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膜瘤的CT、MRI影像表现及对比分析

2013-01-24康艳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1期
关键词:脑膜瘤硬膜低密度

康艳美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凤城 118119)

脑膜瘤的CT、MRI影像表现及对比分析

康艳美

(辽宁省凤城市中心医院,辽宁 凤城 118119)

目的对比脑膜瘤在CT、MRI上的不同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2001至2011年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脑膜瘤患者在CT、MRI上的影像表现,重点在病灶的密度(信号)及边缘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对脑膜瘤的钙化、邻近骨质改变比较敏感,MRI对发生在颅顶部、颅底部等特殊部位的脑膜瘤显示较好。结论脑膜瘤在CT、MRI影像表现上大多数相似,但对特殊的病灶各有优势,必要时相互结合,利于准确定位、定性。

脑膜瘤CT;MRI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脑外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多见于40~60岁,男女之比为1∶2,主要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可有癫痫、对侧下肢轻瘫或感觉障碍、嗅觉障碍、一侧视力减退,突眼和视乳头水肿、偏盲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偶然发现[1-4]。现对我院10年间发现的51例脑膜瘤患者进行影像上的对比分析,以提高正确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至2011年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脑膜瘤患者中,男20例,女31例,年龄28~68岁,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月至数年不等。

1.2 方法

西门子16排CT,以听眦线为基线向上扫描至头顶,层厚为8mm;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350注射液100mL静脉注射。MRI为日立0.4T扫描仪,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扫描序列为T1WI,TR=500ms,TE=900ms,并附加水抑制序列,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0.2mL/kg。

2 结 果

2.1 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形态

51例脑膜瘤中,2例为恶性脑膜瘤,7例为手术后复发,2例为多发性脑膜瘤,并伴有双侧听神经瘤,经证实为神经纤维瘤病II型。发病部位:上矢状窦旁13例、大脑镰旁10例、大脑凸面15例、鞍区4例、蝶骨嵴3例、桥小脑角区5例、侧脑室三角区1例。肿瘤大小约为:1.0cm×1.5cm~9.5cm×11.2cm。肿瘤形态:类圆形或圆形45例,不规则形5例,哑铃形1例。

2.2 肿瘤的密度(信号)、边缘在CT/ MRI不同的影像表现

CT表现:51例脑膜瘤中42例为高密度,8例为等密度,1例以低密度为主;16例肿瘤内见斑片低密度坏死区,10例可见钙化灶(主要为斑点状、沙粒样,1例整个瘤体钙化);51例脑膜瘤中10例只做平扫未做增强,4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41例中病灶均有强化,其中36例明显均匀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环状强化。肿瘤边缘大都呈轻度分叶状或结节状改变,境界清晰光滑。35例肿瘤周围有不同程度水肿,16例未发生明显水肿。肿瘤与相邻颅板和硬膜的关系:49例病灶以广基与相邻硬膜和颅板相连,夹角为钝角,其中22例局部颅板增厚,2例变薄,3例颅板破坏,并有2例向颅外侵犯;3例与天幕联系紧密,17例与大脑镰相连。其中18例可见明显的硬膜尾征。占位效应:36例中线结构发生偏移,脑室受压变形、移位,15例无明显占位效应。

MRI表现:51例脑膜瘤中只有30例既做了CT又做了MRI。平扫:在T1WI上,21例为等信号;在T2WI上,6例为高或略高信号,15例为等信号;其中10例肿瘤内低密度坏死区表现为斑片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其余9例信号强度不同,依据瘤体内钙化的大小、数量及钙化程度而表现不同,例如弥漫性钙化的砂粒型脑膜瘤,在T1WI和T2WI上出现低信号或不均匀信号,MRI无法对其进行定性。增强扫描同CT表现相似,28例脑膜瘤出现明显增强,其中20例均匀增强,剩下少数不均匀或轻度增强。MRS:大多数脑膜瘤MRS显示高胆碱峰,少数可见脂质或倒置的乳酸峰。

3 讨 论

脑膜瘤起源于脑膜内皮细胞,凡有蛛网膜颗粒或蛛网膜绒毛部分均可发生,脑室内脑膜瘤起源于脉络组织。脑膜瘤血供丰富,多来自脑膜动脉分支,侧脑室者来自脉络膜动脉。发病部位多见于幕上,大脑凸面或矢状窦旁(30%~40%),蝶骨嵴(15%~20%),嗅沟(10%),鞍上(10%),大脑镰(5%),后颅窝(5%~10%)。脑膜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复杂,一般分为内皮细胞型、纤维型、血管型、化生型及恶性脑膜瘤。目前多采用Russell和Rubinstein的分类方法,将脑膜瘤分为合体细胞型、过渡型、纤维母细胞型、血管母细胞型和恶性型。WHO分类将脑膜瘤分为脑膜瘤(良性)、非典型性脑膜瘤、乳头状脑膜瘤和间变性(恶性)脑膜瘤。脑膜瘤的CT表现:脑膜瘤多见于幕上,占85%,幕下占15%,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扁平状沿硬膜蔓延,小者仅数毫米大小,巨大者可达约10cm,呈略高或等密度肿块,多为实性肿块,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少数发生囊变、出血、钙化。可见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和特征性占位征象:①白质塌陷征;本组病例中有36例出现邻近脑质受压塌陷;②广基与硬脑膜相连,出现硬膜尾征;大部分脑膜瘤以宽基底与硬膜相连,本组38例与脑膜相连,有3例跨大脑镰向两侧生长,18例出现明显的硬膜尾征;③骨质增生或受压变薄;本组有22例出现邻近骨质增生,仅2例出现邻近骨质变薄。④局部脑池、脑沟的变化;这是脑外肿瘤的特点,引起周围脑池、脑沟的扩大、增宽;⑤静脉窦阻塞,本组中3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窦受压阻塞引起的水肿,水肿范围不同,其中28例出现明显的水肿,这时与脑内肿瘤鉴别困难。CT增强:大多数脑膜瘤呈明显均匀性增强,边界清晰。少部分不典型脑膜瘤,呈不均一增强,瘤内可有不同范围、形态不一、多个大小不等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或表现单一较大的低密度囊腔。

MRI平扫:脑膜瘤在T1WI上为等信号或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脑膜瘤为高或略高信号,部分为等信号;肿瘤边界清楚,常可见到包膜和引流静脉。而绝大多数的颅内肿瘤为长T1WI长T2WI信号。脑膜瘤钙化在MRI上表现不敏感,无法判断。增强扫描:绝大多数脑膜瘤出现明显增强,多数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

对发生在颅顶部、颅底部等特殊部位的脑膜瘤,MRI因经过多方位扫描,定位、定性较准确,如本组大脑凸面的脑膜瘤15例,鞍区4例、蝶骨嵴3例、桥小脑角区5例,这对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而在CT表现上因仅具有横断面扫描,定位来说稍困难些,这也给定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CT对病灶的钙化、骨质改变比较敏感,MRI则不敏感,所以必要时必须结合CT、MRI影像表现,才能更好的定位、定性,给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1] 曹丹庆,蔡祖龙.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 61-65.

[2]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4-137.

[3] 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90-194.

[4] 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7-62.

R739.41

B

1671-8194(2013)11-0192-02

猜你喜欢

脑膜瘤硬膜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低密度脂蛋白
腰-硬膜联合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可行性及优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