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的名字说与名字文化*

2013-01-22张海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刘琳枣庄

张海鸥

名字说是对人或事物的名字进行解说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从宋代开始盛行。《昭明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唐文粹》、《文苑英华》等总集都未收录名字说,仅《全唐文》收录刘禹锡《名子说》一篇。宋代总集或别集收录了462 篇名字说(详见附录)。

关于名字说的研究,成果较少①专题研究有曾枣庄《君子尚其字:论宋代的字序》( 见《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马黎丽《名字序文体源流和特征》(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年第1 期) 。对名字说有所涉及的论文有周方《论宋代的名字说》( 硕士论文,中山大学2009 年。周方是本人指导的硕士,本文写作参考了周文) 。。本文探讨名字说的文体渊源、文体形态和宋代的名字文化。

一、名字说的文化源流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及名字说的文体渊源:

按《仪礼》,士冠三加三醮而申之以字辞,后人因之,遂有字说、字序、字解等作,皆字辞之滥觞也……若夫字辞、祝辞,则仿古辞而为之者也。然近世多尚字说,故今以说为主,而其他亦并列焉。至于名说、名序,则援此意而推广之。②吴讷、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147页。

徐氏认为关于名字的解说辞源于冠礼制度。冠礼就是成年加冠礼仪,上古已有,而且当时就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程式。《仪礼·士冠礼》载,士之加冠礼要“三加、三醮”,每道程序都有格式化的祝辞: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 省略再加曰24 字、三加曰28 字、醴辞曰24 字、醮辞曰24 字、再醮曰 24 字、三醮曰24 字)

字辞曰:礼仪既备,令月吉日,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贾公彦疏:唯其所当者,二十冠时,与之作字。犹孔子,生三月名之曰丘,至二十冠而字之曰仲尼。①郑玄注,贾公彦疏,陆德明音义:《仪礼注疏》卷3,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北京: 中华书局,1980 年,第957—958 页。

冠礼习俗和制度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但现存唐代关于名字的解说却很少。有几篇皇室诏命可视为名字解说。

三国吴景帝《为四男作名字诏》:

人之有名,以相纪别,长为作字,惮其名耳……孤今为四男作名字:太子名 ,音如湖水湾澳之湾,字 ,音如迄今之迄……( 此处省略对另三子名字的解说) 普告天下,使咸闻知。②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年,第1402,3560 页。孙休精通文字学,为使四子的名字与众不同,便创造了8 个奇怪的字分别作名和字。

后魏宣武帝《改元亮名字诏》:

仕明风神运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体相伦之美。③严 可均 校辑 :《 全上 古三 代秦 汉三 国六 朝文 》, 北京 :中 华书 局,1958 年 ,第1402,3560 页。

北魏宗室临淮王元提之子本名亮,字仕明。因避穆绍父(穆亮)之名讳而请宣武帝改名。帝因其常自比东汉大名士荀彧(字文若),乃改其名为“彧”,字“文若”。这份似乎不完整的诏书见于《魏书·临淮王谭传》,可视为名字说。

唐玄宗李隆基《皇太子诸王改名敕》:

古之名子,必由象类,人道之大,可无慎乎! 皇太子鸿及庆王潭以下,往所制名,或亦未当,今以德命,悉宜更之。太子鸿为瑛,庆王潭为琮……( 省略19 位王子) 及惠宁太子惠宣太子之子,皆改从玉。④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167 页。

这道敕命开头9 句是名字说的语体,简要说明为何要将二十几位王子的名全部由从“水”改从“玉”。

唐武宗本名李瀍,临死前十几天改名李炎。李德裕因作《仁圣文武章天成功大孝皇帝改名制》:

王者照临万寓,名岂尚于难知? 敬顺五行,理宜避于胜伏。征诸前史,义实炳然。昔炎汉之兴……( 省略76 字汉代先例) 朕远惟大汉之事,近禀圣祖之谋,爰择嘉名,式遵令典,敬承天意,永保鸿休。宜改名为“炎”,仍令所司择日,分命宰臣告天地宗庙;其旧名中外奏章不得更有回避。布告遐迩,咸使闻知。⑤董诰等编:《全唐文》卷697,第3173 页。

宣布皇帝改名,必须解释原因。这篇制文主要是对名字的解说。

除了这几篇皇室文献,唐代关于名字的解说就只有刘禹锡《名子说》:

魏司空王昶名子制、谊,咸得立身之要。前史是之。然则书绅铭器,孰若发言必称之乎? 今余名尔:长子曰咸允,字信臣; 次曰同廙,字敬臣。欲尔于人无贤愚,于事无小大,咸推以信,同施以敬……⑥刘禹锡:《刘禹锡集》卷20,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第251—252 页。

宋前名字解说文献的缺乏大概与冠礼习俗和制度的衰微有关。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

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 “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 独为所不为也。”①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 872 页。

可见,当时朝廷大臣多数已不知冠礼为何物了。士大夫如此,民间肯定更罕见冠礼。

宋代士大夫主张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包括恢复冠礼。司马光说:

冠礼之废久矣……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已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具美矣。②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2,《丛书集成初编》第1040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19 页。

司马光著《书仪》详述儒家各种礼仪。其中《冠仪》一节完全照搬《仪礼·士冠礼》,包括“三加、三醮”程式中所有格式化的祝、醮文辞,并且规定了受冠礼者接受祝辞以后的言行:

冠者对曰:“某虽不敏,敢不夙夜祇奉。”宾请退,主人请礼宾,宾礼辞,许,乃入设酒馔延宾及宾赞。如常仪,酒罢,宾退,主人酬宾及赞者以币。③司马光:《司马氏书仪》卷2,第23 页。

程式中的嘉宾“昭告尔字”并进行解说,然后接受主人家宴请和酬金。这大概是宋代名字说盛行的重要原因:复兴冠礼,名字说就派上了用场。有资格举行冠礼的人家,或有身份地位,或有经济实力。自家年轻人在冠礼上若能拥有一篇名字说,则可昭示其家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而应邀写作名字说的作者,必是一地一时之文化名人。他在获得受邀之光荣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嘉宾之礼遇,并获得酬金。当然,如果自己能为自家或亲属的子女取名命字,并写作一篇名字说,那是再好不过了。

南宋黄干《答林公度》:“顷从朱先生游,见其家所行冠礼全依司马公所定。”④黄干:《答林公度》,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545,第288 册,第163 页。这里提到两宋时期对复兴儒家冠礼影响最大的两位人物——司马光和朱熹。

《朱子家礼·冠礼》沿用司马光《书仪·冠仪》的主要仪节,但对程序有所简化,并认为祝辞应该通俗易懂:

