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2013-01-24吴玲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10期
关键词:药疹性皮炎制剂

吴玲玲

中草药的应用历史悠久,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财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解除人类疾病、维护人类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认为中药源于天然,安全无毒副作用,从而使许多人忽视了中药的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受到政府部门及药学界的高度重视,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尤以引起皮肤不良反应较为常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以期提高中药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

1 常见的临床表现类型和特点

1.1 临床表现类型[1]中药造成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是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不仅限于湿疹样损害,还可以表现为荨麻疹样、多形性红斑样、痤疮样、紫癜样、红皮病样、血管炎样以及色素改变等多种形态。

1.2 临床表现特点 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有如下特点[2]:①一般发生在少数药物过敏者,而且多与遗传有关;②皮损的发生可能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与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或无明显的关系;③有一定的潜伏期,从数分钟到数天不等,一旦致敏后,再用该药即可发生反应;④皮疹表现类型多样性;⑤皮损治愈后,如再用原致敏药物或化学结构相类似的药物,常可引起交叉过敏;⑥过敏反应多有自限性,即停用致病药物可较快消退,用抗过敏药物常有效。

2 致病机制中药造成皮肤不良反应,以非过敏性反应和过

敏性反应较为常见。其中非过敏性反应是以中药的局部刺激性、中药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中药的光感作用等较为常见;而过敏性反应主要有Ⅰ、Ⅲ、Ⅳ型变态反应[3],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如下所述。

2.1 Ⅰ型变态反应 由于中药中所含的许多小分子本身是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IgE)抗体,产生的IgE就有亲细胞的活性,其附着于肥大细胞上,使机体进入致敏状态。当该类中药再次接触人体时,中药中的半抗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结合,释放出其所含的颗粒和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血管性水肿等过敏反应。如双黄连注射液会引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紫癜,剥脱性皮炎,结节性红斑,药疹等[4]。

2.2 Ⅲ型变态反应 中药中的抗原与人体中相应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若免疫复合物不能被及时清除,并于局部沉积时,可激活补体,促使中性粒细胞浸润,释放水解酶,组织损伤,引起血管炎,荨麻疹等。

2.3 Ⅳ型变态反应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T淋巴细胞转化为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当这种细胞再次遇到相应的抗原时,常在1~2 d后释放一系列淋巴因子,引起组织损伤或直接对靶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一系列皮肤炎症反应,如湿疹样及麻疹样药疹、接触性皮炎、剥脱性皮炎等。有研究发现苦参素能引起麻疹样药疹[5]、外用苍耳子能引起接触性皮炎[6]、口服中药全蝎致全身剥脱性皮炎[7]等。

3 原因分析

使用中药及其制剂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患者个体差异、药物因素及其用药情况等。其中内因是患者自身体质的差异,外因是使用了可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的某种中药或其制剂,其与机体组织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引起皮肤过敏反应。

3.1 个体因素

3.1.1 药物过敏史 过敏反应是一种变态反应,是机体对某些特定抗原所产生的剧烈的特异性反应,属于免疫反应的范畴。大多数过敏反应与体质有关,而与用药剂量大小无明显关系。有些中药服用后,机体可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免疫细胞改变,当再次服用时,则可引起有多种临床表现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皮肤过敏反应为皮疹,其次为荨麻疹等。

3.1.2 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的影响 患者由于年龄、性别、病理状态、遗传、新陈代谢等方面存在差异,对药物的耐受性不一致,从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敏感性也是不同的。如儿童、老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小,且较为敏感;妇女月经期、妊娠期、哺乳期对许多药物反应也较为敏感。有文献报道复方丹参注射液所致变态反应与性别有关[8],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女性对复方丹参注射液致敏原的敏感性较高有关。不同个体对同一剂量可产生不同的反应,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尤其在病理状态或疲劳、营养不良时影响最大。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易发生重症药疹[9];Coopman SA等研究表明,HTV感染者易发生药疹[10]。

3.2 药物因素

3.2.1 中药成分 中药中除某些无机物以外,大多数属于大分子有机物质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它们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最后导致变态反应。另外一些分子较小的化学物质可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抗原,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这些半抗原在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如小檗碱、茶碱、丹参酮等[11]。含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的药物成分最好不用于注射制剂,例如花粉、地龙、水牛角等。如清开灵注射液中,牛黄、水牛角最有可能成为抗原或半抗原物质而造成过敏反应[12]。中药材中的鞣质,是一种多元酚化合物,进入机体后即有可能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易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13]。

