步早,时代不同了,可比性不大。而且这个国家在工业化中,为解决资源问题发动侵略战争,到国外去抢;为化解矛盾,它把罪犯运到澳大利亚,把失业人口出口到非洲,把异教徒赶到美洲。中国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所有的问题和矛盾都要在自己的国土上化解。新加坡国土面积和人口与北京市的朝阳区大体相当,与中国的可比性也较小。不言而喻,中国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过程中的困难,远远大于英国和新加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30年的高速发展,连续三个十年每年总产值增加近10%,堪称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跨越式发展。战后另一些国家也曾有一段高速发展时期,但难以保持30年。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年均7%以上的速度持续发展了20年,但是,到了第三个10年,大多数发展速度就跌到5%以下了。到第四个10年还能保持6%以上增速的,就只有新加坡了。为什么告诉发展难以持续?普遍认为,这与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要素转移,增长空间缩小;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拉大;社会转型、矛盾凸现;民主化进程失控、政局不稳等等问题难以解决有关。这就是“发展瓶颈”或曰“中等收入陷阱”。不仅如此,一些国家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还发生社会动乱。反过来又影响发展。“现代化孕育着稳定,现代化的过程滋生着动乱”。美国政治学家缪赛尔、亨廷顿的话道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悖论”。对于中国这样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遇到的困难更突出,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一直在成功地突破发展瓶颈?如何破解中国力量迸发之谜?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充分利用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启动利益机制调动积极性创造性;又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威,用有力的宏观调控限制、缩小了市场的负面效应,较好地处理了效率与公平、动力与平衡的关系。中国的政治制度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民主,达到实现公民有序参与、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目的,防止了“民主乱象”。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可以集中资源、发挥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先进政党,长期执政,从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规划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同时在坚持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优先基础上妥善处理具体的利益矛盾,保障民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遍及全国各地,建立在社会各基层单位,党员发挥联系群众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党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中国政局长期稳定,执政党和政府有很高的权威,党的政策和国家方针保持连续性。这些优势使中国能够兼顾改革、发展和稳定,能够妥善处理化解社会矛盾;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国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能够对西方敌对势力的打压采取有力的反制措施。这些,都是其它制度和体制下难以做到的。所以,不是机遇格外垂青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促进和保证了中国的长期高速发展。

自信,意味着反对动摇转向,也拒绝僵化封闭,而是要继续改革开放,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理念是由实践奠基、催生并引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三个自信”的意义,就是启发、鼓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自己的选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展现了光明的前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发展的关节点上展望未来,走哪条道路?显然,僵化停滞,否定市场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回到旧体制,只能使国家和人民失去活力,断送大好的发展机遇;改旗易帜,照搬西方模式,实行全盘私有化和多党制,会造成严重两级分化、引发社会动乱。老路,走不通;邪路,是死路;唯一正确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只有这条道路,才能以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化解矛盾、保持稳定、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实现现代化。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大势。古人云,“善奕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坚持“三个自信”才能把握发展大势。自信,反对动摇转向,也反对自满封闭;自信,要求坚持、更要求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还要继续开拓前进,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要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克服许多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成熟的,还要继续发展,按照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要求继续进行理论创新,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还要不断完善,在坚持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框架下继续进行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制度更加成熟定性,而且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领域。这里的关键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把借鉴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落实“两个结合”,就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继续进行探索。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会进一步焕发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会更加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注释]

①第一次胜利指北伐战争胜利,第一次失败是指大革命失败;第二次胜利指土地革命时期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二次失败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参见《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②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卫生部网站2008-01-06.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发展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