问:“冠、昏之礼,如欲行之,当须使冠、昏之人易晓其言,乃为有益。如三加之辞,出门之戒,若只以古语告之,彼将谓何?”曰:“只以今之俗语告之,使之易晓,乃佳。”⑤黎德靖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89,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第2272 页。

朱熹提倡使用“今之俗语”,或许对名字说的通俗化有一定影响。但文人们写作名字说,都愿意追求意深辞雅。毕竟这种承续上古礼仪的文章,还是越古雅越有文化蕴含越好。如刘敞《张诲字辞》并序:

张诲既冠,谋所以字者。刘子曰:是于礼有辞,为之作辞:

令月吉日,既备尔仪。爰告尔仪,字为尔传师。先民有言,事若莫咨,敬服勿忘,维德之基。彼昏之陋,靡怀靡度。其告谆谆,其听藐藐。昔者曾子,三省厥身。“传不习乎”,世以有闻。毋曰高止,跂焉可及。毋曰深止,俛焉可汲。信尔朋友,乐尔兄弟。听用我谋,是无大悔。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278,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59 册,第375 页。

其重点是对“诲”字的解说,强调为人要善于“敬听教诲”。序所言“于礼有辞”以及“辞曰”的格式,与《仪礼》所载一致。

儒家冠礼既已恢复,则“字之”并作序说的风气自然盛行。宋人认为“冠必以字,字必以序”⑦熊庆胄:《刘子冶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7264,第317 册,第62 页。。如王庭珪《送刘天游字序》:“方冠,时请字于余,余字之曰天游。”⑧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3412,第 158 册,第 246 页。韩驹《何榘字序》:“于是卜日选时,以‘榘’名之,以‘文度’字之。”⑨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3511,第 162 册,第 24 页。《黄遵甫字序》:“外兄仲本幼子曰榘,今年始行冠礼,求字于余……请字之曰遵甫。”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311,第278 册,第362—363 页。王柏《叶涵字说》:

通斋叶先生命其友人王某冠其子涵。既筮矣,宿矣,期矣,而某以微恙不果就列,敢推涵之义以字之……请字之以无垢,过庭次,幸以此说求正焉。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801,第 338 册,第 265 页。

“筮矣、宿矣、期矣”,这程序还真如司马光《书仪·冠仪》所言。只是这位“以微恙不果就列”的先生,事后主动荐字并奉字说,可见当时人对冠礼和名字序说的重视,亦可见文士写作名字说的积极性。

二、宋代名字说的文体形态

(一)文献存录与文体归类

《全宋文》收录宋代名字说共134 家457 篇,篇名有字说、字序、字解、字训、冠字祝辞、祝词、名说、名序、名解、名训、名字说、名字序等。这些名目中,以“说”、“序”最多,约占4/5 以上。

《全宋文》之编,首先辑自宋人总集、别集。宋人在编纂总集、别集时,对解说名字之文,归类不一,计有说、序、杂著、杂文、字说几类,反映编者对其所属文类的看法不太一致。后代文章学家辨体分类,对宋代名字序说如何归类也有不同看法。

吴讷《文章辨体》卷33“序”类收名字序,卷37“说、解”类收名字说。

徐师曾《文体明辨》云:

按字书:“说,解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之名起于《说卦》,汉许慎作《说文》,亦祖其名以命篇。而魏晋以来,作者绝少,独《曹植集》中有二者,而《文选》不载,故其体阙焉。要之传于经义,而更出己见,纵横抑扬,以详赡为上而已,与论无大异也……此外又有名说、字说,其名虽同,而所施则异,故别为一类,不复附于此云。③吴讷、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第132 页。

徐氏认为说就是论,但名字说用途特别,因而“别为一类”,并统称为“字说”,包括字说、字序、字解、字辞、祝辞、名说、名序、女子名字说等。

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329“序”收10 篇字序;卷430“字说”收8 篇名字说;卷426“解”收刘敞《刘景烈字解》。

姚鼐《古文辞类纂》卷33“赠序类”收录欧阳修《郑荀改名序》,苏洵《仲兄字文甫说》、《名二子说》,归有光《张雄字说》。姚氏认为名字说或序都是由赠序一体衍变而来的:

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苏明允之考名“序”,故苏氏讳“序”,或曰引,或曰说,今悉依其体,编之于此。④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古文辞类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8 页。

文章家们的分类或粗或细。徐师曾《文体明辨》分127 类,贺复征分132 类,则名字之序、说各自分列。姚鼐《古文辞类纂》仅列13 类,则名字之序、说归入赠序类。

从文体实际情况看,名字序、说与论说、赠序、赠言确实有所类似,但又有区别。赠序多因惜别而赠言寄意,以叮嘱、宽慰、抒情、祝愿为主旨。名字说是专门解说名字的,如果有叮嘱、期待、祝愿之意,都必须是名字本身的内涵。宋人名字说中,只有欧阳修《尹源字子渐序》有临别赠序的意思:

奉礼尹君之将西也,称古仁者送人之义,责言于其交之所常厚者。其友人渤海欧阳修在饯中,率然曰:余无似,虽不能窃仁者之号,奈尝辱君之道义切劘为最深,是以不能无言。然君子之文行,余既友慕钦揖之不暇,顾岂有遗忽乏少之可以进于言邪! 因姑请更君之字,以塞其求云。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734,第35 册,第27 页。

以上是序言,说明作这篇名字序的写作缘由。其下用269 字对字“子渐”进行解说。尹君名源,本字子渊。欧阳修认为“源发于渊,深且止也,于诂训既不类,又无所表发其名之美,甚非称”,因而“请字之曰子渐”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734,第35 册,第27 页。。此篇虽然有点赠序的意味,但总体看来还是一篇名字序。

曾枣庄《君子尚其字——论宋代的字序》认为“字序实为杂说”,因为宋代字序以议论胜②曾枣庄:《君子尚其字——论宋代的字序》,《宋代文学与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35 页。。确实,大多数名字说都有论说文的因素。如欧阳修《郑荀改名序》紧紧围绕荀子“为说最近于圣人”和“世之学者,苟如荀卿,可谓学矣,而又进焉,则孰能御哉”③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32,第 34 册,第 397 页。立论。石介《吕虞部士龙字序》为吕士龙改字“兼济”从而论兼济之理④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27,第 29 册,第 308 页。。苏轼《江子静字序》为江存之命字“子静”,从而论动静之理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962,第 90 册,第 275 页。。陈渊《邓德恭字序》为邓肃命字曰“德恭”,却以“异木”为喻以明成长之理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3302,第 153 册,第 334 页。。黄干《李维志字序》先长篇大论“志”为何物,然后再说友人李士兴字维石,“字之不类也,以‘维志’易之”,然后继续论改字的道理⑦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551,第 288 册,第 299 页。。又如蔡襄《名说》⑧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015,第 47 册,第 143 页。、赵湘《名说赠陈价》⑨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71,第8 册,第365—366 页。等,都以议论为主,直到文章最后才用寥寥几句简略地交代改名改字的相关事由。可见名字说确有杂说性质。

