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肾化浊、祛瘀逐痰法论治血管性痴呆*

2013-01-22关东升李迎霞

中医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髓海中风病肾精

关东升,李迎霞,何 华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450002)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临床表现为智能及认知功能损害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原因为各类血管疾病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1]。随着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VD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影响脑血管病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VD属于中医学“呆证”“健忘”“痴呆”等范畴,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关于本病的描述。《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本病最早的病机论述与髓海不足有关,最早有关VD的描述见于《临证指南医案》,曰:“中风初期神呆,遗尿……。”指出中风病患者可见认知障碍、遗尿,最早阐明中风与VD存在因果关系,同时代《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提出了“中风后善忘”,可见清代已明确认识到中风患者常见痴呆。近代随着中医脑病学的发展,中医脑病学者对VD的认识也更加明晰,共同的认识是本病病性属于本虚标实,与多种病理因素密切相关(如:痰、瘀、虚等)。本文就VD的病机进一步阐释,并就VD的治法进行讨论。

1 肾精不足是VD的发病基础

脑为元阳之府,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出自于脑,《修真十书》指出:脑“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而脑生理功能需要肾精的充实才能发挥作用,《灵枢·经脉》中就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黄帝内经》云:“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又曰:“脑为髓之海。”清代唐容川在《内经精义》中指出:“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精。盖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肾精亏虚,则髓海失养,脑主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则会受到影响。可出现健忘、眩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膝酸软等症状。可见VD与肾精不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临床中最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是中风病,中风的病理基础是肝肾阴虚,VD属于中风病的后遗症期,在这一时期邪气留恋,正气已伤,肾精亏虚更甚。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认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灵性记忆者,髓海渐空”“脑气虚,脑缩小”,明确阐明智能、认知功能为脑所主。《医方集解·补养之剂》亦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清代《医方集解》记载:“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肾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表明肾精亏虚是“善忘”的内因[2-4]。基于此,笔者认为肾精不足是VD的发病基础。

2 痰浊是VD的重要致病因素

痰浊,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本病属于无形之痰。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导致VD的痰浊,源于中焦,常储存于肺,先由肺到达络脉,再行经于经脉,后停滞于脑。痰浊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血管性疾病患者肾精不足,不能温煦气化津液,聚而成痰。与此同时,痰浊偏盛体质者,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运化失调,痰浊更甚,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失于后天气血的充养,日渐亏虚,更容易患血管性疾病,尤其是脑卒中。血管性疾病患者痰浊壅塞,蒙闭经脉、脑窍,清阳不升,神明失用,神识不清,从而发为呆病(VD)。正如痰浊是中风病重要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一样,痰浊是VD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VD病情进展波动的重要因素。痰浊偏盛体质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患者,是中风病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患中风病后更容易伴发VD。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痰浊偏盛也是形成VD基本病变的因素。清代著名医家陈士铎著《石室秘录》中记载:“痰气最盛,呆气最深。”陈士铎《辨证录》中提到:“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5]

3 VD患者必有血瘀

血管性痴呆是血管性病变引起的痴呆,临床最主要与脑卒中相关,而血瘀是脑卒中发病的基础病因之一。脑卒中患者,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都存在瘀血停留、闭阻经脉的病机。一方面瘀血停留脑络,直接损伤脑髓;另一方面气血精气难以上输,导致清窍失养,神明失用,发生痴呆。《临证指南医案》记载:“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年厥中显然。”唐容川《血证论》记载:“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凡有瘀血也令人善忘。”指明除了肾精亏虚外,瘀血也是导致痴呆的重要病因。扩展来讲,导致VD除了血瘀之外,气血的逆乱也是重要的病机。《素问·调经论》描述:“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说明气血逆乱可以引起痴呆[6]。

4 小结

VD患者发病以肾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闭阻经脉、脑窍,清窍失养,神明失用是VD发病的核心病机。病性属于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病之本在于肝肾不足,髓海失充;标在于痰瘀相互胶结,留滞经脉、脑窍,清窍失养,神明失用。VD初期以痰瘀互结为主,肾虚并不突出,由于痰湿具有黏滞、缠绵难愈的特点,病程往往较久,很多患者病情逐渐进展,正气渐伤,肝肾日虚,肾中精气不足,难以驱邪,多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包括气滞、痰凝、湿阻、血瘀),损伤脑髓。临床治疗当标本兼顾,补肾是本病治疗之本,清代陈士铎《辨证录》记载:“不去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乃长涸,但能救一时之善忘,而不能冀长年之不忘也。”只有配合化浊祛瘀逐痰才能治其标,陈士铎著《石室秘录》中记载:“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下焦虚寒损,腹中瘀血,令人善忘。”补肾与驱邪二者兼顾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的良好体现。

[1]郭志生,宫洪涛,牛磊.从虚、瘀、毒立法论治血管性痴呆[J].中医研究,2009,22(9):58 -59.

[2]王豪,陈民,于开锋.从肾虚论老年性痴呆之病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106 -107.

[3]彭计红,梅晓云,张同远.老年期痴呆从脑辨证规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1(6):954 -956.

[4]张连城,张玉莲,张权.从肾藏精论治老年痴呆[J].中医杂志,2011,52(17):1456 -1458.

[5]潘文,柳树英,李晓娟,等.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在古医籍中的体现[J].新中医,2011,43(11):133 -134.

[6]罗家祺.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8):791 -793.

猜你喜欢

髓海中风病肾精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