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围城》中的“香蕉人”困境

2013-01-21王爱玲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香蕉

王爱玲

(河南警察学院基础部,郑州450046)

《围城》堪称一卷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绝妙画像。钱钟书先生以其独有的幽默语言和辛辣风格,塑造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人物形象,而主人公方鸿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形象,其行为、观念甚至性格的养成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其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而方鸿渐其人的背景和经历在当时又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也是对这一人物进行研究的意义所在。方鸿渐先后经历了几座围城,也可以说前后陷入了多重困境,他在困境中的反应、挣扎将其“香蕉人”的矛盾性格充分展现。因此,本文从这几座围城入手,探讨方鸿渐皮黄心白的“香蕉人”式的性格特征,并分析其性格形成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探讨中西方文化共同影响下个体命运的变迁。

一、方鸿渐遭遇的人生“围城”

1.爱情围城

爱情的围城是方鸿渐遭遇的第一关,而这场战斗也是贯穿作品始终的。

该书开篇,就是方鸿渐与鲍小姐的纠葛。这段关系发生于方鸿渐归国的途中,正是方鸿渐性格中矛盾的第一次展露——他身上严谨内敛的东方传统和随性自由的西方文化第一次呈现出鲜明的冲突。在这段关系中,初看觉得方鸿渐是很浮夸的,与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子迅速感情升温,确实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爱情观格格不入,能明显看出其在留学期间所学到的轻浮之气。然而进一步看,又能看出其实鲍小姐在这段关系中才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人。从鲍小姐称他长得像自己未婚夫的欣喜,到被他人在自己床上发现鲍小姐发卡的局促,都能看出其实方鸿渐在感情上并非轻浮浪子,反而带有青涩之感。

接下来方鸿渐与苏、唐二人感情拉锯战便成了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方鸿渐与苏文纨谈不上是爱情,充其量不过是一方功利式的追逐与另一方无奈的躲避。在这段关系中,方鸿渐对苏小姐的回避,一方面是传统的大男人主义作祟,自己不过是买来的假文凭,苏小姐却是正统的留洋博士;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鄙薄苏小姐势利的爱情观与故作清高的气质,甚至于吻也只是“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同时,在苏文纨面前,方鸿渐学子式的单纯也是不能被容纳的。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方鸿渐与唐晓芙之间纯粹的理想式的爱情,这也正是深受西方文明影响、摆脱了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观的方鸿渐以及许多与他同时代同境况的人不断追求的完美爱情模式。然而这种缺乏现实基础的恋爱在苏文纨的破坏下显得实在脆弱不堪,这也意味着企图摆脱现实影响单纯追求理想的爱情是不可能的,方鸿渐自身的浮夸、玩世不恭也是不可能得到像唐晓芙这样纯洁善良的女性的青睐的。

其他的如与许家二小姐、张小姐的未及发展便夭折的恋爱,也无一不因其双面性格造成的冲突而失败。

2.事业围城

情场失意的方鸿渐不得已将精力放在事业上,可尚未逃出情场的围城,他便不得已坠入了三闾大学勾心斗角的漩涡,遭遇了事业的围城。

作为新式留学生,方鸿渐不可避免地与李梅亭、顾尔谦等老式文人发生冲突。前者看不得后二人伪君子的作风、奸滑狡诈的为人,后者鄙薄方鸿渐玩世不恭、学问不真的品性。作为尚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方鸿渐又与道貌岸然、外表真诚、内心龌龊的高松年,貌似老实木讷、实际虚伪造作的韩学愈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不谙世事的他夹在刘、汪两派之间,无疑成了最大的牺牲品。当他狼狈地逃离三闾大学时,便注定了事业的失败。

3.婚姻、家庭围城

新式思想与父亲古板迂腐、严守传统的尖锐对立,在方鸿渐的软弱屈从下略有缓和,然而与孙柔嘉的婚姻却在激化了这对矛盾的同时激起了更多的冲突。而这一系列冲突的根源便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以至文化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

方鸿渐出身乡绅家庭,父亲严厉古板的家教,形成了其怯懦软弱的性格;而留洋游学的经历,又养成了其浮躁虚荣、不切实际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方鸿渐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孙柔嘉却几乎完全不同。由于她是女儿,不十分受父母疼爱,且有一个家世优越的姨母培养影响,所以养成了极有主见、处世老练的性格。尽管受过高等教育,却只是活在“围城”内外的小天地中,内心一方面有着持家踏实的传统女性美德,另一方面又极力想出人头地,因此在家中举止强势,要求方鸿渐努力上进。她虽然平凡却极具代表性,无疑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者。

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方、孙这场婚姻中表现得分外突出,原本莫名组成的家庭在这样巨大的差距下已是吵闹不断,而双方家庭之间的矛盾、观念上的差别,妯娌间的勾心斗角无疑又是雪上加霜。方鸿渐的婚姻、家庭生活一步步走向了失败。

无疑,无论是方的爱情、事业或家庭,都在各种各样的冲突下走向了失败。可以说,方鸿渐是一个喜剧性的悲剧人物,嬉笑之间他不自觉陷入一座座围城,遭遇一次次失败,然而失败的黑夜后并未让人看到成功的黎明,方鸿渐就要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下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方鸿渐的“香蕉人”性格内涵及文化背景分析