但是,名字说毕竟属于针对一个名字而作的专题论说,它还必须有具体实在的叙事部分,与一般论说文章有异。尤其是有些名字说议论成分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议论,如秦观《俞紫芝字序》⑩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585,第120 册,第120—121 页。通篇叙事,寓道理于故事,苏洵《仲兄字文甫说》⑪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926,第 43 册,第 162 页。则以描写为主,这些就不能被视为论说文类。

宋代早期的名字说如范仲淹《朱从道名述》、欧阳修《章望之字序》、司马光《越州张察推字序》等。写作较多的人如黄庭坚,《全宋文》收其名字说54 篇。

(二)名字说的对象

宋人所作名字说关于人或事物的都有,主要以人为主,为事物名称所作的极少,如周紫芝《竹坡四君子字序》:

四君子为谁? 曰毛颖,曰陶泓,曰陈玄,凡三人,而褚先生不在也……余既悲字之不行,又得此四君子而与之游,乃有其名而无其字,于是字颖曰“叔锐”,字泓曰“坚伯”,字玄曰“客卿”,字褚先生曰“记言”。⑫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3528,第 162 册,第 274 页。

周紫芝号“竹坡居士”。“四君子”是指文房四宝。韩愈《毛颖传》称毛笔为“毛颖”,墨为“陈玄”,纸为“褚先生”,砚为“陶泓”⑬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卷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第315—316 页。。周紫芝对韩愈的命名作进一步的阐释发挥,针对“四君子”的特点各命其字,毛颖字“叔锐”,褚先生字“记言”,陶泓字“坚伯”,陈玄字“客卿”。这是个既好玩又雅致的文字游戏,或者说是文化游戏。

为人作名字说,对象或为一人,或为多人。为一人名字序说者居多。如范仲淹《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石介《归鲁名张生》、《宗儒名孟生》,黄庭坚《陈师道字说》、《文安国字序》,杨时《杨仲远字序》、《邓文伯字序》,晁补之《外弟杨若字知类序》、《从兄字伯顺序》等,都是序说一个人的名字。

为多人名字序说,一般是为同胞兄弟姐妹而作。如真德秀《陈平甫三子字说》,魏了翁《史之椅之樟字说》,陈著《四子名字说》,方逢振《冠二子说》,司马光《诸兄子字序》,苏辙《六孙名字说》,程珌《先君六孙名义说》,王柏《三侄字义说》等。

宋代名字序说大部分都是为男子作的,但也有少数是为女子而作,《全宋文》录有6 篇:游九言《黄氏三女甥名说》、《上官氏女甥名说》,是为自己4 位外甥女作的名字说。陈著《名女洸字汝玉说》、《内子友良字说》、《名女冲字汝和说》、《名女清字汝则说》,是为自己的妻女所作。

为一人名字作的序说往往写得比较详细充分;为多人名字作一篇序说,一般则写得较为简明扼要,大体只是简略阐释名与字的关系和意义,并不过多地铺陈论说。

(三)名字说的篇章结构

一篇完整的名字说最多由四部分组成:题目、序文、说文、落款。其中题目必有,落款或有或无,序与说或分为二,或合为一。

1.标题

名字说标题的区别在于标题元素及其次序。据此有如下数种:

“XX 名或字+说或序”,如苏轼《何苓之名说》、宋祁《王杲卿字说》、欧阳修《章望之字序》。

“名或字+XX 说或序”,如苏洵《名二子说》,陈宓《字李如晦说》。

“XX 名+XX 字+说或序”,如欧阳修《尹源字子渐序》,刘敞《衡字公甫序》,王令《周伯玉字元韫序》、《杜渐字子长序》,黄庭坚《唐骥字希德说》、《李惴字相如说》。

有的名字说在标题中增加官职等元素,如石介《吴虞部士龙字序》,司马光《越州张推官字序》,强至《吴三班字序》,郑侠《王供奉字亮弼序》,周必大《李爗县尉字说》、《赵汝橙县尉字说》。

有的增加亲属关系元素,如苏洵《仲兄字文甫说》,蔡襄《侄至夫名字序》,司马光《诸兄子字序》,黄庭坚《宗室子沨子沆字说》、《才季弟诸子字说》,郑侠《六孙名字说》。

有的增加籍贯元素,如王无咎《暨阳葛君字序》,范仲淹《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郑侠《潮州吴致之字序》,黄庭坚《江南祝林宗字序》,赵汝腾《眉山孙梦得子良仁字说》。

有的标题不称“序”或“说”,而称“辞”或“词”,如刘敞《张诲字辞》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294,第 59 册,第 375 页。、黄彦平《王氏二子字辞》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3977,第 181 册,第 305 页。;甚至有标题名为“祝词”,而实际就是名字说,如黄庭坚《晁深道祝词》,实为晁深道冠字而作③《全宋文》题作《祝晁深道冠字词》,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320,第107 册,第126 页。,所以后人编集有将题目改作《祝晁深道冠字词》者。

2.序与说

名字序、说都是对一个名字作叙述或说明的同类文体,作者在确定题目时或称序,或称说。但若仔细分辨,二者也有些区别:序偏重叙事,叙述名字的缘起或来历;说偏重说理,说明名字的道理和意义。所以有的名字说将序与说分为两部分,序言交代一些背景因素、写作缘起等;说辞偏重阐释名字的文化意蕴、哲学理念等。这就形成先序后说的结构。如黄庭坚《国经字说》:

余弟安世之子婿曰国经,其友字之曰敦常。经则常也,于义无所发明,为其更字曰端本,而说之曰:

《太玄》曰:“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古者为屋,无不面南,冬夏无不得宜。织者正机,则经南北矣。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九涂、九轨,盖取诸此。经者所以立本,纬者所以成文也。忠信以为经,义理以为纬,则成文章矣。《易大传》曰:“正其本,万事理。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故字经曰端本。古之善学者,取之左右逢其原立于本故也。④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320,第 107 册,第 115 页。

名字之说本宜简明扼要,但宋人好议论,写作名字说或序,也往往借题发挥,有时不免长篇大论。如王令《杜渐字子长序》:

杜君山东士,名渐,少嗜学,性澄淡,不易语笑,平居循循若不自足,予与之交且三年,不甚见其喜之与怒也。一日,探字于予,归作《渐说》以字之曰:

举世奚不渐? 天地不渐也,一分而永定也。圣人不渐也,自诚而明者也。不午不中,不望不丰,日月亦以时而然也。履霜而坚冰,首夏而清和,寒暑亦不即至。一抔土之多,一毫末之微,山林之所以广大也。蹄涔行潦,乘卑而深,积少而多,江河之所以无量也。呱呱而婴,羁贯而童,华巅而班白,人亦幼而后老也。故飞而上者先卑,走而远者先近,物理然也。非圣人,学亦有渐也,无渐奚其至?故日月寒暑,天之有也;山林江河,地之有也,有渐无不至。飞走禽兽,与人同也,有渐有不至,自止之也。学亦飞走之匹,有渐有不至,戒之在止,则长久而后见然,其见也必至。呜呼哉,请字曰子长,幸听之无忽。河东王令序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746,第80 册,第124—125 页。

作序事由很简单,不过“字曰子长”而已。但在天才王令笔下,这名字又何其不简单,其中意蕴深富,对生命寿考的祝愿,对生命价值和境界的期望,对人伦道德操守的期许,对历史文化的承载,对宇宙人生诸多道理的理解等等,作者深掘广拓而尽言之,显示出超常的学问和才华。接受者不但不会嫌其宏大漫长,反而会因这渊博厚重的鸿篇巨制感到荣耀。

又如陈淳《卓氏二子名字说》:

温陵卓君廷瑞,嘉定乙亥秋游临漳,访予衡簷而定交焉。予覸其为人,盖亦知有是学而好之者也。自是相与几两阅月,襟怀输写,趣味投合,有金兰之契。一日为予言:晚得二子,有可教之质,欲名其长以克、字伯仁,名其次以存、字叔义。盖取《鲁论》《易传》之语,请为讲明其义之所以然,庶其归也,得以为趋庭诏士之助。予义不得辞也,为之言曰……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730,第 295 册,第 268 页。

该段引文之后乃陈氏为二子所作的一篇224 字的长篇名说以“讲明其义”。这是比较典型的序以言事、说以明理的格局。

序与说的篇幅,长短不一。有时序文简短,说辞铺张,如上举王令和陈淳之作;有时说辞简短,而序文在叙述事由时加入议论,形成夹叙夹议的长篇序文,说辞便因之而简短。如陈宓《字李如晦说》就是长序(236 字)短说(76 字):

孔圣有言……(184 字论君子名字的重要性) 钜野李生彰,云龛文肃公之孙。年少锐志问学,往来数年,愈笃不衰。一日以书请说其字“如晦”之义以自广,辞不获,乃为之说曰:

子患乎实之不修,不患乎名之不著。名著矣,又能晦以自处,然后其名愈远。譬之日月,必有昆仑为之隐蔽,然后其光终古而不疚。子姑汲汲于道问学以充其实,勿问名之显扬,则又进于人一等矣。③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964,第 305 册,第 197 页。

序文结束时通常以“告之曰”、“字之曰”、“说之曰”、“为之言曰”、“为之说曰”等标志语引出下文单独的说辞。

有些名字说不分序与说,一篇之中既序(叙)且说,序(叙)说交替,语体大都是散语,间或有整齐对仗的骈俪句式。如北宋李觏《叙张延之字》:

张君延之,解官铅山,遇我于葛陂。神清气和,其言语可听,虽一面,知其非俗子。以立字未善,责于我,我应之曰:所谓延者,于儿,岂不欲延其年以及耄期耶? 于家,岂不欲延其宠禄世世无有穷耶? 如是无他,力于仁而已矣。孔子有仁寿、积善余庆之说。夫仁,天下之美道,杀身尚为之,矧夫向劝甚明,历观前志,多有效验,可不务哉? 故字之曰伯仁。酒困不能执笔,姑告其略。④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913,第 42 册,第 299 页。

又如黄庭坚《周渤字说》:

辄奉字曰惟深,颇与名相称。沧溟渤澥所以能无不容,惟其深而已。传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此德人之事业也。彼得一先生之言,则暖暖姝姝,惟其浅而已。坳堂之上,覆杯水焉,置杯则胶矣。未尝钩致己之深远,安能通天下之志哉! 古之人能知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者,无他焉,尽己之学而已。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320,第107 册,第116,108—109、112 页。

既叙且说、序说合一的情况很多。如黄庭坚《洪氏四甥字说》、《陈师道字说》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320,第107 册,第116,108—109、112 页。,李新《侄革奇字谨先序》、《命冯氏二子名说》③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893,第 134 册,第 128、128—129 页。等。南宋游九言有6 篇字序或字说,也都是序说合一的。如《李氏子骧字说》:

马之行地曰腾骧,取其駸駸载骤,日进无疆也。夫人之为善,倘亦如是腾骧焉,其进岂易量哉。马之进可至千里,人之进可达圣贤。中道而止,不如无进。李氏外兄之子曰扬孙。谓其名不自励也,求易之。余为名之骧,而字曰进夫。盖尝观之,视鞭影而奔者骅骝之子也。策而进者次也。倘恋逗迟回,屡鞭不前,虽有良、乐,末如之何矣。骧其勉之。④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311,第 278 册,第 364 页。

名字说是实用的散文体式,章法结构自由灵活,没有固定的程式。

3.落款

名字说的落款或有或无,其作用是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名籍。如李觏《叙陈司理字》:“至和二年冬十二月戊子,旴江李觏序。”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913,第 42 册,第 300 页。强至《卢君字序》:“皇祐三年正月十二日,余杭强某序。”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454,第 67 册,第 151 页。晁说之《周元仲字序》:“宣和庚子冬至后二日辛酉,嵩山晁说之序。”⑦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814,第 130 册,第 253 页。

也有加入官职元素的,如强至《刘君仙尉字序》:“至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浦江令强某序。”⑧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453,第 67 册,第 152 页。

也有交代人物关系的,如苏轼《文与可字说》:“熙宁八年四月廿三日,从表弟苏轼上。”⑨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962,第 90 册,第 277,278 页。《文骥字说》:“元祐三年外伯翁东坡居士书。”⑩曾枣 庄、 刘琳 编: 《全 宋文 》卷 1962, 第 90 册 ,第 277,278 页 。

有以字号落款的,如李之仪《张觉夫字序》:“崇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姑溪居士序。”⑪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424,第 112 册,第 170,171 页。《祥瑛上人字序》:“戊戌三月六日,姑溪老农书。”⑫曾枣庄、刘琳编:《全宋 文》卷 2424,第 112 册,第 170,171 页。

宋代名字说的篇幅长短不一,300 到600 字左右比较常见。郑侠《谭文初字序》最长,1142 字。方岳《谢谨习字训》最短,32 字。

(四)名字说的语体

宋代名字说绝大多数用散文语体,如穆修《张当字序》:

