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3-01-29张之海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知晓率流动人口艾滋病

张之海

江苏省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通226007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规划署发布的《2012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感染者250万人,170万人死于艾滋病,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共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3400万人。世界范围内,流动人口艾滋病疫情普遍严重于非流动人口,并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1-3]。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急剧扩增,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分析表明中国流动人口的总数已超过2.6亿,该群体易受艾滋病感染,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桥梁人群[4-5]。南通市开发区是中国政府最早批准设立的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位于上海100公里半径圈内,世界第一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就在开发区内,是连通长江南北的重要通道。开发区以其“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已成为外地人口谋生的优选之地。本研究于2013年2~6月对该地区812名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3年2~6月,在南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区站办理健康证的人员中进行连续抽样,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16周岁及以上;(2)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市辖区3个月以上;(3)具有合法职业工种;(4)除去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及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5)自愿参加本次调查,能够充分理解知情同意过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其中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按照《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有关艾滋病的八个问题来界定[6]:(1)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2)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4)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5)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6)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7)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8)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答对其中6个问题,评价为对艾滋病知识知晓,调查对象中知识知晓的比例即为知晓率。采用现场一对一匿名式问卷调查方法收集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资料采用EpiData3.1软件双轨录入计算机,并建立数据库,经逻辑检查核对后,用SPSS18.0软件进行t检验、x2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概率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开始前由具有丰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经验的专家对相关调查人员进行严格、集中的培训,使调查员能够充分理解调查目的和此次调查的作用,统一调查方法,统一问卷的填写标准。在调查结束后,对原始资料进行仔细核查、清理、补充、编号,必要时对被访者进行补充访问。最后,双轨录入问卷,以核查问卷录入过程中出现的非系统误差。

2 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845名流动人口,获得有效调查问卷812人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538人,占66.3%,女274人,占33.7%;平均年龄为(30.0±10.1)岁,集中分布在19~29岁,30~39岁年龄组,分别占40.6%和29.4%;文化程度以初中(53.9%) 为主,并且以在婚为主,占60.2%。在本次调查中汉族占97.3%,职业分布上,建筑工人172名,占21.2%;企业工人343名,占42.2%;个体经营者46名,占5.7%;服务人员186名,占22.9%;临时雇佣劳动力65名,占8.0%。户籍调查情况显示流动人口中以外省户籍者居多,占86.5%。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有关艾滋病的8个问题来界定:答对其中6个问题,评价为艾滋病知识知晓,否则为不知晓,依此算得总知晓人数为496人,总知晓率为61.1%。经卡方检验,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艾滋病知识知晓为应变量,将性别、年龄、名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户籍所在地等作为自变量,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与女性相比,男性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286,95%CI= 1.124~1.442);相对于年龄为 18岁及以下的流动人口,19~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384, 95%CI= 1.198~1.527),(调 整OR=1.422,95%CI=1.238~1.635);与 单身者相比,在婚和同居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472,95%CI=1.285~1.603),(调整OR=1.678, 95%CI=1.375~1.918);文化程度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的比例呈正相关,相对于文盲,大专及以上的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8.122,95%CI=6.026~10.847);相对于建筑工人,企业工人和服务业人员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调整OR=1.142,95%CI=1.057~1.244),(调整OR=1.176, 95%CI=1.029~1.352)。见表1。

表1 艾滋病知识知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每天感染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人数达 7000人以上,2010年全球共有3400万人新感染HIV,艾滋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7]。流动人口规模不断上升,增加了地区内部HIV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桥梁式传播的风险[8-10]。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数量在持续攀升,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一种重要的人口现象,该人群中HIV/AIDS流行的形势也日益严峻,已对我国的艾滋病防治构成严重威胁[3]。因此,加强多部门合作,在流动人口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控制艾滋病在流动人口中流行和蔓延的有效措施[10-12]。

