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关联理论试析误译与创造性叛逆

2012-12-29吴任玉

关键词:原语语意译语

吴任玉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0)

运用关联理论试析误译与创造性叛逆

吴任玉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12000)

多年来,误译与创造性叛逆概念一直分辨不清。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其包括原语语内交际和译语语内交际。事实上,误译与创造性叛逆现象分别发生在翻译交际过程的两次交际活动中。前者出现在原语语内交际,即第一次交际;而后者出现在译语语内交际,即第二次交际。

关联理论;误译;创造性叛逆;交际;忠实翻译

近年来,误译与创造性叛逆研究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其相关研究层出不穷。误译与创造性叛逆概念的区分不明晰,常常被混为一谈。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是对误译与创造性叛逆单方面进行研究。误译与创造性叛逆都是相对忠实性翻译而言的。何为忠实翻译?误译与创造性叛逆区别何在?在此试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将误译与创造性叛逆同翻译交际的两个过程相结合并探讨其概念区别。

一、翻译交际

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性的明示-推理交际理论。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从说话人角度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而从听话人角度看,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明示是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指听话人从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交际者根据其意向受众做出相应的假设。而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便由这些设想中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来改变或者扩大。王建国认为,如果受众不是交际者意向中的受众,则不成为交际活动。交际者只与其意向中的受众发生交际行为。[1]40

Gutt认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2]确切地说“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如图1所示)。一方面,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本人有关目标文化的世界知识和经验是否达到或最大限度地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另一方面,译者又要充当作者,与译文读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则取决于译者对他的译文读者的先有知识和经验的预测是否准确,这一预测直接影响到他在实际翻译交际中的策略选择。[3]

如图所示,第一次明示推理交际即原语语内交际,是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活动。原作者明示的信息已经固定,译者根据已有的认知语境通过推理获取原作者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译者充当原语意向受众与原作者即交际者完成第一次交际后,译者身份发生了改变。译者转换为译语交际者与译语读者即译语受众开始第二次交际。根据王建国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忠实翻译必须能够再现原作者对其意向读者所做出的设想,让译语读者能够与原语读者一样在识别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1]45但由于原语受众、译语受众、以及原语与译语受众他们之间的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相同。Speber&Wilson认为“交际方式甚至比交际内容更重要”。[4]2因而为了第二次交际的成功,必要时译者需要对原作者的系列设想进行可及度调整,以顺应其与译语受众的共同认知环境,以便达到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推理原作者的信息意图时具有同等的推理空间。

图1 翻译交际过程

二、忠实翻译

翻译是一种双重交际活动,包括两个明示推理交际行为。作为衔接两个不同语内交际活动的纽带,译者要忠实整个原语交际。忠实原语交际就是“不但要做到忠实意图,即忠实明示和互明假设的方式,而且还要做到忠实原交际的推理方式”。[5]关联理论认为意图是一种心理表征,分为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Sperber&Wilson认为,明示交际成功的交际必须让听话人能识别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说话人的意向交际效果就是听话人在推理过程中识别其信息意图。[4]163Gutt也认为:“译者翻译出的译本,目的在于把原交际者想传递给原语受众的设想传递给他的受众。”[2]94但仅仅传递信息意图只能改变受众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就是让信息意图互显的意图。原作者与译者都是借助交际意图将信息意图传递给译语受众。由于受众对译者的明示方式有期待,所以翻译时除了要忠实信息意图,译者还要将其交际意图尽可能地接近交际者的交际意图。

因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原语意向受众与译语意向受众之间的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翻译时,译者必须考虑译语意向受众的认知环境,对其传递的假设明示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尽量做到对其假设的调整不会影响信息意图内容的变更,并使其意向受众的推理方式与原语意向受众保持一致。是否属于忠实翻译,可以根据王建国提出的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来衡量:译者是否完整再现作者对其意向读者的系列设想,是否保证了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识别作者信息意图的空间等距。要保证翻译的成功,首先要保证原语意向受众的推理方式与译者的推理方式取得一致,其次要保证译语意向受众的推理方式与原语意向受众的推理方式保持一致,再次保证译语的明示方式与原语的明示方式保持基本相似。[6]