《春秋》之法,书字为褒,有以知君子之尚其字也。然则古之君子,名与字相配,配字者所以表名也。清河张君当,始字友直,犹以其取义未安也而访之仆,辱其久游,不获让为。徐思之,因请更字曰元膺。方前字于义为洽,而又正与名会。且元为长善,则仁义统称;士能膺之,行孰大矣。张君以辞学累举进士,始得明之定海尉,位虽卑,才不逾职,与其位甚尊而才甚愧者,孰贤愚焉? 予既为述其字,又以勉其行,故为之序。⑬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322,第16 册,第32—33 页。

又如苏洵《名二子说》,欧阳修《郑荀改名序》、《张应之字序》、《尹源字子渐序》、《胡寅字序》等,全为散体之作。

在序与说分开的情况下,语体可能有所分别。序文总是用散文语体,说辞则既有散体,也有齐言韵文。如陈淳《卓氏二子名字说》中的2 篇说辞都是四言韵文,分别是60 字、224 字的长说,多次换韵,每4句或8 句换一次韵,韵脚平仄交替。例其一:

卓氏子克,字曰伯仁。惟仁如何? 心德之真。浑然全体,纯乎天理。四端五常,皆管于是。众善斯长,妙主性情。如元统天,不息其生。人惟有身,口鼻耳目,手足四肢,接物生欲。人欲一间,心晦厥灵。天理之公,不复流行。于是不仁,如顽如痺。灭理穷欲,何所不至。圣学要诀,求仁为大。何以求之? 克去心害。非礼而视,非礼而听,非礼而言,非礼而行。凡此众疾,皆害于中。克之克之,靡他其功。见善惟明,真知不疑。人欲攸起,有触其几。用心惟刚,勇决不吝。人欲之去,有拔其本。几莹无遁,本绝不遗。欲净理纯,仁德乃辉。在昔有回,从事于此。心不违仁,体具孔子。彼我丈夫,希颜亦颜。咨尔子克,其惟勉旃!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730,第 295 册,第 269 页。

有的名字说或“字训”,未分序说,通篇全用四言韵语,如赵汝腾《盛时立中字说》:

揖让征诛,异尚同符。时义大哉,阖辟卷舒。瞻前忽后,颜莫孔骤。匪嗟一中,圣时未就。邻斗异室,缨冠赴焉。未之思也,执中无权。轲也谁师? 参传子思。君子之中,君子之时。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780,第 337 册,第 340 页。

赵汝腾的其他字说,如《陈谠无党字说》、《眉山孙梦得子良仁字说》、《徐直谅端友字说》、《徐直方立大字说》、《祝炜明字说》也全用四言韵语。

又如方岳《谢谨习字训》,是宋代名字说中篇幅最短者,四言八句不换韵:

学飞曰习,其在厥初。相彼雏矣,莺其茁矣。万里一息,维其习矣。咨尔谨习,迅靡日矣。③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909,第 342 册,第 377 页。

题目有“辞”或“词”标志的名字说往往用齐言韵语,徐师曾称之为“仿古辞而为之者也”④吴讷、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第147 页。。如刘敞《张诲字辞》:

令月吉日,既备尔仪。爰告尔仪,字为尔传师……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294,第 59 册,第 375 页。( 共24 句97 字,有一句为5 个字)又如黄彦平《王氏二子字辞》:

王侯太初,嗜好诗书。见其二子,骥种凤雏。群从制名,皆取于水。尔其从之,有本于是。濯字忠父,在诗远酌。自事吉蠲,神歆其约……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3977,第 181 册,第 305 页。( 共48 句192 字)

宋代名字说也有骈散结合的语体,如苏洵《仲兄字文甫说》(节选):

……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洵曰……请以文甫易之,如何? 且兄尝见夫水之与风乎? 油然而行,渊然而留,渟洄汪洋,满而上浮者,是水也,而风实起之。蓬蓬然而发乎太空,不终日而行乎四方,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今夫风水之相遭乎大泽之陂也,纡余委蛇,蜿蜒沦涟,安而相推,怒而相凌,舒而如云,蹙而如鳞,疾而如驰,徐而如徊……殊状异态,而风水之极观备矣! 故曰:“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⑦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926,第43 册,第162—163 页。

苏氏文章开一代风气,评论家多称其有《战国策》纵横捭阖之风,观其字说亦然。此篇长达510 字,句式参差变化,时散时骈,文气流畅,“纡余委蛇……殊状异态”。他的《名二子说》则非常简短,但也纵横跌宕,十分大气: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926,第43 册,第161—162 页。

宋人作名字说,是用美文提示名与字之美义。他们以十分自由的文体形式和语体形式,写十分自由的意思,将汉语名字的文化意蕴揭示得淋漓尽致,博大精深,草丰水美,摇曳多姿。

三、宋代的名字文化

宋人的名字说表达宋人对名与字的生命意蕴和文化意义的理解,直观地展现了宋代的名字文化。

(一)取名命字的时机和命名者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②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7、卷2,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286、1241 页。

宋代人恢复冠礼习俗,取名命字力求符合古制,“名以定礼,字以表德”③石介:《吕虞部士龙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27,第29 册,第308 页。。欧阳修认为这是君子自尊自重的表征。他作《尹源字子渐序》云:

古者男子之生,举以礼名之。年既长,见庙筮宾而加元服,服加而后字,示尊其名以隆成人也。夫君子所以自厚重其名字,如此之甚也,诚以其贤否丑美,必常与名字相上下而始终。④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734,第35 册,第27 页。

加冠命字之后,表示人已成年。别人须称其字,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王安石《石仲卿字序》:

子生而父名之,以别于人云尔。冠而字,成人之道也。奚而为成人之道也? 成人则贵其所以成人,而不敢名之,于是乎命以字之,字之为有可贵焉。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406,第 65 册,第 34 页。

强至《卢君字序》:

故名既定,朋友之间又为字以称道,使闻而知所表焉。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454,第67 册,第150—151 页。

冠礼命字,在皇室是制度化的,在民间则只是习俗,未必那么严格。从宋代名字说看,有些是成年以后补行冠礼的,如石介给吴士龙命字时,吴氏已43 岁。还有些人未及冠礼便提前命字,在孩提时期就既有名又有字了,如洪适《陈氏四子字序》,陈氏四子名洙、洊、渭、洄,大的才8 岁,洪适为他们分别命字曰伯企、仲止、叔正、季上⑦洪适:《陈氏四子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4740,第213 册,第337—338 页。。