本研究显示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61.1%,与国家提出的2010年底实现流动人口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差距甚远[13],不利于HIV感染的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和防止进一步传播。然而,在商洛地区镇安县的调查显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这可能与当地大力宣传艾滋病知识有关[14]。此外,本次调查还发现,流动人口所获得的AIDS相关知识比较零散、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比如,受访者对艾滋病传播知识认识较为片面,其中对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这与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一致[4,14,15],而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的错误认识易导致对AIDS的恐惧和社会歧视[13,16,17],提示应针对性地对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加强知识宣传,以降低人们的恐惧心理,消除社会歧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年龄、姻状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是艾滋病知识知晓的影响因素,这与周建波等的报道类似[18]。其中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和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董青等[19]研究发现,男性调查对象答对率要高于女性,年龄和教育程度是影响知识得分高低的主要因素,与我们的结果相符。赵卫东等[20]分析,女性不仅在生理上更易感染HIV,而且,在性生活、受教育程度、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扮演等方面多属于从属地位,这些因素使得女性成为感染HIV的高危群体,更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威胁和影响。对于文化程度的影响,覃佩兰等[21]对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初中及以下的人群高(70.3%vs 40.2%,P< 0.001),这与罗兰等[22]认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对AIDS的知晓越高的结论一致。同时,卢娟等[14]的调查也发现,拥有高中以上学历者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晓率要明显高于高中以下学历者,这与卫晓丽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据此,应加强对低学历人群的宣传。此外,工作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知晓率高于工厂从业人员[21],这两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文化程度不同,同时,公共场所相对开放,接收的信息较多,而工厂从业人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不灵通,因此,在今后的宣传教育中应加强对工厂从业人员的教育。

开发区流动人口教育程度低,居住条件差,工作繁忙,阅读报刊杂志、观看电视的机会较少,因而通过大众传媒接受艾滋病知识宣教的机会要少于一般人群。本次研究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1)艾滋病防制实施需要政府,卫生部门,社区服务工作者,以及雇主之间的多部门合作,同时,政府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确保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到位。(2)针对女性、低于18岁年龄组、单身、文化水平低者、建筑工人等高危人群,结合大众传媒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流动人口的宣传工作,提供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如专业医师答疑、讲座、宣传小册子等[24]。

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论证结果的把握度不够,但研究结果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防制措施的制定仍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4 结论

南通市开发区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高,针对女性、文化水平低者、及建筑工人,应创新健康教育方式,积极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努力提高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1] Srithanaviboonchai K,Choi KH,van Griensven F,et al.HIV-1 in ethnic Shan migrant workers in northern Thailand[J].AIDS,2002,16(6):929-931.

[2] Krishna C Poudel,Junko Okumura,Jeevan B Sherchand,et al.Mumbai disease in far western Nepal:HIV infection and syphilis among male migrant-returnees and non-migrants[J].Trop Med Int Health,2003,8(10):933-939.

[3] Mark N Lurie,Brian G Williams,Khangelani Zuma,et al.The impact of migration on HIV-1 transmission in South Africa:a study of migrant and nonmigrant men and their partners[J].Sex Transm Dis,2003,30(2):149-156.

[4] 朱莹莹. 王璐,陈鑫,等.北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行为及感染情况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9):1169-1172.

[5] 周小兰,卢次勇,陈维清,等.农村居民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 [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8):1087-1088.

[6] 吕柯,陈任,胡志,等.《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指标的应用适宜性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2):1061-1064.

[7] 刘新亮,黄靖,刘瑰.涟源市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艾滋病健康行为干预研究 [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419-421.

[8] Burns FM,Arthur G,Johnson AM,et al.United Kingdom acquisition of HIV infection in African residents in London: mor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J].AIDS,2009,23(2):262-266.

[9] Hargreaves S.Ireland addresses HIV and migration[J].Lancet Infect Dis,2008,8(8):470.

[10] 刘树芳,许锐恒,王声涌.工厂外来女工艾滋病干预前后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45-946.

[11] 尹利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

[12] 李慧.在流动人口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4):341-343.

[1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11(1):64-67.

[14] 卢娟,闫永平,陆松鹤.农村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034-1035.

[15] 丁贤彬,陈宏,潘传波,等.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高危行为分析 [J].中国公共卫生, 2006,22(11):1293-1294.

[16] Cao H,He N,Jiang Q,et al.Stigma against HIV-infected persons among migrant women living in Shanghai, China[J].AIDS Educ Prev,2010,22(5):445-454.

[17] Klouman E,Masenga E,Klepp K,et al.HIV and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a total village population in rural Kilimanjaro,Tanzania:women at increased risk[J].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1997,14(2):163-168.

[18] 周建波,孙业桓,郝加虎.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评价[J].疾病控制杂志,2009,13(2):139-142.

[19] 董青,李承希,赵根明.上海浦东新区流动人口性病/艾滋病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 2003(4):325-329.

[20] 赵卫东,李力.女性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J].现代预防医学,2007(23):4464-4465.

[21] 覃佩兰,张起文,陈蕊明,等.深圳市龙岗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6):1112-1114.

[22] 罗兰,吴磊, 张倩,等.宾馆服务人员对AIDS的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5(4):11-13.

[23] 卫晓丽,庄贵华,王学良.商州市高中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6):399-402.

[24] 高芳,王立平.卫Ⅸ项目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子项目干预策略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11):64-65.

猜你喜欢

知晓率流动人口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