三、误译与创造性叛逆

(一)误译

何谓误译?古今中外关于误译的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自然将误译定义为语用差异引起的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从而导致的语用失误。[7]《牛津英语词典》将误译定义为“不正确的翻译”。[8]通常误译分为消极误译和积极误译。国内很多学者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两种误译,如罗进德将其分为“技术性误译”和“文化性质的误译”。[9]谢天振将前者称为“无意误译”,而后者为“有意误译”。[10]笔者认为“积极误译”及“有意误译”,可以归结为下文的“创造性叛逆”。在此误译是指译者对原语的不理解、理解有误或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不熟悉造成的错误翻译。简而言之,误译就是理解错误造成的。此理解过程是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过程。这个交际过程中,原语作者明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参数已经稳定。原语作者对原语读者是有期待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期待性的作品。[11]如果译者不能够成为原语意向受众,那么译者就不可能完全理解获得原语交际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即使译者是原语意向受众,但由于原语的语言认知、文化认知等因素的限制,译者也有可能不能正确理解并接受原语作者的信息意图及交际意图。此次交际是否成功取决于译者是否是原语意向受众或者译者作为原语意向受众在推理过程中是否具备原作者意向读者的认知环境。换而言之,误译是由于第一交际行为的失败而造成的,完全出现在第一次交际行为中。

关联理论认为,语内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每位交际者都希望参与的交际能够成功,尽量避免失败。译者希望自己的译文能够忠实地传达原语信息,尽量避免误译。但在翻译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误译现象。导致误译的因素有很多,在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语境理解不当

Newmark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规则、理论和基本词汇意义。[12]译者在解读原语文本,对原语进行推理时,必然离不开原语语境。但是原语作者的意图及原语的语境是相对静止的,而译者的语境和译文是相对动态的。由于语言、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原语作者与译者之间的认知语境存在差异。如果译者对原语语境把握不当,可能造成推理错误,导致语内交际失败,进而造成误译。

(1)Brandon:Mom,dad.This is Mandy.I’m going to bring her home for Chrismas,Er,we are engaged.

误译:妈,爸,这是我蔓蒂。我本来打算圣诞节带她到家里来。呃,但我们很忙。

此句为美国连续剧Doctor House第三集中的一句。单看这个句子,翻译似乎合理。但是这句发生的具体情境是:Brandon重病住院,他爸妈匆忙赶来看他时,Brandon把身边的女友介绍给他们。另外,这一集的最后一幕:Brandon病愈出院时,Brandon邀请了Doctor House参加他们的婚礼。根据前后语境,可以推断出we are engaged应该是Brandon瞒着父母与Mandy订婚了。

(2)Were it left to me to decide whether we should haveagovernmentwithoutnewspapersornewspapers without a government,I should not hesitate a moment to prefer the letter.

误译:倘使让我决定我们是应该有一个政府而不要报纸呢还是有报纸而不要政府,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崇尚言论自由。报纸、广播、电视通常是“言论自由”的代名词。但文中newspaper与government是相对立的,结合语境背景知识,推断此处涉及的是“自由”和“统治”的人权问题。由于译者对西方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导致在原语语内交际时出现错误理解。

2.语法知识欠缺

每个民族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时的思维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民族之间语言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词汇、句法结构、修辞等。尤其是一些语法难点如否定转移、比较级容易造成错误理解。译者对这些语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关系到其认知环境,进而关系到语内交际成功与否。

(3)I don’t believe you because you are a kid.

误译:我不相信你因为你是小孩。

或:因为你是小孩,所以我不相信你。

这里出现误译是因为在译者大脑里没有否定转移的认知模式。否定转移句式是英语否定句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是把主句中的否定转移到从句中的谓语上。事实上,这里的句法不同常规,not在句中修饰的是because而不是believe。英语语法知识中,规定像think,believe,suppose,fancy,imagine等表示“相信”或者“臆断”的实义动词可以用于否定转移,且一般用于第一人称现在时的句子里。当译者大脑里储存了此语法的认知模式时,且能在理解时迅速调用该模式,那么就能避免误译。