命名者自然首先是父亲或家长,也可能是同族长辈,甚至是并无亲属关系的外人。如果是请外人取名字,选择的标准必有深意,或为至交朋友,或为有地位、有名望者。如郭英发请朋友黄庭坚为三子取名⑧黄庭坚:《训郭氏三子名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320,第107 册,第117—118 页。,张牧之请朋友杨时为儿子取名⑨杨时:《张牧之子名》,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692,第124 册,第381 页。,何君时请同年进士文天祥为儿子取名⑩文天祥:《何晞程名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8318,第359 册,第156—157 页。。

取名人和命字人往往有区别,名由自家长辈取,字请朋友取。司马光《越州张推官字序》云:“古者名于亲而字于朋友。”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218,第 56 册,第 129 页。郑侠《三杜兄弟字序》亦云:“字者,朋友之职也。”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175,第 99 册,第 342 页。释居简《字三子序》:“字所以代名,师友命之尔。”③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6803,第 298 册,第 293 页。

很多字是由长辈或老师命名的。比如苏轼是文骥的“外伯翁”,为文骥命字“元德”。刘子翚是朱熹的老师,朱熹冠礼时请老师命字④苏轼:《文骥字说》,刘子翚:《字朱熹祝词》,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962,第90 册,第278 页;卷4260,第193 册,第 208 页。。

(二)名与字的关系

取名在前,命字在后,字与名之间须有关联。穆修《张当字序》云:“古之君子,名与字相配,配字者所以表名也。”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322,第16 册,第32 页。李新《小一侄字革先序》亦云:“字以饰名,古今相因。”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893,第 134 册,第 127 页。刘敞《斁字序》云:“字之也者,传其名也。”⑦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1286,第 59 册,第 215 页。

名与字的关系,多数是顺向解释的,即以字释名。如郑侠《三杜兄弟字序》:

一日公( 杜辟疆) 以三子之名来告,曰:“予将名长子曰忱,次曰谹,次曰玗。”俾愚议字。曰:字者,朋友之职也,故为陈三名之意义。而字忱曰思诚,谹曰希声,玗曰君美。⑧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175,第99 册,第342,341—342 页。

在这段话前后,他用千余字的长篇解说其名与字的关系,核心意思是:“忱者,诚之性”;“谹者,声之大也。希声者,谓其不可以耳闻也。”“玗者,东方之美玉也。”⑨曾枣 庄、刘 琳编: 《全宋文 》卷 2175,第99 册 ,第342,341—342 页。

李之仪为祥瑛上人取字莹中,《祥瑛上人字序》云:“瑛乃琼之精,其光莹特可见矣,宜字之曰莹中。”⑩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424,第 112 册,第 171 页。曾巩字谢缜曰“通微”,并解释:“缜,密也,而取字乃本诸此,而字曰通微。”⑪曾巩:《谢司理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256,第58 册,第66 页。

命字讲究用典,则名字说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解释典故。如黄庭坚给陈氏五子命字,字崇以智,出于《易大传》之“智崇礼卑”;字居以仁,出于《孟子》之“居恶在仁是也”;字中以礼,出于《周官》之“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字孚以信,出于《易》之“《中孚》,信及豚鱼”;字宜以义,出于《礼》之“有子如此,可谓孝矣”⑫黄庭坚:《陈氏五子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320,第107 册,第110 页。。黄庭坚学富五车,写诗作文皆以善用典故著称。宋人作名字说最多的就是他,他也最善于资书取字并且说之。不只黄庭坚如此,宋人取名命字皆尚此道。这不仅是宋代的风气,古今皆然。

当然也有不用典故的情况,只是利用名与字的关系表达各种期待、告诫甚至警示。如晁补之为外弟杨若取字“知类”,就是出于对当时应试教育的不满,希望外弟治学为人类若古人⑬晁补之:《外弟杨若字知类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725,第126 册,第179 页。。游九言以“遵甫”字黄榘,希望他“遵乃祖之懿而效法焉”⑭游九言:《黄遵甫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311,第278 册,第362 页。。李御史的两个儿子,老大性格偏刚,老二性格偏柔。他请俞德邻为他们命名取字。俞氏名长曰“潜”,字“元昭”,并告诫道:“刚美德也,其过也则为猛、为隘、为强梁,故必潜之。《书》曰:‘沉潜刚克’,矫其过也……潜而昭,理也。”命次子名“浩”字“元直”,说云:“柔亦美德也,其过也则为懦,为无断,为邪佞,故必有立焉则善矣。《书》曰:‘柔而立’,亦矫其过也。然非有浩然之气者不能立……直所以养是气也。”①俞德邻:《李御史二子名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8284,第357 册,第368—369 页。程珌给其4 个外甥取名命字,也从性格着眼:

长性缓,惧其不立,故名以震,可起字之。起者,勇有行也。二性逸,惧其不诚,故名以巽,可敬字之。敬者,顺于理也。三、四皆竞爽,然皆虑其博而杂,散其流,故名三以艮,字之可止,止者正也;名四以兑,字之可说,说者养也。②程珌:《范氏四甥名义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790,第298 册,第71 页。

名与字的关系也有逆向的,即以字矫名。韩愈字退之就是著名的先例。陈著为其三个女儿命字,名洸字“汝玉”,是因为:

洸,水有光也。光发于外,何如自晦,况妇人乎? 然晦非徒晦,厚其所养,重其所有,温温然如玉,是之谓德。③陈著:《名女洸字汝玉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8113,第351 册,第74 页。

名冲字“汝和”,希望她缓冲尚和:

其在父母家,怡怡愉愉,不见声色;从夫则事尊章,不施劳;处娣姒不敌耦;待宗族姻党,与凡内之织悉酬应嗃嗃而谐熙安安,而饰厉于女道妇德,其庶乎。彼而苟,而随,而软媚,则非吾所谓和者,又不可不察。汝其服膺吾训哉。④陈著:《名女冲字汝和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8114,第351 册,第81 页。

大儒朱熹字元晦,也是逆向互补关系。

宋人取名字喜欢用“老”字。余景中之子余天任年方6 岁,黄庭坚以“莘老”字之,因为“爱其举止似孙莘老”。温江杨仲颖的儿子生于立春后五日,黄庭坚为之取名“春老”⑤黄庭坚:《书赠余莘老》、《名春老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321,第107 册,第142、143 页。。宋人名“老”者很多,如潘攽老、黄斌老、孙莘老、吕渭老、吕同老、孟元老、侯彭老、李彭老、李莱老、刘山老等。字“老”者也不少,如李南公字楚老,李彭字商老,裴湘字楚老,俞紫芝字秀老,其弟字清老等。