1.方鸿渐的“香蕉人”性格内涵

方鸿渐既正直又软弱,既玩世不恭又不谙世事,既有极强的自尊心又经常自轻自嘲,曾抱有远大志向却终是精神空虚……在中西方文明的双重浸染下,他甚至如一个“香蕉人”:表面上看由于受过西方教育,崇尚自由;内里仍然保留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同时带有市井小民的一些狭隘思想。这使他既不能认同纯粹西化的人,同时也不能融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方鸿渐其实是生活在中西交汇的文化夹缝中,令人捉摸不透的性格真实地透露出夹缝人的尴尬、无奈,透射出旧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夹缝中特有的文化性格。方鸿渐的悲剧在于,对西方文化,他只看到学到了随性不负责任的外壳,却缺乏追随自由、崇尚个人价值的内里;对于传统文化,他一方面抱有排斥鄙薄的态度,一方面又在不自觉地不加区分地继承。因此,就西学,他学艺不精只会夸夸其谈,面对现实不堪一击;就传统,他坚信自己所行正义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陷入不齿之事。

2.方鸿渐的“香蕉人”性格分析

首先,这是源于对中国文化传统不彻底的继承。就大环境而言,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军阀征战、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政治上危机重重;文化上,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之后,新思想传入,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完全否认的旧思想的矫枉过正的情形。已存续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道德伦理体系摇摇欲坠。但几千年文化积淀所具有的强大惯性,使其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依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就家庭环境来说,方的家族是传统的乡绅家庭,传统的知识分子意识强烈地存在于其父辈的思想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方鸿渐的思想。但在战争中整个家族飘泊不定,四散流离,事实上已经没有了旧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方鸿渐就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衰落却又依然影响很大的状况下,形成了其既根植于心灵最深处却又不纯粹和完整的传统知识分子性格特征。

其次,日益强大的西方文明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形成其矛盾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9—20世纪,西方文明领先于其它地区,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但肇始于积弱积贫、国力凋敝的清末民初的西风东渐,是伴随着列强坚船利炮、巧取豪夺的隆隆炮击而逐步浸渗中国的。不平等的国家关系必然导致其文化交流也不可能以平等的形式出现,西方文明的入侵是具有极强殖民性的,这种入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统治者的姿态对中国的强制性文化输出。如方鸿渐一类的留学生出国留学所接受的并非是当时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极为需要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先进文化理念和进步思想,反而是国外上流社会的奢糜、堕落的生活习气,从而养成了他浮躁、玩世不恭却又崇尚所谓自由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种强势的文化输出,使得当时的人们在心里上存在一种不自觉的认同,认为似乎与西方文化相关就倍感荣耀,才会出现方鸿渐一旦归国就要登报庆贺,张小姐张口闭口中英文混杂并以之为荣的情形。

再者,现实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险恶关系,也对他起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从小说中渐次展开的情节我们不难发现,周经理的突然翻脸、苏文纨的工于心计、李梅亭的虚伪、庸俗等都给了主人公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受过西方文化浸染的方鸿渐,从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渐渐清醒,开始以其独有的方式嘲笑讽刺这些知识分子卑劣的行径和丑陋的嘴脸。

就这样,方鸿渐在中西方文明的共同影响下,在现实社会的磨砺下,形成了其独有的“中西兼备”的皮黄心白“香蕉人”式的矛盾性格特征。正是由于生活在两种文明的夹缝中,他注定了单纯在任何一种文明中都不可能得到认可,在任何一种文明中他都必然与这种文明的坚守者形成或明或暗的冲突。故当他乘船回国,进入中国传统文明氛围的那一刹那,便不由得要应对这种种矛盾。

三、结语

当然,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围城》反映的并非只是方鸿渐一人的人生悲剧,或许更多的是传递了作者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身心困境的一种深刻的思考。他们遭遇到了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未遇到过的困窘境况:既要迷惘、被动地迎接西方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又要无奈、痛苦地以残留的传统文化基因对他们仅能接触的肤浅甚至虚伪的西方文化进行无谓的抵制。而面对这样一种境况,那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可能会有怎样的品性,怎样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要走怎样的路,都是十分尖锐的挑战,或者说都是必然要面对的充满诱惑又极其无奈的围城。

钱钟书先生的思考是深刻的,同时其预言也是悲观的。的确,在那样的时代,太多如方鸿渐一般的知识分子都不得不沦落在这样那样的围城之中,孤独、彷徨、无奈地舔舐失败的伤口。

事实上,直至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灵魂与肉体之间的真实关系。

当今中国固然已与方鸿渐所处的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当初的文化侵略不复存在,相互平等的文化交流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近年来,西方文明大规模商业化涌入,当今社会中文化间的交流趋于多元化、立体化、直接化。然而,更为直接的交流形式必然导致更为直接的冲突。如今,美式大片、美式快餐文化成为美国文化影响国民的新的载体,通过强大的商业、娱乐文化直接影响中国下一代年轻人文化底蕴、价值观的形成,确实大大占据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影响空间。

如何使中西文明在当代中国完美融合,如何使我们真正做到对传统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来文化做到“兼容并蓄”,依然需要在未来漫长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否则,必然还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着一代代方鸿渐式的“香蕉人”,而这些“香蕉人”的“围城”悲剧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上演,除了形式、规模、道具不一样外,其主角们的精神困境和心理挣扎与方鸿渐们是共有基因的。因此,当代知识分子尤其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群,应当在中西方文明共同影响下明确自身的文化定位,既不言必欧美,也不循规蹈矩,才可能使自己不再堕入“香蕉人”的困境中。

[1]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4]俞汝捷.小说24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5]罗炯光.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1984.

[6]冯光廉.中国现代文学史题解[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香蕉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解读《围城》方鸿渐形象
——方鸿渐和他的红粉佳人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快手香蕉饼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瓶里有香蕉
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