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主要途径研究

2012-12-29王微

关键词:吉林省农产品中心

王微

(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

吉林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主要途径研究

王微

(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

通过对吉林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出建立以现代农业为统领,以长春、吉林、四平市为支撑核心,以其它城市为辐射网络的新农村建设科技创新系统,对于粮食主产区如何建立以科技为先导的农业自主创新体系,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具有一定的意义。

中心城市;科技资源;新农村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是世界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普遍选择,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集中体现为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因为,任何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两个阶段才能体现出来:一是科学思想、理论、方法的不断丰富更新,二是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物质成果,而后者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显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

一、中心城市科技资源的含义

科技资源是指固有的和可再生的各种科学技术要素及其衍生物质。它既包括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设置的专门研究机构、推广实体和咨询单位,又包括团体或个人研发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它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既散发遍布于所有地方,又集中聚群于某些地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状况,我国几乎所有省、市、区的科技资源大都相对集中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从这种意义上讲,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促进作用,就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吉林省同全国大体一致,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四平三市。

二、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分析

吉林省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可以称之为得天独厚。回顾30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步步深入,中心城市科技资源的支撑和辐射作用是极其重要和功不可没的。它的支撑作用在于,以丰硕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成果统领带动农村经济建设,使全省基本实现了从一个“一花独放”的粮食生产大省到“多花争艳”的农产品加工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它的辐射作用在于,以科学的工业理念思维和城市管理模式引领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全省初步完成了从自我封闭的传统生活到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嬗变。

第一,通过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科技进步特别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劲推进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吉林省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近450万公顷左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8成以上。建国初期粮食总产量为458万吨,50年代年平均为526万吨,60年代为561万吨,70年代为785万吨,80年代为1326万吨,90年代为2000万吨,目前年总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的阶段性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商品粮基地。2003—2007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变化见图1。

图1 2003—2007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变化图(单位:万吨)

第二,通过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综合研发活力,基本建构了农业经济产、研、学联姻的体系。吉林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共同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活力。优势互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农产品加工的科研队伍和发展创新的科研体系,显示了厚重的开发潜能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通过中心城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辐射农村产业,不断催生了“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吉林省通过结合本省实际,学习借鉴日本大分县和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各县(市)、乡镇的特色农业经济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第四,通过中心城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培养新型农民,基本建立了农业专业技术的队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吉林省在培养新型的同时,逐步建立了农业专业技术的队伍。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39765人,比1996年有了成倍的增长。其人员分布状况是,在行政村有1.83万人、占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6.0%,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有2.15万人、占54.0%。按职称分组,高、中、初级分别为2419人、10196人和27150人,分别占6.1%、25.6%和68.3%;其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高级职称是行政村的2.7倍,中级职称是行政村的2.0倍。这说明,缺少农业技术人员依然是吉林农村基层社区需要加强的环节。

三、全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作用主要途径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主导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的主要路径,就是经过资源整合建立以长、吉、平为支撑核心,以其它城市为辐射网络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为此,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新农业科技创新观念;增大科技进步含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市场化取向,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关注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四、对策建议

其一,增大科技进步含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重要保证。吉林省是全国唯一的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有较好的基础,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速全程农业机械化步伐,将是对本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革命性举措。一是,用现代手段保障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打造具有公共基础事业性质的粮食信息平台,用市场信息吸引粮食生产;构建储备系统,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专项制度;加快建立与国家创新中心相匹配的区域创新中心;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用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三是,用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四是,用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其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根本出路。在原有良好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安全用水、农村公路筹资养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发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农业。最终使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农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农业综合功能特色鲜明。

其三,坚持市场化取向,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主要条件。打破多年积习的陈旧定势,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制定农产品价格不但要顾及国内市场,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市场;加快发展精品畜牧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精品畜产品的开发规模和品种结构,建立相应的畜产品精品生产基地和畜禽良种繁育及防疫体系;搞好农产品的梯次加工,积虑增加附加值,在实施精品战略中推出更多的名牌;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在市场竞争中形成高科技含量的优势;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用标准化手段规范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最终使全省农产品结构优化合理,农产品品类百花绽放,农产品质量标准规范。

其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有力保证。健全优势产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继续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产品贮运、配送和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和功能,发展区域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搭建农产品市场营销新平台;根据优势农产品的不同特性,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促销力度。最终使全省农产品流通市场发育健全,农产品流通业态发达先进,农产品渠道畅通便捷。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Z].2005-12-3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N].人民日报,2007-01-29.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7-12-31.

[4]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8-10-20.

[5] 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 吉林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Z].长春:吉林省统计局,2008.

[7]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N].人民日报,2008-10-24.

[8] 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2008.

F303

A

王微(1973-),女,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吉林省农产品中心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