一般给人命字,都只命一个字,也有极少数人同时命两个字。张方平的儿子名恕,苏轼撰《张厚之忠甫字说》云:“张厚之忠甫,乐全先生子也。美才而好学,信道而笃志,先生名之曰恕,而其客苏子瞻和仲推先生之意,字之曰厚之,又曰忠甫。”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320,第 90 册,第 279 页。苏轼称张恕为“张厚之忠甫”,落款自称“苏轼子瞻和仲”。在宋代名字说中,一人二字且并称,这是唯一的。朱熹给林用中也取了两个字:“名者,子生三月而父命之,非朋友所得变……故予谓子之名则无庸改,而请奉字曰‘择之’,又曰‘敬仲’,二字惟所称。”⑦朱熹:《林用中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5648,第251 册,第379—380 页。“惟所称”就是请人家随便选择一个。宋代名字说中同时命两个字的情况极为少见。笔者仅见以上两篇。

女子也有名,但有字者少。通常是卿大夫家的女子才可能有字。这是上古就有的习俗,王国维《女字说》通过对先秦金文的考察,论证了古代女子“笄而字”的情况⑧王国维:《女字说》,见《观堂集林》卷3,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163—165 页。。宋人游九言在给黄氏的三个外甥女命名取字的时候说:

古之女子罕用名著……曰姜源、曰简狄、曰戴己。说者固已为名号,则是古尝有之矣。汉以后,若班氏女昭,蔡氏女琰,苏氏女蕙,以其通习文墨,又皆有字焉。去古既远,古礼渐废,况今世乎? 名而字之,或存训诫,亦可也。⑨游九言:《黄氏三女甥名字说》、《上官氏女甥名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311,第278 册,第365,366 页。

为女子取名字并作解说,多是强调女德。如游九言《上官氏女甥名说》从“睦夫家”的角度解释“贵和”:

女之适人能和说其家,刚中柔外,既不失正,又不过严,则用之辑闺门,睦姻族,孚内外,其为吉也孰大焉!”⑩游九言:《黄氏三女甥 名字说》、《上官氏女甥名 说》,见曾枣庄、刘琳编: 《全宋文》卷6311,第278 册,第365,366 页。

(三)改名改字

改名改字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的现象。不过在宋代以前,文献中虽然有不少改名改字的记载,但并无解说性的文章传世。所以宋人认为古人不轻易更改名字。如高斯得《纯约字谦孺说》中云:“幼名冠字,考之经传,鲜有更者。”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951,第 344 册,第 220 页。魏了翁《高不妄字说》亦云:“幼名冠字,所以共天命而视父志,由周以来,未之有改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诸侯大夫之更名者仅有楚二君、赵鞅,夫皆有为而然,外此则虽同于君亦不之避。乃若字之有改,则又所罕见,如叔向而又云叔誉,子产而又云子美,此莫可考。”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092,第 310 册,241 页。

尽管有这种观念,改名改字还是难免的。宋代名字序说许多是为改字而作。如释契嵩《与月上人更字叙》、《周感之更字叙》,苏颂《李惟几改字序》,楼钥《从子沨改字景刘说》,陆九渊《朱氏子更名字说》,周南《滕昺改名说》等等。有人甚至三易其名,如陈耆卿的朋友蒋君改名“滏”,陈耆卿就打趣他说:“子之名三易矣,今可以已夫!”③陈耆卿:《蒋上甫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7318,第319 册,第118 页。改名改字无论出于自己或家人的意愿,或出于他人之建议,都必有缘故。从这些更改名字的序说,可以看出当时人的文化时尚、审美趣味等。

1.因梦兆而改名改字

武阳邓平梦有神人相告:“子之名平,其字倒士,使子之困穷也,殆以是夫!”邓平即改名为洵武,并请杨时字曰“文伯”④杨时:《邓文伯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692,第124 册,第380—381 页。。吴越武肃王之裔孙钱举原名焘,字景贶。“梦神语之曰:‘易之,则利进取’”,乃更名为“举”。晁补之为之更字“少周”⑤晁补之:《钱举字少周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725,第126 册,第186 页。。周必大朋友之婿李国才字良佐,“未冠补太学生,学问日益新而试辄不利。岁在丙戌,梦人告以火运即发,因授火傍三字,觉而更名为爗,自是试必占榜”⑥周必大:《李爗县尉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5140,第231 册,第114 页。。还有汪应辰《黄玄圭字说》、周必大《李叔轸载之字说》、真德秀《刘诚伯字说》等,都是对因梦改名字的解说。

因梦改名,都是对原来的名字有所不满,希望改名转运。

2.因避讳改名改字

黎充字子美,为远从祖之讳而请黄庭坚为之更名,山谷曰:“名之曰远,而字之曰子思。”⑦黄庭坚:《黎远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321,第107 册,第139 页。陈燮初字思道,因“避耆旧讳”,请李觏改字,李觏命以“中道”⑧李觏:《叙陈公燮字》,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913,第42 册,第298 页。。石敦仁原名天倪,字圣和,因“天子立极正名,以谓天之尊、圣之重,皆非臣下所宜号。囊者申命有司,具为禁令”,故更名为敦仁,请赵鼎臣命字,鼎臣字之“思济”⑨赵鼎臣:《石敦仁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2981,第138 册,第219 页。。蔡襄侄儿邵上因“同远祖父名”而改名曰力,字至夫⑩蔡襄:《侄至夫名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015,第47 册,第141 页。。

3.因被赐名而改名字

郑兴宗,字光祖,郑僖靖王之孙、和州防御使。宋孝宗下诏赐名兴裔,韩元吉为他改字光锡⑪韩元吉:《郑光锡字说》,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4796,第216 册,第172—173 页。。

4.认为某名字不太好,建议其更改

建议者须具备一定的身份地位和名望,才有资格建议别人更改名字。接受者通常是怀着对名人的崇拜心理欣然接受的。而在潜意识中,可能或多或少还会期待一点“名人效应”。比如张谷原字“仲容”,欧阳修认为“仲容”“不足以表其所以名之之义”,因此“易其字曰应之”⑫欧阳修:《张应之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734,第35 册,第26 页。。其实对名字的选择、确认、理解和欣赏,本是个见仁见智的事。“仲容”有什么不妥?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比“应之”好得多。但欧阳修太有名气了,能得他更改名字,是非常荣幸的事。

又如朱熹《李存诚更名序》:

李相棐忱相见于政和,余问其名上字之义,则曰先儒之训以为辅也。余谓不然,古字多假借,“棐”盖与“匪”通用。颜监之释班史,有是言矣。余尝以是考之,凡《书》之言“棐”者,皆当为“匪”,其义乃通。李君曰:“然则以匪忱为名,愚之所不安也,请有以易之。”余曰:“去匪而存忱可已。”李君曰诺,乃书以遗之,而字曰“存诚”云。①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5648,第 251 册,第 383 页。

“棐忱”有什么不好呢?但朱熹认为“棐”与“匪”通假,不妥。而李相肯定是朱熹的崇拜者,于是就听从朱熹的建议,改名“忱”,改字“存诚”。朱熹实际上不过是将“棐忱”通俗化了,但对李棐忱来说,这一改可谓意义非凡,是难得的殊荣,因为这是大儒朱熹改的啊!