3.2.2 制剂因素 中药及其制剂成为致敏原,除药物本身成分外,由于某些中药制剂的纯度不高,消毒不严,其制剂中的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着色剂、赋形剂及在进行化学合成中产生的杂质和药物本身的氧化、还原、分解、聚合等所形成的杂质,均能成为过敏原物质而致机体过敏,从而诱发各类型的超敏反应[14]。

3.3 用药情况

3.3.1 给药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时药物致敏的反应较为严重,而皮内注射药最易过敏,主要是因为中药中的植物蛋白与鞣质类分离不完全,使半抗原物质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导致过敏反应。据文献报道,口服柴胡过敏反应很少,而其注射剂引起的变态反应经常可见[15,16]。从丹参及其制剂的文献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过敏反应都是使用其注射剂引起的[17]。外用中药也易引发变应性或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引发药疹及其他类型反应多见[18]。

3.3.2 用法用量不当 中药剂量的确定多依据传统经验,对药物成分的各种性质、体内代谢过程、量效关系、极量、中毒量等研究工作滞后,加之临床上随意加大剂量,若剂量过大,生理活性强烈,超出机体的承受极限,必然产生毒副反应。另外,组方不当或违反用药禁忌,也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半夏与附子同用引起皮疹、皮肤瘙痒等。

4 防治措施

4.1 用药前询问过敏史 临床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家族史,对高致敏体质的患者选药应慎重,必要时做斑贴试验,以明确致敏成分。

4.2 停用可疑药物 一旦出现皮疹或其他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一般停药后不良反应即会消失,无需治疗。

4.3 及时救治,减轻损害,注意观察病情 病情严重的话可采用抗过敏治疗,其中对轻型药疹可使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钙剂及中等剂量的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待皮疹消退后减量至停药。对于一些严重的药疹,如表皮松解型药疹、全身剥脱性皮炎、重症大疱型多形性红斑样药疹等,还要注意皮肤及黏膜的护理、室内消毒、清洁等。

4.4 合理用量,中病即止 要严格掌握每种中药的临床适应证,任何中药的使用都中病而止,不可过用,以防药物累积引发不良反应。

4.5 控制质量,炮制规范,提高药物不良反应意识 应严格监控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遵守中药炮制规范,做好药物的保管和贮藏工作,努力提高全民对合理用药的认识,改变中药无毒副作用的观念,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5 展望

常用中药引起皮肤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类型及特点多样化、致病机制复杂化,致病原因多源化,但相对西药来说,中药的过敏反应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因此无论是中药的生产者、中药的研究者还是广大临床工作者都应警惕中药皮肤不良反应,积极采取有利的防治措施,把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同时必须加快对中草药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研究,建立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严格监控药品及制剂的质量,遵守中药炮制规范,做好药物的保管和贮藏等各项工作,以便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1]张伯礼,翁维良.中药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6-37.

[2]张冰,徐刚.中药不良反应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09-212.

[3]华碧春,林丹红,张尚英,等.中草药的变态反应.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1,11(3):39-41.

[4]李冬.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简述.中国执业药师,2011,12:13-15.

[5]顾建英.苦参素致过敏性药疹4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17(1):61.

[6]张立坤,竺炯,史万忠,等.中药外用致皮肤过敏反应分析.河北中医,2011,11:1736-1739.

[7]常吉梅.全蝎的不良反应.中国药房,2003,14(8):484.

[8]赵惠,孙丽静.复方丹参注射液不良反应探讨与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0:3414-3416.

[9]王爱琴,李林峰.重症药疹及其好发因素.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5):290-291.

[10]Coopman SA,Johnson RA,Platt R,et al.Cutaneous disease and drug reactions in HIV infection.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3,328(23):1670-1674.

[11]邹金生.中草药过敏反应综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4):92-93.

[12]龚慕辛,王立斌.清开灵注射液致329例过敏反应文献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175.

[13]吴庭.中成药引起药疹30例临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15(1):501.

[14]尹松林,赵永坡.中药引起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原因分析.中医药学报,2007,35(4):8-10.

[15]孙宗喜,吕晓慧.柴胡注射液的药理及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11:904-905.

[16]刘晓春.柴胡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中成药,2009,31(8):1275.

[17]余雄杰,王林霞,刘生友.87例丹参及其制剂所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1:74-76.

[18]王鲁平.药品不良反应题录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533-606.

猜你喜欢

药疹性皮炎制剂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中草药制剂育肥猪
元胡止痛系列制剂4种工艺比较
FAO/WHO农药固体制剂标准导则简介(一)
重症药疹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