(4)A man cannot have too much money

误译:一个人不能有太多的钱。

这里之所以误译,是因为译者没有掌握“not…too”这个特殊句式,并理所当然地理解为“不能太..”,而“not…too…”实际是指“再怎么…也不过分”。

(二)创造性叛逆

法国文学社会学家Robert Escarpit于1961年最早提出了“创造性叛逆”概念。他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翻译之所以是叛逆,是因为它把作品置于一个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参照体系里;翻译之所以是创造性的,是因为它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个崭新的文学交流,还因为它不仅延长了作品的生命,而且又赋予了作品第二次生命。谢天振认为创造性叛逆是“译者有意识地进行忠实性叛逆”。[10]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作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原语语内交际成功的基础上为了顺应译语意向受众的认知环境而对原作进行改编。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与译语意向受众之间的语内交际,即出现在第二次交际行为中。译者在这个交际过程中,扮演了交际者的角色,需要对其意向受众明示信息,并保证译语意向受众能够与原语意向受众译者具有一样的推理方式。由于译语意向受众与原语意向受众之间的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当译者对其意向受众的认知环境作出假设时,需要对其明示方式进行调整以让译语意向受众获得的语境效果与原语意向受众获得的语境效果一致。这实际上是为了再现原作的最佳关联。翻译是译者根据原语作者的意图与译文的期待进行取舍的过程:译者在译语语内交际时寻找到最佳关联后,再创造性地充分发挥译语语言的优势,将这种最佳关联忠实地传递给译语读者,达到与原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同译语意向受众的认知期待的最佳关联。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正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才使得一部又一部的文学杰作得到了跨越地理、超越时空的传播和接受”。[10]文学作品的重译也是为了顺应不同意向受众和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要求。创造性叛逆在翻译实践中主要是为了弥补文化差异和审美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说过:“文化是人的生存环境。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就是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表达自我的方式(包括感情的流露)、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而由于各民族各自具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从而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特定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思维方式。它们相对固定、独特,并带有丰富的联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几乎找不到一致的明示方式,为了交际的成功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创造性叛逆。

(5)This will be particularly true since the energy pinch will make it difficult to continue agriculture in the high-energy American fashion that makes it possible to combine few famers with high yields.

译文:在美国,投入少数农民就可以获得农业高产。但由于能源匮乏,这种以消耗高能源为基础的耕作方式,将难以维持,因而这种(困难)境况将是必定无疑的。

西方人习惯用结构紧密的复杂句,而中国人习惯用简单句。译者根据汉语的习惯对整个句子结构进行了拆分调整。虽然从形式上看不太忠实原文,但实际上让译语意向受众以有效处理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即最佳关联。

(6)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译文:Spring’s rosy color fades from forest flowers,

Too soon,too soon,

How can they bear cold morning showers?

And winds at noon!

出于对押韵的考虑,许渊冲先生把“晚”译为“noon”(中午),以求得与“soon”同韵。虽然对原文意思做了稍稍改动,但是更符合英语诗歌的行文习惯,而且也保持了原文的风格。这样译语意向受众就更能领略此诗的独特之处。

综上所述,误译与创造性叛逆都是发生在翻译交际过程中对原文的违反现象。前者出现在第一次交际即原语语内交际的消极违反,而后者则出现在第二次交际译语语内交际的积极违反。前者是无意识的改编,而后者是有意识的编译。在整个翻译交际中,涉及了多种因素,有意或无意的误译现象或多或少的存在其中。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只能尽可能地避免误译,以使译文在译语意向受众与交际意图之间达到最佳关联。

[1] 王建国.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9.

[2] Gutt,E.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Blackwell,1991.

[3]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M]//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 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95.

[5] 王建国.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之补充原则与回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2).

[6] 王建国.翻译的推理空间等距原则[J].外语教学,2003(2).

[7]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9] 罗进德.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M]//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10]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 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2]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6.

H315.9

A

吴任玉(1986-),女,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原语语意译语
四川冷门绝学系列之九 《西番译语》:清代四川编纂的双语词典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运用思维导图,做好提炼语意题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乙种本《西番译语》藏汉对译音义关系辨析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符号学语意——读《符号学产品设计方法》有感
从中日两国宗教基本概念的语意表达看两国对宗教的认识
关于量词的日中机器翻译规则的研究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