在宋之前,一名多字的情况极为少见。因为宋代改名改字的情况多起来,一名多字的现象也就不少见了。陆游《老学庵笔记》卷9:

近世名士:李泰发光,一字泰定;晁以道说之,一字伯以;潘义荣良贵,一字子贱;张全真守,一字子固;周子充必大,一字洪道;芮国器烨,一字仲蒙;林黄中栗,一字宽夫;朱元晦熹,一字仲晦。人称之,多以旧字,其作文题名之类,必从后字,后世殆以疑矣。②陆游著,李剑雄、刘德全点校:《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第122 页。

陆游说的是“近世名士”中的一种风气。这些名士为何更改字号呢?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无疑都是在增广或更新自己对生命内涵的期待。

(四)名字文化中的时代印迹

人的名和字,看起来是个性化的,林林总总、各式各样,但若宏观审视,则可知一时一地之文化时尚和审美趣味。比如在当代中国,那些“建国”、“援朝”、“爱东”、“学工”、“拥军”之类名字,就有特别的时代印迹。

那么,现存宋代400 多篇名字序说最明显的时代印迹是什么呢?笔者仔细阅读揣摩之下,认为是尊崇儒学、希圣希贤的文化使命感。

中国历代文人中,宋儒最富于进取精神。宋代尊崇儒学甚于之前任何朝代。在宋前文化中,圣贤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但宋人博览群书,眼界大开,因而认为人皆可为圣贤。反映在名字文化中,即是非常普遍地从儒家经典中取名择字,并精心作序说以阐释儒学义理,鼓励读书人希圣希贤,立德立功立言。

比如柳开“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先。既而改名字,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③脱脱等:《宋史》卷 440《文苑二》,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第 13024 页。。柳开志在复兴儒学,近承韩、柳,远追孔孟。他自称:“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④柳开:《应责》,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26,第6 册,第367 页。他在自述《补亡先生传》中说:

补亡先生,旧号东郊野夫者。既著《野史》,后大探六经之旨,已而有包括扬、孟之心,乐与文中子王仲淹齐其述作,遂易名为开,字曰仲涂。其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也,将开今人之耳目使聪且明也;必欲开之为其涂矣,使古今由于吾也……吾既肩且绍矣,斯可已也,所以吾进其力于道,而迁其名于己耳,庶几吾欲达于孔子者也。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27,第6 册,第393 页。

柳开是孔子所谓“狂者进取”的典型。他通过自己的名字,充分地表达儒者“欲达于孔子”的文化理想。尽管有些张扬,但与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人生境界、张载的继绝学、开太平的理想异曲同工,颇能代表北宋儒者的精神风貌。

道士张生“掷黄冠,顶章甫”,弃道从儒,请石介改名。石介作《归鲁名张生》,“以‘归鲁’名张生。‘归鲁’,所以宗圣人之道也”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27,第29 册,第307—308 页。。石介是“宋初三先生”之一,独尊儒学,他甚至把佛、道之学都视为夷狄之学。有位道士孟生愿从石介学,石介便以“宗儒”名之,并作名字说阐释一番君臣父子仁义忠信的儒家之道①石介:《宗儒名孟生》,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627,第29 册,第307—308 页。。

欧阳修尊儒并力排佛、老。其《郑荀改名序》云:

自老子……始非仁义而诋圣智。诸子因之……圣人之学几乎其息。最后荀卿子独用《诗》、《书》之言,贬异扶正,著书以非诸子,尤以劝学为急……郑君……将更其名,数以请,予使之自择,遂改曰荀。于是又见其志之果也……余既嘉君善自择而慕焉,因为之字曰叔希,且以勗其成焉。②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32,第34 册,第396—397,395—396 页。

校书郎章望之请字于欧阳修,欧阳修以“表民”字之,并作600 余字的《章望之字序》③曾枣 庄、刘琳 编:《 全宋文》 卷 732,第34 册,第396—397,395—396 页。,讲了一通儒者以仁义道德为民表率、不负民望的道理,鼓励章望之向古圣贤学习,表率万民。

黄庭坚《李彦回字说》,因其名字而论颜子之道,最后鼓励其求进勿止,“补天立极,万世不朽,圣人皆友之”④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2321,第 107 册,第 144 页。。

朱熹行冠礼时请老师刘子翚命字,老师为他命字并作《字朱熹祝词》:

字以元晦,表名之义。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⑤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4260,第 193 册,第 208 页。

祝词引用曾子、颜子等儒家先贤事例,说明韬光养晦之道,希望弟子“惟曾、颜是畏”。

儒家思想尚进取,重事功,追求人生对社会的价值。这是宋代名字文化的重要内涵。比如永嘉陈均请字于真德秀,真氏字之曰“子公”,并作《陈子公字说》演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勉励陈均践行圣贤为公之义:

夫处物之平,视物之一,及物之周,三者天下之至善也,虽微圣贤,畴不乐诸……以公去私者,万善之本也。⑥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 7179,第 313 册,第 330 页。

李清臣为杨凖命字“用之”,并演绎“圣贤以其心为天下万物之用”的道理,“以圣贤之术告杨君”:

夫圣贤之心,体道而一,正己而不动,万物用我而是,不用我而非。万物莫不用我,而我无心于应天下之用,此其所以有余而无之者欤……故欲治天下者,莫大于自治,欲自治者,莫先于体道而一,正己而不动。⑦李清臣:《杨用之字序》,见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1711,第78 册,第326 页。

除此之外,宋世儒者善于融汇道、释思想,道、释之士也深通儒学,三家思想深度融洽,这种文化特质在宋代名字文化中也多有显示,展现了宋代士人丰满的文化结构和丰富的心灵世界。兹不详述。

猜你喜欢

刘琳枣庄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刘琳:中年女演员的自我修养
中年女演员,躲在隐秘的角落里
刘琳:26年演技沉淀,一夜火成“表情包”
《绿洲》读者见面会在山东枣庄、临沂举办
走向市场经济的国有煤矿先行者——枣庄矿务局1992年在全国率先放开煤价迎来新春天
Developing Learner Autonomy and Second Language Context
带着93岁奶奶上大学 女大学生感动无数人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讲台上的“钢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